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吴雅童


吴雅童便装照
吴雅童便装照
出生1919年,农历己未年
逝世2016413日,农历丙申年初七日,5时16分

人物分类
锡剧 生行演员
锡剧 丑行演员
吴雅童,男,锡剧小生、丑角。

1933年学艺,投师高和甫学丑角。高和甫圩塘人,是个参加德安桥对山歌的名歌手。常州山歌和滩簧本有相通之处。1935年,吴雅童师从王嘉大先生学小生戏。王嘉大湖塘人,不仅是锡剧的一代宗师,而且“山歌”、“唱春”、“宣卷”、“道情”样样来得。吴雅童出师后在苏、锡、常、丹阳、宜兴等地搭班演出,为当时小生之一。那时候锡剧还没有完全成型,但这种不成型反而促成了吴雅童的全能。他山歌唱得好,唱山歌助于他的临场发挥,他什么都演过,什么都演得来。他演小生,却也常在台边看小丑演员的表演,慢慢开始演起丑角。在书场里他渐渐演出名了,很多人知道有他这样一个“小滑稽”。

吴雅童声腔上承袭了王嘉大字真、句笃、板正的稳健功法,吸收了锡剧前辈李如祥平易、舒展、含蓄的飘逸风味。又根据自身条件,扩展了音域,起伏更跌宕,顿挫更分明,颇具风雅小生特征。虽然他戏路广,但早先主要还是演小生。直到1961年,他患声带肿瘤,手术后嗓音不及先前,便改演丑行了。

吴雅童是个有心人,又聪明,善思。嗓音条件不算好了,却反而成全了他的表演。“唱煞王彬彬,做煞吴雅童”,说的是吴雅童长于表演。早先他参加一个进修班学习,听得盖叫天说,你学一个动作,就是一个动作,学十个动作,也就只是十个动作。吴雅童更加明白表演靠的是心,这个心不仅是在舞台上。舞台下也要懂得思考、借鉴的道理,才能够举一反三,一个动作衍生出十个动作,表演灵活起来。他看见一只敲鼓的小狗电动玩具,从中琢磨出动作;看见提线木偶戏,提炼出一套“托物寓形”的表演手法。

1950年,他和妻子沈素珍所在的戏班被老板席卷一空,只剩下戏班里十三个人,连戏服都没有。吴雅童毅然拿出自己的积蓄添置行头、再组戏班,成立了被当地人戏称为“背包戏班”的新华实验剧团,这便是常州市锡剧团的前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以《红楼夜审》中的江梦升一角蜚声艺坛,在声腔上创造了真假声并用,男女声糅合、唱中有说,说唱相连和借助语势以声传情的丑角唱腔。“别具一格的锡丑”、为锡剧填补了袍带丑一行的艺术空缺的荣誉,他当之无愧。

吴雅童不仅能演,还进行戏剧创作。1958年,他创作的现代小戏《错进错出》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剧本》月刊先后发表。后被苏州市滑稽剧团移植上演,上海评弹团改编为中篇评弹,演出效果很好。1950年,为配合抗美援朝剧团上演《信陵公子》一剧,在常州马山埠中央大戏“信剧”连续上演68场,史无前例;1954年9月,他随江苏省锡剧代表团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之际,赴北京演出《打面缸》饰演黄师爷;在北京参加了国庆大游行,参加了由文化部、中国戏曲界协会联合召开的文艺界座谈会;1956年以他独具的演法、演技和唱腔三者浑成一体的艺术风格在《双珠凤》中扮演文必正(小生)荣获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7年《双珠凤》由中国唱片厂灌制成唱片出版发行;1957年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红楼镜》中扮演周凤祥(小生),荣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红楼镜》剧组晋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61年参加了江苏省锡剧观摩演出大会(流派会演),演出剧目《珍珠塔·后园会》、《孟丽君·冒雨戏相》,同时演出《红楼夜审》。《新华日报》9月28日刘静杰撰文《别具一格的锡丑》评论吴雅童丑角表演艺术,10月22日金桔发表文章《独创一格的锡丑唱腔》介绍吴雅童唱腔艺术;1979年,由他主演的《红楼夜审》在上海演出,上海电视台录像播放;1983年以《红楼夜审》中江梦升一角,荣获江苏省首届剧目调演百花奖。同年,《红楼夜审》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戏曲故事片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放映,由此“锡丑”在国内具一定声誉;1985年,他与夫人沈素珍双双接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礼请,在江浙沪两省一市吴歌大赛上一展歌喉,获“特别荣誉奖”。

吴雅童演过的角色近200个,他始终和锡剧相伴。妻子沈素珍因病在德安医院卧床一年,他常去医院看她。他亲手制作的相册,照片粘贴得非常妥贴。他和妻子的舞台一生记录在相册中,熠熠生辉。

90岁的时候曾在“2008中国锡剧六代同堂群星贺岁演唱会”压轴登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因病去世,享年97岁。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6-04-13
编辑整理:秋海棠、小豆子
浏览次数:4189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