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钟鸣岐
钟鸣岐,男,京剧武生。生于北京。其父钟喜玖。
钟鸣岐八岁学艺,工武生、文武老生。师父教徒及其严苛,再加上他天资聪慧,勤学苦练。十五岁时,以上演《挑滑车》一剧,颇受赞誉,初露头角。满师出科后,经丁永利传授,使其技艺大增。
钟鸣岐基本工扎实,动作干净,武功矫健。长靠、短打、箭衣戏皆能。且嗓音宏亮,吐字清晰,唱腔刚劲圆润兼而有之,给人以神完气足、韵味无穷之感。凡他塑造的人物,均能达于形神兼备、真美相融之境。
他能文善武,戏路宽广。拿手剧目有:《挑滑车》、《长坂坡》、《战冀州》、《战马超》、《八大锤》、《夜奔》、《恶虎村》等武生戏;亦擅长演《古城会》、《走麦城》等关羽戏;他演《薛礼叹月》等武生唱功戏,《武昭关》、《镇潭州》等靠把老生戏也堪称精彩;《打渔杀家》、《徐策跑城》等老生戏,演来均能出神入化,才调秀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钟鸣岐的艺术黄金时期。1933年,以马连良先生为主的“扶风社”和以周信芳先生为主的“移风社”两班在天津春合大戏院联合演出。年仅十九岁的钟鸣岐也参加了这次在戏剧界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演出。《中国京剧》杂志,2001年第二期发表了戏曲评论家王永运先生的文章——“南麒北马”第二次合作补说。称“又如末晚周(即周信芳)、马(即马连良)合作的全部《借东风》,非但周、马技艺高超,而且,衬以侯喜瑞之黄盖、姜妙香之周瑜、钟鸣岐之赵云、刘连荣之曹操、刘斌昆之蒋干,更属锦上添花,益增光彩。”
钟鸣岐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精神境界的展现,以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剧目而受好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排演新戏之风最为旺盛。钟鸣岐排演的新戏《潞安山·琵琶峪》一炮打响,一演即红。
1938年,他与王少楼、侯喜瑞、俞振飞、文亮臣等随同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除了在京、津地区演出外,还常去上海、青岛、南京、武汉等地演出,其影响遍及半个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期搭雷喜福、王玉蓉和程砚秋三个班社。钟鸣歧扮相嗓子俱佳,惟喜好唱嘎调,动辄使之,常不顾戏情,乃得“钟嘎调”之绰号。
钟鸣岐十分讲究动态美与造型美的结合。在与王玉蓉合演的《平贵别窑》一剧中,薛平贵与王宝钏辞行前有一段道白:“好哇!好个三姐,虽是女流,到有男子的志气,与你留下粮米不够,你就在这窑前、窑后、窑左、窑右,与人家浆浆洗洗,是这样缝缝连连,等丈夫回来,我是一家一家的登门叩拜,话已讲明,我就要拜别了!”念的抑扬急缓,清晰明快,节奏流畅,字字吞吐有力,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在伴其坚实的脚下功夫,优美舒展的身段,使满台生辉。最后念“拜别了!”还同时走一个脆帅的亮相,每演到此时,全场就报以热烈的掌声,真正达到了情与技的完美结合。此戏后来成为他常演不衰的代表剧目。
他还与父亲钟喜玖演出《战马超》。他饰演马超,其父饰演张飞。父子俩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且武打火爆勇猛,动作干脆利落,整场演出彩声不绝。当时,一些报刊相继刊登演出剧照或发表评论文章。其盛况空前,一时传为佳话。
他不泥守一宗墨守成规,而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驱车战将》一剧,是当年被誉为“南麒北马关东唐”的唐韵笙先生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而颇具特色的一出文武老生戏,唱念做打十分繁重。钟鸣岐根据自身特点,学演了此戏。尤其在表现宋国大将“南宫长万”于山坡上为保护老母急切突围,奋勇打退鲁国大将的轮番进攻时,演员要边唱、边打、边耍枪花。钟鸣岐演唱的气韵酣畅、激情万分;开打迅急干净;所耍枪花新颖别致变化多端,格外精彩。成功的塑造了“南宫长万”这一性情粗犷、意志顽强的古代英雄形象。同时,也充分展示他唱念的功力,表演及武打方面的坚实基础。
1946年初,钟鸣岐与李多奎、裘盛戎、杨荣环、李鸣盛等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同台献艺,他演出的《恶虎村》、《战冀州》,以技巧繁多、功力纯熟、动作精炼、收放自如,赢得场内观众阵阵掌声,使观者大饱眼福。
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先生演出《白帝城》一剧,钟鸣岐在剧中饰演赵云,凡他演来,均使全剧极为增色。
1959年,钟鸣岐先生调到河北省戏曲学校(今河北省艺术学校)任教。当时他正值壮年,服从党和政府的安排,欣然离开他深爱的舞台,从事培养戏曲艺术接班人的工作。他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做到量材授艺、人尽其材,给学生排演了许多高水平的传统剧目。钟先生是省戏校校务委员会的成员。对学校采取的抓教学剧目、抓教学秩序、抓教学研究、抓师资队伍的“四抓”措施,积极建言献策,认真落实。体现了老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965年,省戏校落实省委领导关于重点抓河北梆子的谈话精神,将他调到了河北梆子有关课堂兼课,以加强梆子科教学的师资力量。
经钟先生传艺的学生很多,除了在戏校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以外,河北省内的戏曲院团经常邀请他前去传授技艺。更有一些外省市的戏曲演员慕名前来登门求艺者,先生总是不辞辛苦,无私的倾囊相授。
钟先生的学生有王二鹏、丁占军、张靖祥、张少春、王长荣、郭学文、梁增元、赖志宏等。武生名家杨玉华、张振荣、杨元树、刘炳文等亦得其指授。
钟先生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可供后人借鉴的育才经验,为京剧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1974年,钟鸣岐先生病逝于保定。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鲍吉祥、雷喜福、钟喜玖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09-02-24
编辑整理:匿名、京腔京韵
浏览次数: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