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穆植田


以下是网友发表的评论。您也可以
注意:评论是用于发表您对人物看法的栏目,请勿发表人身攻击及谩骂性质的内容,请勿使用脏话、粗俗语言。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7帖
穆琦(1.202.140.*)在2016-03-09说道:
近日看到有人对父亲穆植田曾经的学生言慧珠的事情发表了一些言语,对于言慧珠事情的来龙去脉多年前我们心中早就知晓,只是觉得事情产生的原委其实和言慧珠本人关系不大,拜师学艺时她仅仅是个孩子,当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知道,不需要也不应该因为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语影响了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但是今天既然有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并一再提及,那我们就借此回忆一下历史吧。
父亲穆植田,晚年回忆他从事京剧艺术事业时就曾说起过言慧珠的母親高逸安让言慧珠拜他为师学戏一事。那时父亲以及父亲的徒弟蓉丽娟在京剧界已颇有名气,父亲和言慧珠的父亲言菊朋先生是拜把子兄弟关系密切,既知道言先生和夫人对言慧珠学艺的不同观点和争议,也知道那时他们夫妻的关系,长年天各一方,因此高逸安找到父亲,请父亲收言慧珠为徒时,父亲心里非常为难,但在高逸安再三请求下只好接受,但也特别谨慎,因为当时社会上对言母的流言很多。
父亲在教授言慧珠的过程中同其他徒弟一视同仁,同是要求非常严格。但在父亲教授过程中,高逸安多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让父亲特殊照顾言慧珠,希望父亲尽快捧红言慧珠等,父亲都严词拒绝了,并坚持了自己一贯的艺术严肃性,只有付出辛勤努力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要想在京剧界崭露头角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磨练。父亲曾说过,言慧珠的条件很好,聪明伶俐,能吃苦又天生丽质,悟性极高,进步很快,但真的看不惯言母的举止行为出格逼人。所以父亲心里很矛盾,言慧珠确实天资聪慧颇有前途,但对于言母不规行为无理要求,父亲也特别气愤,因此只教了言慧珠几个月就主动提出不教了,即使言母再三挽留并多次托人来请,父亲都坚决拒绝了,这在当时使言母非常失面子,很下不来台,父亲考虑到和言菊朋的多年交情,在言菊朋来沪时还就此事同其进行了解释。在此之后十二岁的言慧珠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辍学状态。
1984年左右我母亲在北京。当时北京晚报连载言慧珠的艺术生涯,文章写得很好,每期母亲必看,她老人家边看边回忆给我们讲,她说:我对言慧珠太了解了,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了联系,那时我们姐妹相称,她的长相、身材、唱腔、扮相都非常漂亮出众,无人可比,衣服特多,又得体又漂亮又时髦,姐妹们都很羡慕她,她拜你父学戏,但你父教了没多长时间就提出不教了,因为你爸看不惯言母的不规行为,后来言母还托朋友来请,他的脾气很倔说不教就不教,要不然凭着言慧珠的才华和父亲的高超技艺,言慧珠早就成角儿了。母亲还说:你父亲长得很英姿潇洒,个子高高的很帅气,当时在上海颇有名气,后来他发现言母对他另有打算和想法,就主动提出不再教了,从此小小年纪的言慧珠就辍学了,你父亲还专门和言菊朋解释了此事,并一直保持相当好的关系,后来一九四二年言菊朋在北京过世时,你父还带我专程去北京吊唁,当时还去拜访了王瑶卿大师。
父母的回忆历历在目,都是我们亲耳听到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相差几十年不约而同的回忆都是一致的。零七年左右我们就曾发现过有人提及当年言慧珠的这一句话,前些年也曾有些心存异念的人在和我谈及此事时,那表情还好似如获至宝,甚是可笑,我们一直认为当年学艺时言慧珠太小,相信一些记忆是其母揑造告诉她的,不能责怪言慧珠,而且故人已逝,没有必要为一句话再去做什么,所以也没有理睬,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不屑与其讨论父亲。在我们晚年回忆父亲的艺术成就与生平时,在众多朋友的建议下我执笔写了父亲的回忆,关于言慧珠拜父为师的事,只提及一句,即使知道过去言慧珠的那句话,也并未把知道的情况写进去,同样也是基于上文的想法,当时父亲提出不教言慧珠是对言母的极大打击,让她在同行中大失面子,恼羞成怒,相信言慧珠从其母那里听到的是其母为了掩饰自己不规行为和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揑造的,用来欺骗当年不懂事理的小言慧珠,交待了她辍学的所谓理由。
我们所知道的事情经过已说清楚,也懂得历史中的许多点点滴滴已无从考证,此事如果再有揣测之人我们也不屑与其解释什么,我们只能相信清者自清。先人已逝、故人驾鹤,愿逝者安息,生者自重吧。

