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贾桂林
梨园百年琐记目前还没有贾桂林的介绍。如果您有其介绍,欢迎提供。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张秀莲
这个人物暂时还没有介绍,如果您有其介绍,欢迎提供。
以下是由网友提交、等待加入的草稿
贾桂林
/Jia Guilin/
条目作者吴天霞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653次
(1916-05-23~1992-06-04)
中国现代北路梆子演员。艺名小电灯,小名拦弟。
工小旦。山西大同人。从小家贫,8岁跟随北路梆子戏班杨三娃,开始学戏生涯。在老艺人的严格训练下,唱念方面均打下了坚实基础。13岁登台演出,扮相俊美,嗓音嘹亮,两只大眼睛光彩照人,观众送她艺名小电灯。1932年出师后,搭班唱戏,演出《凤仪亭》《蝴蝶杯》《打金枝》《天门阵》《杀江》等剧目,十五六岁已经在晋北、内蒙古、张家口一带走红。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她隐姓埋名,拒绝为日寇演出,保持了民族气节。
1954年应原忻县专区(今忻州市)邀请,参加山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主演的《哭殿》引起轰动。1955年2月16日,忻县专区人民晋剧二分团——北路梆子剧团成立,她任副团长,主管业务,领导剧团排练恢复了几十出传统剧目,积极自创、移植演出了许多现代戏,如《山乡风云》《丹凤朝阳》《江姐》《海港》等,塑造了大量光辉形象,受到观众欢迎。1959年参加山西省人民福建前线慰问团,到福建前线慰问演出。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她先后两次率团进中南海演出,并参加了国庆十周年观礼。
贾桂林是北路梆子旦行唱腔的集大成者,创立了“贾派”唱腔艺术。她的唱腔保持了北路梆子固有的激昂、慷慨、豪迈,有燕赵之风的基本特点,刚劲有力、高亢入云。她发展了北路梆子特有的“弯调”,把拖腔唱得很长,婉转抑扬,盘旋曲折,还将老艺人弯调中常用的衬字“哪、咦、呀、哈、唉、啊”,改成“咳咳”腔,使唱腔更活泼俏皮,受到观众喜爱。民间流传着谚语:“宁肯跑得丢了鞋(hai),不要误了小电灯的咳咳咳。”她创造的滚白独具特色,吸收了忻县妇女在丧葬仪式上边哭边说的腔调后,创造出一种长歌当哭的唱腔,流传至今。她参与唱腔创作和演出的许多传统剧目,如《金水桥》《王宝钏》《血手印》《李三娘》等,至今演出不衰。1980年主演《金水桥》,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l986年获山西省影视“天龙奖”戏曲艺术片一等奖。她创办忻州地区艺校,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为北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316107
匿名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