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黄德华


以下是网友发表的评论。您也可以
注意:评论是用于发表您对人物看法的栏目,请勿发表人身攻击及谩骂性质的内容,请勿使用脏话、粗俗语言。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6帖
更阳集(218.249.211.*)在2006-10-18说道:
在梅葆玥的追思会上,有幸一睹黄先生的丰采,年近70的他仍底韵实足,不但清唱一段老生唱段,还带上小外孙女,出演了梅派名剧《穆桂英挂帅》,唱得真不错,想必定是受家庭熏陶,让京剧事业大有前程。
第5帖
收到回复(218.249.211.*)在2006-10-13说道:
期待黄先生的70大寿,届时将摆宴,笑迎各方亲朋好友~
第4帖
学生(222.66.26.*)在2006-09-05说道:
祝老师永远健康快乐!
第3帖
票友(61.49.136.*)在2006-06-26说道:
不知黄先生最近是否参加演出,听说空中剧院发行一百张光盘,不知是否有您和迟小秋的《锁麟囊》的实况、和李维康的《苏三起解》?
第2帖
晓舒(61.49.221.*)在2006-06-20说道:
听老人说,黄德华小时侯,北京的一场大雪初霁后,在那滴水成冰的季节,早晨起床后和妹妹一起上学。己经刮了一夜的北风还在猛烈的呼啸着,在由北妞妞房家中到学校的路上,刺骨的寒风裹着房顶上的积雪,披头盖脸,无情的的打在兄妹俩的身上。由于风大妹妹走不动,兄妹俩就互相摽着脖子,顶着迎面压来的白毛儿风,迈着吃力的步伐,三步一停、五步一站地走向学校。
他们每人的兜里装着一块冰凉的杂合面窝头,没有菜,半路上买一百块钱(旧币)的五香花生豆(米)俩人分,每人分几粒就着窝头吃,这就是早点(餐)。没有牛奶,没有鸡蛋,没有糕点,没有豆浆油条。这就是一个名丑的 ~ 童年。
只有经过童年的艰苦,磨练,才能夠发愤向上。经过在戏校八年的“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学习,继承了前辈老先生们,对京剧艺术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并在自己身上发抇光大。
几十年来黄德华不断的总结自己的舞台经验,借鉴、吸取其它曲、剧种的精华,博采众长,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为京剧艺术的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名丑黄德华他们这一代演员还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他们不但要继承前辈老先生怎样做人、做艺的好传统。还要把老的传统和自己几十年总结的舞台经验,艺术成果,传给下一代。
为了抢救,传承和振兴京剧艺术,黄德华参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京剧老艺术家当年演唱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有些是目前健在的老艺术家本人),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帮助下进行配像,力求达到和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先后有40多个单位、2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共录制京剧355部。为中国京剧发展留下了保贵资料。这是我国京剧史上规模宏大、风格多样、流派各异、高新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浩繁工程,是一种音与像美的结合,是为继承京剧艺术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创作新形式,是前所未有的一大创造、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盛举。
黄德华和他们这一代演员能为前辈老先生留下的录音配制影像,说明京剧界和广大观众对对他们的艺术造诣又一次认定。他们是很了不起的一代。他们这一代演员,几十年来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着京剧艺朮这朵奇葩。有了他们这一代演员的汗水浇灌,使得这朵京剧艺朮之花绽放的更加艳丽。

作者~晓舒

第1帖
票友(61.48.169.*)在2006-01-05说道:
此人为当今京剧“方巾大丑”之顶级人物,台上功夫深,台下人品优,可谓艺品纯正,舞台上不过不失,不温不火,演起丑角儒雅幽默,被媒体称为“萧派大丑”。本人有幸在陶然亭公园接触过黄老师,言谈话语无不感受到他对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有感而发,望与各位网友交流。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