穆植田的儿子穆琦、女儿穆玉梅
第6帖
穆琦(1.202.140.*)在2016-03-09说道:
近日看到有人对父亲穆植田曾经的学生言慧珠的事情发表了一些言语,对于言慧珠事情的来龙去脉多年前我们心中早就知晓,只是觉得事情产生的原委其实和言慧珠本人关系不大,拜师学艺时她仅仅是个孩子,当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知道,不需要也不应该因为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语影响了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但是今天既然有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并一再提及,那我们就借此回忆一下历史吧。
父亲穆植田,晚年回忆他从事京剧艺术事业时就曾说起过言慧珠的母親高逸安让言慧珠拜他为师学戏一事。那时父亲以及父亲的徒弟蓉丽娟在京剧界已颇有名气,父亲和言慧珠的父亲言菊朋先生是拜把子兄弟关系密切,既知道言先生和夫人对言慧珠学艺的不同观点和争议,也知道那时他们夫妻的关系,长年天各一方,因此高逸安找到父亲,请父亲收言慧珠为徒时,父亲心里非常为难,但在高逸安再三请求下只好接受,但也特别谨慎,因为当时社会上对言母的流言很多。
父亲在教授言慧珠的过程中同其他徒弟一视同仁,同是要求非常严格。但在父亲教授过程中,高逸安多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让父亲特殊照顾言慧珠,希望父亲尽快捧红言慧珠等,父亲都严词拒绝了,并坚持了自己一贯的艺术严肃性,只有付出辛勤努力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要想在京剧界崭露头角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磨练。父亲曾说过,言慧珠的条件很好,聪明伶俐,能吃苦又天生丽质,悟性极高,进步很快,但真的看不惯言母的举止行为出格逼人。所以父亲心里很矛盾,言慧珠确实天资聪慧颇有前途,但对于言母不规行为无理要求,父亲也特别气愤,因此只教了言慧珠几个月就主动提出不教了,即使言母再三挽留并多次托人来请,父亲都坚决拒绝了,这在当时使言母非常失面子,很下不来台,父亲考虑到和言菊朋的多年交情,在言菊朋来沪时还就此事同其进行了解释。在此之后十二岁的言慧珠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辍学状态。
1984年左右我母亲在北京。当时北京晚报连载言慧珠的艺术生涯,文章写得很好,每期母亲必看,她老人家边看边回忆给我们讲,她说:我对言慧珠太了解了,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了联系,那时我们姐妹相称,她的长相、身材、唱腔、扮相都非常漂亮出众,无人可比,衣服特多,又得体又漂亮又时髦,姐妹们都很羡慕她,她拜你父学戏,但你父教了没多长时间就提出不教了,因为你爸看不惯言母的不规行为,后来言母还托朋友来请,他的脾气很倔说不教就不教,要不然凭着言慧珠的才华和父亲的高超技艺,言慧珠早就成角儿了。母亲还说:你父亲长得很英姿潇洒,个子高高的很帅气,当时在上海颇有名气,后来他发现言母对他另有打算和想法,就主动提出不再教了,从此小小年纪的言慧珠就辍学了,你父亲还专门和言菊朋解释了此事,并一直保持相当好的关系,后来一九四二年言菊朋在北京过世时,你父还带我专程去北京吊唁,当时还去拜访了王瑶卿大师。
父母的回忆历历在目,都是我们亲耳听到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相差几十年不约而同的回忆都是一致的。零七年左右我们就曾发现过有人提及当年言慧珠的这一句话,前些年也曾有些心存异念的人在和我谈及此事时,那表情还好似如获至宝,甚是可笑,我们一直认为当年学艺时言慧珠太小,相信一些记忆是其母揑造告诉她的,不能责怪言慧珠,而且故人已逝,没有必要为一句话再去做什么,所以也没有理睬,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不屑与其讨论父亲。在我们晚年回忆父亲的艺术成就与生平时,在众多朋友的建议下我执笔写了父亲的回忆,关于言慧珠拜父为师的事,只提及一句,即使知道过去言慧珠的那句话,也并未把知道的情况写进去,同样也是基于上文的想法,当时父亲提出不教言慧珠是对言母的极大打击,让她在同行中大失面子,恼羞成怒,相信言慧珠从其母那里听到的是其母为了掩饰自己不规行为和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揑造的,用来欺骗当年不懂事理的小言慧珠,交待了她辍学的所谓理由。
我们所知道的事情经过已说清楚,也懂得历史中的许多点点滴滴已无从考证,此事如果再有揣测之人我们也不屑与其解释什么,我们只能相信清者自清。先人已逝、故人驾鹤,愿逝者安息,生者自重吧。


