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屠杏花


屠杏花
屠杏花
出生1913年,农历癸丑年
逝世1989年,农历己巳年

人物分类
越剧 生行演员
屠杏花,女,越剧小生。浙江省嵊县人。

1923年,进入在嵊县施家岙举办的第一副女子绍兴文戏科班习小生,学会了《双珠凤》、《四香缘》等几出戏。屠杏花在施家岙女子科班学戏时,她因为读过两年书,可以通过抄写“赋子”来记熟内容。除小生赋子外,她还把旦角、老生的赋子也抄录下来,记得又多又熟。比起班里不识字的姐妹来,她戏懂得多,路子宽,后来还兼任过讲戏师傅。她学艺专一,进步很快,在女班开蒙戏《双珠凤》中,她扮演小生文必正,扮相俊美,艺技不凡,获得了观众好评。

1924年1月,随班首次到沪,在升平歌舞台演出了《后双金花》、《四香缘》、《龙凤锁》、《双珠凤》、《玉连环》等剧目。后在嵊县、东阳、绍兴、杭州、嘉兴一带演出。1927年2月,再次与施银花王湘芝到沪演出于神仙世界游乐场。20世纪20年代末,科班散伙,自行搭班演出。先在绍兴中山戏院当客师,后与姚水娟筱丹桂李艳芳等搭档演出。1931年秋,她到上海,与男班名旦月月红,名老生童正初,名丑谢志荣等合作,演出于四川路建德会福心戏院,剧目有《二堂放子》、《双鸳鸯》、《玉蜻蜓》等。作为女子越剧第一个女小生,也是第一个长期与男班艺人混演的探索者。为了演好戏,她省吃俭用,经常到书店,书摊买来许多宝卷唱本和传书,有空便看,把书中许多生动的唱词抄在戏本上,反复背熟,牢记于心,用到角色的唱念中去。所以她演的戏唱句不俗,被当时小报誉为“文学小生”。“一·二八”爆发后,屠俊卿改名屠杏花,赴宁波,在甬江大戏院演出。此后,她依然热衷于同男班合演,为的是从男班艺人身上吸收小生的演技。她的精湛演技,与她这种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的刻苦探索是分不开的。

1932年9月,加盟姚月明、范月楼竺灵芝为首的女班演出于永乐茶楼。以后又进出于沪、甬间,与男班支维永王永春、筱月红和女班王杏花金香凤搭班。1933年春,屠杏花与名满甬城的“四大名旦”之一的白玉梅戏班,演出于宁波中山花园,剧目为《三笑姻缘》。屠杏花饰演唐伯虎,白玉梅饰秋香。白玉梅演得机智天真、逗人可爱,比女人还像女人;屠杏花则演得风流潇洒倜傥,比男子更像男子。在《追舟》中,白快步圆场,表现了男班艺人快场步的扎实功底、高超技艺;屠杏花也不示弱,紧跟而上。当时正是男女混演之时,男扮女,女扮男同台演出,观众竟分不出男旦女生。屠杏花之名誉满宁波。长期与男班艺人同台演出,使屠杏花比较全面地吸收了男班艺人的表演艺术,融化于自身,形成了越剧女小生独特的表演风格,为男班到女班的过渡做了承上启下的工作,她的贡献不可低估。

1934年与1935年在杭州、嘉兴一带搭班演出。1936年与施银花作为客师参加袁雪芬所在的四季春科班,演出于萧山、杭州。

1937年抗战开始,避难回乡。1938年在沪参加“第一舞台”,与施银花领衔演出,被舆论界称为“银杏并蒂”。屠杏花与施银花的联合,不仅是两位越剧第一代女演员一生中难忘的事件,也是女子越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起点。早在施家岙学艺期间,屠杏花就与施银花亲如姐妹,屠杏花常去施家玩,称施父母为“爹爹姆妈”,施银花的父母也视她为亲生。在科班开蒙戏《双珠凤》中,两人配合默契,深得师傅钟爱,未出科已成为班中“台柱”。她们曾一同先后演出《玉蜻蜓》、《二度梅》、《四香缘》、《玉连环》、《孟丽君》等戏,“银杏”始终是一对情投意合的舞台伉俪。1936年9月6日,她们再度以“越剧第一舞台”名义合作演出于绍兴千秋模范剧场,其时施银花已被誉为“花容月貌青衣悲旦”,屠杏花则被誉为“文武风雅小生”。她们的合作演出使越剧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影响波及上海。这年年底,法商上海百代音乐唱片公司特邀施银花、屠杏花及沈兴妹等到上海,灌制越剧唱片,有《游庵认母》、《二度梅》、《盘夫》、《劝秋香》、《孟丽君·看图》、《楼台会》等十多张(以“丽歌唱片公司”名义发行,“丽歌”为“百代”代号)。

1938年端午节前,以“银杏”为台柱的“第一舞台”,从绍兴出发辗转到了上海,先后在太原剧场、皇后剧场、大中华戏院、天香大戏院演出了拿手老戏《盘夫索夫》、《梁祝》、《碧玉簪》等。在这段时间,最值得纪念的是,1939年7月,“第一舞台”演出根据曹禺原著改编的《雷雨》,由屠杏花饰周萍、施银花饰蘩漪、钱秀灵饰周朴园、周宝奎饰周朴园之母、余彩琴饰四凤、支兰芳饰侍萍、马亦琴饰周冲、施福奎周小云分别饰鲁贵和大海。这些演员都是当时正在上海唱红的越剧名伶,名伶演名作,轰动了上海。屠杏花扮演的周萍,身穿西装,风流潇洒,与施银花扮演的蘩漪珠联璧合,一时传为佳话。

20世纪40年代前期,再度与施银花、王杏花、小白玉梅、袁雪芬等搭班,演出于绍、甬、杭、沪、苏等地。

1946年后,渐次退隐舞台。上海解放以后,参加东山越艺社工作。1951年义务担任了民办艺训班“出新越艺社”教师。1953年,任振奋越剧团团长。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先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共产党。

1960年,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执教。其唱腔吸收杭剧〔武林调〕的因素,具有明快爽朗的特色。能从传书、宝卷中吸收养料,掌握的赋子较多,演“路头戏”时能运用自如,即兴发挥的唱、念台词,颇有些文采,故被同仁誉称为“文学小生”。拿手戏《盘夫》、《桑园访妻》、《仁义缘》、《九松亭》、《孟丽君·看图》、《二度梅》、《劝秋香》、《前游庵》、《楼台相会》、《游庵认母》等剧的唱腔,由丽歌唱片公司灌成10张唱片传世。

1973年退休。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白玉梅金荣水施银花屠笑飞王杏花魏梅照小白玉梅余彩琴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09-05-06
编辑整理:秋海棠
浏览次数:3690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