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黎中城
黎中城,男,京剧剧作家、活动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上海。
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1963年至1970年,任上海市戏曲学校研究室编剧。1971年至1973年,借调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任编剧。1973年起,调进上海京剧院,历任编剧、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兼天蟾京剧中心总经理)、艺术总监。198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编剧。此外,还曾兼任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水产大学兼职教授,并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京剧、电视及其他舞台剧创作以来,独立创作或合作编写作品近三十部。作品题材面广,有现代剧、新编历史剧、历史故事剧、神话剧等。较有影响的,有现代剧《杜鹃山》(与王树元、汪曾祺、杨毓珉合作)、《飒爽英姿》(与陈文华、周玑璋合作);新编神话剧《盘丝洞》(独立创作);新编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与刘梦德、程惟湘、董绍渝合作);新编历史故事剧《扈三娘与王英》(与刘梦德、王涌石合作)、《孽缘记》(与王祖鸿合作)、《香壶案》(与谢雨青、陈文华合作);新编历史剧《慈母吟》(单独创作)、《汉宫春秋》(与赵莱静、王涌石合作)、《黑水英魂》(与王炼、赵莱静、王涌石合作)、《霸王与虞姬》(与赵莱静合作)等。在影视尤其是戏曲影视的创作方面,亦有多部作品获得成功,如戏曲故事片《白蛇传》(与赵莱静合作改编)、四集京剧电视连续剧《潘月樵传奇》(与程惟湘合作改编)、四集京剧电视连续剧《孽缘记》(单独改编)、十二集京剧电视连续剧《狸猫换太子》(单独改编)、十一集电视连续剧《三侠五义》(与王炼合作)等。作品创作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效果,既注重剧本的文学性,又重视舞台的表演性,具有雅俗共赏,适应市场,可看性、可读性兼俱的艺术特色。多部作品,成为新时期以来上海京剧院最有代表性的保留剧目。
戏曲故事片《白蛇传》,曾获1983年“大众电影”百花奖和文化部优秀戏曲片奖,观众近四亿人次。京剧电视连续剧《潘月樵传奇》,曾获1990年全国优秀戏曲电视剧“黄河奖”评比一等奖和优秀编剧奖。神话京剧《盘丝洞》,曾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奖,迄今演出逾五百场。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连获97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系列奖”、中国戏剧节曹禹戏剧剧目奖、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全国许多剧种剧团相继搬演,影响广泛。《盘丝洞》、《狸猫换太子》、《扈三娘与王英》等剧,曾分别出访日本、瑞典、香港、台湾等地演出,反响热烈。
近几年来,又创作了京剧《廉吏于成龙》(与戴英禄、梁波、王涌石合作)、《郑和下西洋》(与戴英禄、梁波合作)以及大型戏曲悲剧《史碑鉴》(独立创作),获得各种国家级和省市级重要奖项。本人因此荣获上海文艺家荣誉奖。
在从事剧本创作的同时,多年担任艺术团体的管理工作,积极参予各种有利于推动京剧事业的活动。在担任上海京剧院负责人期间,除直接领导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艺术建设工作外,还参予组织了该院文艺体制的改革,在全国表演艺术团体中率先实行全员聘任制,为逐步形成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经营机制跨出第一步。同时,还积极倡导京剧普及推广工作,组建上海京剧院业余京剧学校,开办学生京剧演出专场,参予组织“京剧走向青年”、“上海京剧万里行”等被人们称之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事业的壮举”的活动,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4-06-12
编辑整理:匿名
浏览次数: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