穆植田的儿子穆琦、女儿穆玉梅

第5帖
穆杨、马健(183.61.17.*)在2016-01-19说道:
穆植田在二十年代认识了京剧艺术大师,梅蘭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言菊朋,马连良,金少山,穆植田与言菊朋,金少山是拜把兄弟,结为"金蘭之好"关系十分密切,二十年代穆植田第一位穿西装上台演出的,当时轰动上海京剧界。
第4帖
(202.106.10.*)在2016-01-19说道:
梨园百年琐记
——穆植田
作者:穆琦

第一节《从玩票到下海》
穆植田,满族,1888—1950年,生于北京,祖辈曾任朝官,家住前门大栅栏,施家胡同,幼年有文采,早年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名穆敏,身高1.84米,历经军事训练,体格健壮,后因军校发生变故而辍学。由于自幼酷爱京剧,决然加入票友行列,奋发学艺,获得成功,进而下海,步入梨园,创立穆家班,名号:得意堂。 《注》:有的资料以误传误将“穆植田”误写作“牟芝田”,应于更正。

清末,北京旗人大都喜欢看京剧,前门大栅栏附近茶馆林立,父亲经常同几位京剧戏迷好友出去看戏学戏,后来加入到戏园票友中去唱戏、演戏,一发不可收拾,参加堂会演出,吹、拉、弹、唱全都能应工,时常能接触到一些名票,观摩交流学习音韵、唱腔,使自己提高很快,这也得益于过去在军校学习时的文学修养和勤学苦练。通过和名票的交流还结识了同为旗人的言菊朋、余叔岩先生,下海后成为梨园执友,并与言菊朋、金少山拜为“金兰之好”,后来言慧珠还曾拜父亲为师学艺。

父亲自幼就酷爱京剧,家距马连良、马最良先生家不远,每天都能听到“马家”的悦耳琴声,更加激发其学戏的热情,进入票房之后,便成为堂会的常客,几乎场场必到,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历练掌握了生、旦、净、丑各行的表演,吹、弹、敲、打能唱能奏,熟记各行角色以及剧目的唱腔和念白。后来又在名票琴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掌握了“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钓金龟”“三娘教子”等十几出戏的京胡演奏技巧,下海从艺以后,时常在北京城南戏园搭班演戏或为出席堂会的名票操琴伴奏,之后又拜前辈著名琴师蔡占奎先生为师,专攻京胡,蔡先生曾经听过父亲演奏的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各派弟子的唱腔,觉得京胡演奏基础不错,并且手指生的长而有力,操琴换把动作极为灵活、敏捷,甚为少见,通过进一步培养深造会有所作为。父亲学琴灵活、悟性甚高,手不离琴地刻苦历练,加上师傅的倾力相授,要求甚严,并且十分讲究规范,先是从昆曲开始学,然后是吹、拉、弹、唱、打,奠定“六场通透”的基础,再传授京胡的演奏艺术,蔡占奎先生教琴有个大特点,多么复杂的技法不准笔记,只能用脑,强用心记,练就耳闻强记的本领。经过蔡占奎师傅三年多的亲自教授,父亲在京胡演奏技术上获得很大进步,特别是在王瑶卿派,梅兰芳派大师的唱腔伴奏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京胡行家及蔡占奎恩师的赞许。

