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韩香圃


梨园百年琐记目前还没有韩香圃的介绍。如果您有其介绍,欢迎提供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王丽岩王立岩张学圃

这个人物暂时还没有介绍,如果您有其介绍,欢迎提供
以下是由网友提交、等待加入的草稿

  韩香圃,原名韩绍周,艺名韩来儒,乐亭县于家坨乡庄坨村人。先世为满族正黄旗官宦之家,全家成员俱享受世袭俸银和旗地租银的皇家恩惠。民国以来,取消 俸银、旗地租银制,旗人贵族子弟只能自谋生计,香圃父亲韩延贵因多年经商获利,成为富有大户。香圃15岁时,遵父命去东北龙湾(农安县)习商。由于自幼酷 爱乐亭大鼓.并经常学唱,想成为一名乐亭大鼓艺人,故不安心习商,遂借故弃商回归故里。因家教甚严,不敢向父亲禀明从艺心愿,背地到处去听书,自学自唱。 乡人议论说:“看来、韩家大少是要当说书艺人,那个败家子.家里有钱,瞎折腾呗……”香圃并未被这些冷嘲热讽所动摇,大胆向父亲当面提出,要拜师学艺当说 书艺人,当即遭到父亲痛斥和反对。以后几经求人央告其父,仍未得允。香圃则来个你不允许,我照旧学。其父面对此情,无可奈何、只好听其自便,但要香圃自负 生活费用。香圃为实现做大鼓艺人的夙愿,便携妻带子寄居在外。几经周折,他拜驰名昌、滦、乐一带的说书艺人齐真为师,被授艺名韩来儒。香圃时年27岁,随 之而来的生活重担、学艺花费,加大了香圃的压力。但香圃毫不动摇,仍早起晚睡,练鼓板、背书词、学唱腔。这种刻苦学艺精神,深深感动了师傅齐真老先生,遂 将自己的诸般绝技全部传授与香圃,为其以后技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香圃出科以后,先由师傅齐真带班,后独自顶班。不久便成为颇有名气的大鼓艺 人。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既有水平,决心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使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于是从乐亭大鼓界名流“陈活埋”、王恩鸿等人学习拿手绝技,如四大 口、八大句、紧流水等独特板睃及花鼓板等。后又到东北、北京拜访著名大鼓演唱家,以补益提高自己。香圃花费几年时间,系统地整理出乐亭大鼓的“九腔十八 调”,成为乐亭大鼓的正宗继承人,对乐亭大鼓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极大作用。
  “七·七”事变后,昌、乐、滦县相继沦陷。香圃不甘受日伪军警特务的 敲诈勒索和凌辱,忍痛弃艺归田。为全家糊口计,从事小本生意。此后,与人交往和接触较多,听到了一些有关八路军的传说故事,从中了解抗日救国道理,后来做 出冒险智救八路军的爱国行动,深受人民称赞,广为流传。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乐亭大鼓大力扶持,并号召民间艺人组织起来。香圃虽年近花甲,却积 极响应号召,骑自行车驮着行李下乡巡回演出,足迹踏遍昌、滦、乐,并为当地驻军和工地民工义演。为配合政府中心工作,他自编自演《曹志中卖余粮》书段,在 于家坨乡巡回演出,进行宣传,使于家坨乡出色地完成了卖余粮任务,受到县政府表扬。党和政府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演新戏、说新书的号召后,香圃虽已年近古 稀,体弱多病,仍积极响应,大胆创新。除将传统书目加以整理外,又改编了《烈火金刚》、《夺印》等现代节目,进行演出。在此期间,在县文化馆支持下,经全 体文艺队员的努力,香圃等在乐亭城关张仙庙旧址开办了乐亭县曲艺馆。香圃被选为县曲艺队队长,又被河北省曲协委员会吸收为委员。
  香圃为使乐亭大鼓事业后继有人,先后收教张学圃、傅文助为门徒,还将自己的儿子、儿媳、女儿等4人吸收到曲艺队伍中。
   在“文化大革命”中,香圃受冲击,他花费几十年心血搜集整理的乐亭大鼓资料(四部长书、30多子弟书段)被“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全部焚毁。他心痛得昼 夜哭泣,导致双目失明。香圃为挽回损失,在病危之际还一字一句地口述,令其子志学笔记。刚把《包公案》口述完,就与世长辞了。他为乐亭大鼓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http://laoting.tangshan.gov.cn/laoting/yyxdrw/20230103/1263744.html

匿名 提供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