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马聚泉


马聚泉
马聚泉
出生1921118日,农历辛酉年初九
逝世2011816日,农历辛卯年十七日,15时20分

人物分类
八角鼓 单弦演员
乐亭大鼓 演员
马聚泉,男,曲艺演员。出身于乐亭大鼓世家,父兄都是乐亭大鼓(此为京乐亭)艺人。

4岁开始练基本功,9岁拜师史德华学唱乐亭大鼓及三弦伴奏。出师后,到全国各地争取演出机会,使其有机会向大家名角儿学习,曾得到当时有“鼓王”之称的刘宝全的亲授,学习京韵大鼓达十年之久。后来还跟随当时比较有名的老师学过梅花大鼓、相声等。虽然没有正式拜过刘宝全为师父,但他把刘宝全老师的24个段子学会了十几个,能唱出刘派的味道来。

解放前长期在北京曲艺园子及外地献艺,掌握了很多曲种。一直到1950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时候,加入正在筹备建团的中铁文工团,有了正式的一份职业。在铁路文工团的这段时期,随团最远到过朝鲜战场,到战壕、防空洞里演出,慰问志愿军战士们。后来铁路建设高速发展,铁路通到哪里,随团的节目演到哪里。期间有一段时间领导安排其表演相声和快板儿,石富宽还跟着他学了一段时期的快板儿。后来固定成为团里的单弦儿演员,表演单弦儿一直到退休。

在跟包会申合作的基础上新创了单弦儿对唱的唱法。单弦儿是我国传统的曲艺表演形式,主要的表演方式是一弹一唱,好处是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流传很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团里安排由他创作一个单弦儿段子,由于时间紧,临到演出还没有背好台词,于是采取另一位同志提的意见——把传统的一弹一唱变成两人对唱,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当时背词慢而时间来不及的难题,后来因为实地对唱时还有些难度,就进行了第二次改进创作,在台词中加入了大量的对话,使这个段子更容易演唱,也更贴近现实。

当时的大形势基本上是曲艺总体走下坡路,鼓曲、单弦儿受欢迎程度不大。往往一台节目报幕员报出单弦儿,观众席就窸窸窣窣响声四起,去厕所的也有,到外面抽烟的也有,跟熟人聊天的也有,等安静下来,场上已经空了一大半位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马聚泉把单弦儿弹唱改成了单弦儿对唱。第一次演出还在“文革”时期,改进后的第一个段子叫《养猪阿奶》,下面的观众跟往常一样一会儿就离去大半,马聚泉和包会申就开始唱,没两句,台下坐着的观众喝起彩来,吸引得抽烟的、上厕所的纷纷赶回来,一看、一听,果然好,这就坐住了,那一个节目掌声不断。虽然获得了好评,但是他们不敢放松,抓紧又出了第二个节目,叫《喜庆日子》。演出之后来看的人更多了,单弦儿对唱真的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当时流行说的“马、包”,就是指马聚泉和包会申的演出。后来应观众的要求,他们的演出增多,在广州体育馆唱了《如此礼貌》之后场面火爆,那次演出后收了牛振华为徒弟。

马聚泉精通多种曲种,如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单弦,并长期为各曲种担任三弦伴奏。同时他从事曲艺创作,对各曲种都有涉猎。他擅长用诙谐的口吻叙述故事,模拟人物,弹唱结合,声情并茂。

马聚泉晚年在北京很多中学进行曲艺的传播,培养了大量的曲艺小演员。他在教学上有独特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就很快掌握曲艺弹唱。马聚泉退休后,经常参加北京的曲艺票房活动并演唱。

2011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0周岁。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6-12-07
编辑整理:小豆子、兖苍、匿名、匿名
浏览次数:4390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