第二节《最宝贵的财富》
京剧发展史上被誉为“通天教主”“一代宗师”的王瑶卿大师于40岁左右噪音暗哑,离开京剧舞台之
后,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编制和革新,同时招收学生进行培养。当时父亲的琴艺和技艺有幸被王瑶卿大师看中,邀去教学生调嗓子,开始是在王大师的房内教学生调嗓子,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发展到在院子里搭棚,分头教学生调嗓子。王大师教戏时对每个学生都十分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学生在调嗓子时,王大师坐在椅子上,一边拍着板,一边仔细听,不管谁唱错一个字,立马停下来重新唱,直到大师满意为止。就连当时给梅、尚、程、荀说戏时,也是一样,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

父亲跟随王瑶卿大师教学生,调嗓子的同时,也是专心细心地向大师学戏的好机会,虽然被大师邀
去教学生,但在大师面前仍是个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向大师学习,王大师当时已誉为“通天教主”,但从
没有自傲的举止和表现,而且十分健谈,父亲年龄比王大师小七岁,王瑶卿大师既象长辈又像兄弟,两
人谈话十分投机,聊天时无话不谈。大师讲话非常幽默,有水平,富于哲理,话虽不多但描述人、物、事非常恰如其分。所以父亲非常崇拜他,感到是一生的荣耀。王大师是在京剧权威时期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广受尊崇,家中时有包括梅、程、尚、荀艺术大师在内的弟子名角登门求师问艺,大师总是来者不拒,往往在闲聊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王瑶卿大师对艺术家的指导,都是艺术家在戏剧演唱或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经过大师的启发、点拨,茅塞顿开,改进方向豁然明朗,各位艺术大师和王瑶卿大师交流攀谈时,父亲经常坐在一旁静心倾听,大师的每一句话,每句唱腔以及每个动作、手势乃至眼神都铭记在心,日积月累连同大师教授学生过程中的唱、念、做以及许多非常地道的唱腔、唱段父亲都掌握了很多而且非常地道,这些都成了他最宝贵的艺术财富,为不断提高京剧艺术修养和京胡演奏技术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日后组班授徒、创新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王大师先生的京剧艺术,父亲掌握的很多,学的也快,也特别地道,不断受到大师的赞扬和信任,每当回忆那一些与“通天教主”交往的岁月,父亲总有一种自豪与感激之情。

父亲酷爱京剧艺术如醉如痴,悉心钻研,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以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先生等京剧名家推动的京剧改革浪潮中,不但积极投身其中,而且每逢梅、程、荀、尚先生有新戏演出时,父亲几乎场场必到,细心观摩,当场能把戏谱默记心中,之后加以细心研究,把大师们的改革成果加以学习和推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父亲在和梅先生的操琴大师徐兰沅先生长期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对其操琴艺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使其在长期的京剧唱腔艺术方面有所创造的重要原因。此外与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先生,以及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等先生的琴师,也有着较多的交往,对京胡艺术的发展有着共同的探讨、研究,所以大师们的新剧目演出不久,父亲的戏班很快便可赶排出来及时上演,很受欢迎。

父亲对京剧改革也是冲在前头,例如:作为琴师,当时的惯例都是身穿长衫上台拉琴演奏,母亲彭宝珍回忆说,父亲是上海京剧界身穿西服登台演出的第一人,令人耳目一新,轰动了京剧界。其对京剧艺术的执著和钻研精神同时体现在他对徒弟的教学方面。他从艺一生,收过许多学生。有拉胡琴的,有唱青衣花旦的,也有唱老生的,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关爱无微不至,但在教他们学唱、练功方面却异常严格,甚至于严酷。有个别的徒弟对训练发出抱怨,父亲的态度一是不加宽容,二是提出不再教了。父亲要让他们明白,在自己这里教出来的徒弟将来要成“角儿”、要成名,因此必须严格要求严加训练。因此在父亲这里学出去的徒弟中,有不少位以后都成为京剧界的名角,如:蓉丽娟、刘美娟、穆承志、穆承斌……其中最受师父宠爱的也是称赞不已的,令同行十分羡慕的是蓉丽娟。直到父亲晚年每每回忆这些徒弟们时,仍是念念不忘,如果不是当年的社会战乱,其艺术成就将会发挥的更好,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京剧名角儿。

