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范正安


范正安便装照
范正安便装照
出生1945年,农历乙酉年

人物分类
泰山皮影戏 艺人
范正安,男,泰山皮影戏艺人。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人。

8岁时,他靠着给人割草、喂马、放牛,“打工”赚来的1块多钱去看了人生中第一场皮影戏。有形象、有声音,能上天入地的皮影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而这场皮影戏的演出者,就是后来范正安的师父——刘玉峰

对皮影“一见钟情”的范正安开始了“偷看”、“偷学”之路。为了“蹭戏”看,八、九岁的范正安想尽了招数,钻过板凳、在墙上挖过窟窿、在剧场里打扫卫生、甚至还给人当过孩子,时间长了,剧场里的人都认识了这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子,对他偷偷看戏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直到现在,范正安回忆起这段来眼神中还是透露出开心。

不仅“偷看”,还“偷学”。每次去看戏他都带着笔和纸,边看边照着画,回家后找来纸板、布鞋底等材料,照着画的形象做,还偷出妈妈的毛衣针做皮影的操纵杆。做出来后,范正安就模仿着演,边唱边操作。除了自学,范正安也“偷师”过。自从沉迷于皮影后,范正安经常逃学去剧场,白天没演出时,他帮刘玉峰扫地、提水、沏茶,就为了能看他做皮影:泡皮子、刮毛、雕刻、上色……四年下来,范正安也渐渐学到了不少手艺。等到1958年,泰安曲艺团正式招收学徒时,范正安毫不犹豫地去报名了,刘玉峰也很喜欢这个一直缠着自己学皮影的小孩子,欣然同意了他的拜师请求。

拜了师,范正安就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学习了。首先要学的就是制作。学做就要先学画,一开始先练线条,照着各种神像的画谱学习工笔画,等到师父觉得画得可以了,再开始学刻。刀具都是自己找材料,自己磨制的。皮影做得过关了,就开始学乐器。手上、脚上都有,尤其手上非常关键。乐器学好之后,才开始教唱法。泰山皮影的唱腔包括老调、鼓调、南调、清调、垛子板等,必须全部掌握,同时还要记住大量的唱词。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范正安很快掌握了皮影的所有技巧。

因为皮影演出是在晚上,白天,闲不住的范正安就在曲艺团里到处“学艺”。跑腿、买烟、嘴甜,团里的老艺人们都很喜欢这个小孩子,也都乐于教他几招。整个山东的曲艺都学了,山东琴书、西河大鼓、落子、渔鼓、快书等,对他的皮影帮助很大,可以在皮影戏中动用任何一种曲艺形式。

刘玉峰前后一共收过8个徒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陆陆续续都走了,只剩下范正安一个人还坚持着,他打心底里喜爱皮影,割舍不下。“文革”期间,曲艺团被迫解散,范正安当过兵,干过司机,但他从未丢下过皮影。当兵时,他自编新剧,带着皮影在军区各连队巡回演出,当司机时,他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骨干成员,经常外出演出,亲戚朋友家有喜事,也总是找他来演皮影。到了1994年,范正安决定退休,因为他心里还一直记挂着自己的老本行:皮影戏。他买了辆车,带着老伴到处演出。2006年,国家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范正安觉得皮影戏终于再次迎来了春天。

2007年,泰山皮影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正安的儿子,原本打算留在北京发展的范维国,由此看到了泰山皮影重新崛起的希望:一方面有政府的支持,一方面父亲和自己都掌握着泰山皮影戏表演的精髓,原来父亲的戏班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名气,加上泰山本身就是旅游城市,群众基础深厚,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于是,范维国决定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让泰山皮影重新发扬光大。2009年,范维国将原来玩票性质的戏班转成了正式靠门票挣钱的演出团队,还成立了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专门做学术研究。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山皮影代表性传承人。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8-08-10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2204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