图标人物:黎花英


黎花英
黎花英
出生1927年,农历丁卯年
逝世1997年,农历丁丑年

人物分类
高安采茶戏 旦行演员
黎花英,女,高安采茶戏旦角。高安杨圩梨圹村人。

因家境贫寒,襁褓中即送给戏班人做养女。8岁始拜师学艺。搭班登台演出。建国前,学京剧表演,以青衣戏崭露头角,在高安、宜丰、丰城等地颇有名气,人称“花妹子”。

建国后,改演高安采茶戏,她博采京剧艺术之长,用以丰富丝弦戏的唱腔与表演,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声腔艺术的传承与革新。她开创性地吸收京剧西皮二黄中的装饰滑音,运用到采茶戏的本调中,使原本平铺直叙的民间彩调,变得宛转悠扬、悦耳动听、板眼相济、韵味醇厚,极富艺术表现力。如哭泣时的“咽腔”等,完全由演员根据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的需要而灵活发挥,这在曲谱中很难逐一标明或诠释。

她在传承和发展高安采茶戏的声腔艺术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杰出贡献。她能根据剧情需要、人物情绪以及观众的欣赏习惯等诸多因素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灵活运用二本腔(即真假嗓相结合的演唱方法)。以本嗓为主,在演唱中,唱腔质朴自然、浑厚夯实、起伏流畅。当遇到一般用自然嗓音难以达到的高音区时,能够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运用假嗓,很自然、较轻松地予以突破。使得整段唱腔,音域宽广洪亮,色彩变化丰富,情感峰回路转。神韵激荡、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就显得十分明显。

由黎花英主演的代表剧目有《刘胡兰》、《南瓜记》、《白蛇传》、《秦香莲》、《杜十娘》等。她造型娴静端庄,嗓音宽洪圆亮,运腔醇冽多姿,吐字清晰顿挫,身段婀娜舒展,观众好评如潮。

如《杜十娘》中“怒沉百宝箱”一折,在唱腔处理上时而高亢激越,怒斥负心郎李甲;时而低泣哀呤,怨恨人生之不平。峰回百转、凄惶欲绝,字字声声,催人泪下,观众无不为之悚然动容,具有极震撼的艺术感染力。“花旦本调”是由“老本调”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借助高安方言的声调,努力扩展腔幅,使原来“字多腔少”的采茶调发展为“有字有腔”的戏剧化声腔,从而使利用方言声调行腔、创腔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如“可惜我一片痴情归流(哇)水(啊)!哭凄凄两只(啊)眼泪下纵横(啊)”。花旦本调旋律优美动听,能比较生动细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更能适应悲剧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在这段唱腔中,方言声调和戏曲旋律得到了非常完美的的融汇,演唱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段“花旦本调”换一位演员按照常规来唱,对于语言声调和音乐的结合,恐怕效果就大不如前者,两个逆声调的腔格,“哭凄凄”可能唱成“苦凄凄”,这也是花旦本调下句开头常用的腔格;“两只(zā)眼”也可能唱成“两只眼”。诚然,现在这样处理也未尝不可,只是感到如果用高安方言声调来衡量,就显得不那么地道。“字正”与“腔圆”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统一的,有高度艺术修养的演员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字音的处理。唱腔中其它“腔格”,也非常注意突出高安方言声调的特色,尤其是“我”,“一片”等腔格的处理,更具高安方言的鲜明色彩。“我”字在高安方言声调中作特殊“变调”应用,读阴平。“一片”字调是先高后低,与普通话恰恰相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黎花英的唱腔艺术,具有行腔委婉悲苍,吐字清晰质朴,感情高亢激越,韵味醇厚绵长的特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循意润腔,情感充沛:她能够根据剧情发展以及人物情感的需要,在保持原有曲牌主旋律风格不变的基础上,通过真假嗓音的贴切运用,努力克服真假嗓音交替声区转换时生硬、牵强的弊端。在曲调旋律进行中出现大跳时,保持支点的相对稳定,适时地调整音高和旋律的润色变化,使唱腔转换自然柔和、气息连贯流畅,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给人以舒适而新颖的艺术感受。

二、节奏变幻,丰富板式:高安采茶戏是以曲牌连缀体为主的地方剧种,充分吸收板腔变化体剧种的旋律处理,是其唱腔中常用的手法。为刻画人物形象,在旋律起伏和节奏变换上做足文章。在原板、慢板式的拖腔中,句式常作大幅度的扩展。旋律音区向上翻高,加花繁腔,续尾延伸,添垛附衬,为唱腔的变化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使曲调婉转多姿,跌宕起伏。将剧中人物的内在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黎花英擅长塑造深受封建压迫的青年女性形象。在唱腔上不尚花巧,以质朴、情真取胜。结合其自身的音域宽、高的嗓音条件,用一种凄厉悲苍的特殊音色,表现悲剧旦角人物,是非常到位的。

三、加花修饰,韵味浓郁:明王骥德《曲律》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这充分说明了谱曲与演唱的关系。也就是说演唱者在戏曲演唱中装饰乐曲,使之更富有色彩和韵味。黎花英娴熟地运用旋法技巧来处理唱腔,是其唱腔艺术的一大亮点。演唱中的装饰音,向低渐滑的“下滑腔”,向高速滑的“飞腔”,哭泣时的“咽腔”,连续颤抖的“颤腔”,顿音、休止符、衬词“哇”,“啊”等等的运用,无不恰如其分。优美华丽,流畅动听,可谓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剧种特色鲜明,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活用方言,字正腔圆:方言是构成地方剧种风格的要素,独特的地方语言与本剧种的唱腔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前辈艺人总结要以“字令腔行”来达到“字正腔圆”的法则,颇有教益。高安话有七声,声调的复杂多变,不是累赘,反而应该是发展高安采茶戏唱腔艺术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同宫异调,男女分腔:建国前,由于没有女演员的参与,男旦的唱腔与男角的唱腔基本相同。男女同腔(即在同一个八度内演唱)是高安采茶戏在发展中受到历史的局限而形成的。它忽视了女声唱腔因生理原因应高八度的现实要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黎花英因为是由京剧青衣改行演采茶戏花旦的,唱腔上充分吸收了京剧艺术板式变化的拖腔等营养成分,采取“同宫异调”的手法,以女音声域偏高于男音的天然优势,运气行腔,自然转换。既保持了传统曲牌的特色,又摒弃了原先男女同腔的弊端。

黎花英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原高安县地方剧团团委,宜春地区采茶剧团副团长,江西省文艺学校宜春采茶班副班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理事。1960年荣获省级劳动模范,出席全省文教群英会。1980年因培育新人业绩突出,受到省文化局嘉奖表彰,她的名字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篇》。

除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外,她还不遗余力地培育新人。她的学生中有高安采茶戏演员彭金花鲜于文英黄银泉、女高音歌唱演员邬成香等,均事业有成,成为省内戏曲、音乐界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09-06-29
编辑整理:生花妙笔
浏览次数:3214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