第三节《出类拔萃蓉丽娟》
蓉丽娟天生丽质、气质高雅、身材窈窕,特别是她学戏练功时的顽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受到父亲的赞许。父亲曾经说过蓉丽娟早年家境遭遇不幸,使人心痛。1925年蓉丽娟14岁被其父送来拜父亲为师,艺名也是父亲为其起的,拜师后从学唱、练功入门,以后专攻青衣花旦和刀马旦,唱腔由父亲亲授,练功由北京女科班崇雅社武旦出身的师娘教习(师娘是穆植田的原配夫人,官称王大娘,无子女)。再加上蓉丽娟聪慧伶俐,师父和师娘对她格外疼爱有加,为了她日后能成角儿,在生活上倍加关爱,衣食住行样样安排。在学艺上严格要求,父亲用心良苦为她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请前辈武生李兰亭先生带她,苦练武功,李先生演武戏《乾坤圈》在北方大为知名,受父亲之托李兰亭让14岁的蓉丽娟和男学员一起练功、踢腿、下腰、跑园场、打快枪,场上只要还有一个男孩在练就不允许她下来,面对这样超强训练,蓉丽娟表现的极其顽强,从不叫苦叫累,这令父亲十分感动,一定要全力以赴教她学好武功!这在当时的徒弟中无一能比得上蓉丽娟的。二是父亲为她请了一位南昆名旦施桂林先生教她学昆曲,这是效法梅兰芳先生等前辈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她的表演水平,拓宽了她的戏路,先后学了“孽海记—思凡”、“牡丹亭—闹学”和“西厢记—佳期”等,这两件事为蓉丽娟日后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父亲特别善于博采众长,吸取不同京剧派别的唱腔,经过自己的加工排练给蓉丽娟创造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对于父亲的教诲,蓉丽娟都铭刻在心,反复琢磨,认真学唱,一丝不苟,再加上父亲出色的京胡伴奏,蓉丽娟不仅入戏快,而且练就了一副优美动听的好嗓音。这也是父亲为她科学地用嗓子,教她保养好嗓子的成果。通过勤学苦练,蓉丽娟的文戏、武戏都演的渐入佳境。唱、念、做、打更是出色,同行无不赞扬、佩服。她的长绸舞、双绸舞更是轻盈飘逸、优美动人,无不叫好。蓉丽娟14岁拜师学艺,
由于她的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很快就学会了“彩楼配”、“浣纱记”、“宝蟾送酒”等多出戏曲。学戏当年就能登台演出,不到15岁便在天津、北京挑大梁挂牌演出了。

1926年左右父亲带她到济南演出,演出了“玉堂春”、“嫦娥奔月”、“虹霓关”等拿手好戏。在演出“狸
猫换太子”二本时,蓉丽娟饰演冠珠,原来没有边唱边舞的表演,师父为了使她的表演生动感人,进行了
大胆的改革,特意为她编排了一段唱腔,蓉丽娟在饰演冠珠死后成神,奉观音差遣去搭救李后一折戏时,
舞台上蓉丽娟一面舞动着长绸,一面吟唱着,边舞边唱,精湛细腻,悦耳动听,让观众、同行耳目一新,
台下观众不断唱彩,赞口不绝。蓉丽娟名声大振,在济南城一连唱了三个月,唱响了全城,据说少帅张学
良在济南还特地观望了蓉丽娟的精彩表演,当年统治山东的军阀张宗昌也不断叫蓉丽娟去演唱,一唱就是大半夜,非常辛苦,有时还要受气。后来父亲思前顾后,想来想去感到不能这样下去,一是担心年轻美貌的蓉丽娟会出事,二则影响了她学新戏,耽误她练功,经过父亲的再三考虑,为了保护她的安全,夜里带着蓉丽娟逃离了济南。之后四处演戏,还不断加紧排练新剧目,看着蓉丽娟成长甚快,父亲心中特别高兴,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蓉丽娟应该去到更大的舞台锻炼了,于是决定带她去上海闯一闯。

1928年6、7月间,师徒来到了上海。上海是京剧名家荟萃的地方,人才济济,新戏演出非常活跃,若能在上海站住脚,可以想象有多么难!再说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要与大腕同台演出是多么的不寻常。但关键是第一炮能不能打响,为此,父亲充分酝酿,再三思考,四处奔走,打通关系为蓉丽娟铺路。首先拜见当时上海滩的社会名流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等人,还有上海有名的交际花。“富春楼老六”见到蓉丽娟都眼前一亮,十分新奇,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么年轻、靓丽。提出要亲眼看一看她的表演。接下来就是要选舞台,经过父亲的策划,选中当时上海五大舞台之一的丹桂第一台,然后又精心选段子和作了充分准备,凭着蓉丽娟精湛的技艺,演出了“四郎探母”、“虹霓关”、“玉堂春”这几出戏,真是一炮打响!场场爆满,赢得了上海观众的一致赞赏,倾倒了大上海,票房纪录节节飙升。丹桂第一台老板马上找到父亲又续签了一年的演出合同。据父亲回忆,那时找他签约的老板络绎不绝。在签合同的同时,父亲也是有选择的,主要是保证蓉丽娟的安全,选人气旺、地段好、老板可靠的人才签约,父亲一直是注重蓉丽娟的安全。期间蓉丽娟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四郎探母”、“游龙戏凤”、“汾河湾”等,还和著名老生安舒元先生演对手戏。蓉丽娟的初来乍到和精湛演出,获得了京剧艺术家的赞赏、观众的热情捧场,加上媒体对穆家班的广告宣传,上海观众感觉十分新鲜好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通过师徒的共同努力,蓉丽娟在上海京剧舞台上站住了脚,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通过父亲,上海百代公司邀请蓉丽娟灌制唱片、龙马公司邀请她拍摄电影…..好不热闹了一阵。

当时在上海京剧演出十分活跃,天蟾舞台、上海共舞台、中国大戏院每天都有名角儿在演出,周信芳、小扬月楼、盖叫天、杨宝森,还有父亲的“拜把兄弟”金少山等都在演出拿手好戏。看到这种情景,父亲一方面为徒弟叫好,另一方面心里也在时时惦记着一件事,对于徒弟蓉丽娟来说,经过这几年师父的身传口授、拼搏历练,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每到一处都以精湛的表演轰动一方,首次来沪响应热烈,实属必然,然而面对好角如林的大上海,新戏、好戏层出不穷,对于年轻的蓉丽娟来说,也着实引起了父亲的担忧,父亲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成绩虽是师徒共同奋斗的展现,但光有精湛的技艺做基础和师父传授的一批现有精彩剧目还是不够的,蓉丽娟正在发展兴旺时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势必使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难以抵挡多种诱惑,而被渗透到京剧以外的其它文化领域,长期下去,必然严重地影响到她正规的学戏、练功、排戏。父亲认为,在上海滩只能是排除所有的干扰,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赶排新戏,不断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丝毫放松和掉以轻心,都可能招致观众的不满。当年14岁的蓉丽娟拜父为师的时候,父亲就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过她,学戏要像王瑶卿大师教导的那样,学、唱、演、改、创永不停顿。

王瑶卿大师从创立“王派京戏”开始就是京剧革新派的先驱,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都是王大师的学生。他们几位从事京剧艺术的几十年都是在不断唱戏、演戏、改戏、创新中发展,创新中立足。蓉丽娟伴随师父从青衣、花旦、刀马旦入手,口传身教,把当年王大师亲自教授的经典唱段逐字逐句地传授给蓉丽娟,使其对先辈大师“王派艺术”的“唱、念”之功有深刻的领会,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蓉丽娟逐渐地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和舞的基本功融会贯通,全面掌握了做为一个优秀京剧演员应有的技能,父亲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

二、三十年代的京剧演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新戏层出不穷,表演精彩纷呈,观众对旦角表演的要
求越来越高。蓉丽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持较高而稳定的票房收入实属不易,全靠父亲引领着她不懈地努
力。遵照王瑶卿大师指引的方向,她随父亲巡回演出于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青岛等地,又先后得到吴彩霞、钱宝森、于莲仙、施桂林、闻子芳等先辈的教益,不断排新戏,创新腔,常演剧目有《嫦娥奔月》、《穆柯寨》、《天女散花》、《虹霓关》、《游龙戏凤》、《玉堂春》及昆剧《思凡》、《闹学》、《水斗》等。演艺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达到了唱腔婉转、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唱做生动、舞姿翩翩,戏装漂亮、扮相美丽,保持了在各地演出的名角儿地位。

在蓉丽娟的演艺生涯中,随着父亲的口授身教和严格的训练,学了大量的新剧目同时,也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及京剧大师。如: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周信芳、言菊朋、金少山、唐韵笙等等。他们都和父亲保持着多年的良好关系和友情。蓉丽娟也通过拜师请益,从大师门下吸取艺术营养,丰富艺技。苟慧生大师亲自看过蓉丽娟演唱的《天雨花》中的四平调,倍加赞赏。

1929年上海伶界联合会十七次会戏在上海天蟾舞台举行,名角荟萃,盛况空前,演出的剧目有:周信
芳的《许田射鹿》,李桂春、金少山的《连环套》,大轴戏是由蓉丽娟主演的《大观园》,在戏中她饰贾元春。周信芳先生和一大批名角儿给蓉丽娟当配角,如赵如泉、何月山、小杨月楼、黄玉麟、刘筱衡、刘玉琴等,都是上海的大明星,每个人一上场,台下都是掌声满堂,当蓉丽娟身着拖地红宫装,头戴改良的新凤冠上场时,剧场里立即沸腾起来了,句句唱腔以及宫女随之而起的凤飞燕舞,博得雷鸣般的掌声。这出“众星捧月”般大戏获得圆满成功,甚称京剧演出史上的绝无仅有。父亲晚年时每每回忆从艺生涯中总以“大观园”中蓉丽娟的表演而感到自豪。

蓉丽娟的成功使她名气大显,应邀不断,自此步入名角、大腕行列,艺术发展颇为顺利,在北京、上
海、天津、济南、大连、青岛、南京、武汉等诸多城市献艺广泛受到观众欢迎。蓉丽娟想到在不长的数年
时间里,自己能成长为京剧界的栋梁之才,内心无限感慨。其一:蓉丽娟踏入梨园学艺,适逢京剧艺术发展达到顶峰的辉煌时期,也正是她拜师学戏的绝好时机;其二:师父数年来对蓉丽娟的精心培养与指导,已然将她推向真正艺术境界,使她找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道路,这对她一生的发展是莫大的幸事。她走红以后也不忘恩师的教诲,把恩师的“克己自律,行事谨慎”的教导铭刻于心。恩师远去,音容长在,永久不忘,这也是蓉丽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蓉丽娟1925年拜穆植田为师学京剧,1931年学成出师,1932年另组戏班演出,1936年与名角老生曹艺斌结婚,曾在东北沈阳、哈尔滨、大连演出,获得“东北四大名旦”称号,曾与周信芳、唐韵笙、高庆奎、金少山等京剧大师同台演戏,三十年代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和梅兰芳、周信芳、尚小云、马连良等名角连台演出,形成天津、北京、上海京剧三分天下,缺一不成角的态势,还和著名的老生安舒元演对戏“四郎探母”、“游龙戏凤”、“汾河湾”,以及长期与老生曹艺斌合作演出“打金枝”、“斩经堂”、“武昭关”等对手戏,与杜丽云、孟丽君同时享誉京坛。在国内获得多次戏剧大奖,享誉全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历任大连市政协委员。

第四节《三十年代育新秀》
父亲穆植田和余叔岩、言菊朋、周信芳、金少山、马连良等大师有颇多交往和艺术交流,以及合作演出。这几位都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线上巡回演戏的老先生、老朋友,父亲在二、三十年代就是著名琴师,京胡拉的极好,曾经给王瑶卿大师操琴并和京胡名家徐兰沅、杨宝忠、李慕良先生交往甚密。从各位大师那里研学、继承过来的优秀剧目有梅派的《彩楼配》、《生死恨》、《女起解》、《凤还巢》、《玉堂春》、《别姬》、《醉酒》、《宇宙峰》等;程派的有:《武家坡》、《汾河湾》、《三娘教子》、《贺后骂殿》、《荒山泪》、《锁麟囊》等;荀派的有:《花田错》、《金玉奴》、《红娘》、《龙凤呈祥》等。这些经典剧目“穆家班”经常演出,广受观众喜爱和欢迎。父亲在三、四十年代京剧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新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艺精彩纷呈,人才辈出,穆家班弟子除蓉丽娟外,还有穆承志、穆承斌、刘美娟、穆慧如、穆秋雯、穆秋霞、穆君秋、穆兰秋、穆秀涵等,都是当时“穆家班”的比较知名的角儿。

穆承志(艺名),本名赵伯林,1912年出生于北京贫农家庭,排行老四,1920年连年大旱时父母双亡,
兄弟姐妹流离失所,孤身一人被孤儿院收养,学吹小号,16岁进入中西音乐乐队,后在汉口经李友多介绍
正式拜穆植田为师学拉京胡。由师父起名穆承志,后收为过继养子。
由于父亲早年曾拜著名琴师蔡占奎先生学琴艺,京胡拉的极好,后又受“通天教主“王瑶卿大师之邀
为其学生操琴调嗓子,对王大师的京剧艺术掌握较多,学的也地道,同时在和王大师的弟子“四大名旦”
接触交流中学到不少流派的新戏唱腔,特别与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徐兰沅先生结交颇深,徐先生对梅派唱腔
了如指掌,父亲向徐先生不断请教,学了不少梅派戏,所以之后父亲在培养穆承志梅派艺术过程中更加费尽心血。由于父亲爱徒爱子心切,也为了使穆承志艺路拓宽,后来经父亲介绍穆承志拜徐兰沅先生为师,吃、住徐家“竹兰轩”专攻京胡,苦学了三年,掌握徐派琴艺的精华。由于穆承志勤学苦练、悟性极高又虚心好学,加上徐先生全力以赴的教授,终学有所成。功底扎实,六场通透,京胡演奏音色饱满,托腔圆润,韵味浓厚,颇受徐先生赞赏。出师后的穆承志返回“穆家班”成为琴师,大量演出梅派新戏。师徒合作演出徐兰沅与梅兰芳创研的“二胡加京胡”伴奏的梅派唱腔,深受观众欢迎。此后数年又先后得益于杨宝忠、李慕良等著名京胡演奏家的教诲,以荟萃诸家之长,琴艺多次受到各派艺术家的赞许。随师巡回演
出于上海、北京、天津、青岛、济南、武汉、哈尔滨等众多京剧码头,丹桂第一台、天蟾舞台、北京第一台、天津中国大戏院等各大京剧舞台都留下身影。由于穆承志的京胡演奏技艺非同一般,成为知名的梅、言、马、派京胡演奏家,父亲对义子穆承志成长为艺术家颇为欣慰,父亲晚年也再三念念不忘“爱子加爱徒”。

穆慧如(艺名),本名彭宝珍(作者母亲),1917年农历五月初四—2002年12月16日。穆慧如出生于上海,排行第四,称为四小姐,从小喜爱京剧,其父彭庆璋,经营麻将生意,也酷爱京剧,1930年其父经朋友介绍,在上海送女拜穆植田为师学习京剧,后与师傅穆植田结为连理。
穆慧如拜师同时也结识了蓉丽娟,并以姐妹相称。穆慧如长的漂亮标致,唱腔学的很快,扮相娇好,只是个子稍矮些,倒是有利于练功,父亲为其选学青衣和刀马花旦。教戏的时候,父亲是很严格的,教唱、练功丝毫不放松,穆慧如学的很认真、刻苦,处处象师姐蓉丽娟一样努力。她天资聪明,悟性高,唱腔表演师父一教就能记住,不久,师父教的《彩楼配》、《宝蟾送酒》、《浣纱记》等戏都学会了,14岁就开始登台演出。演唱字字句句都按照师父的要求,行腔用字准确规范,唱腔情感细腻,旋律优美,初次登台就博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
二、三十年代京剧发展到了最辉煌时期。上海戏园多,看戏的人也多,爱看新戏的人对旦角儿要求越来越高,戏园以新角、新戏、新舞台争取观众,老板们催着排新戏,演员们都赶着排新戏新腔,甚至天天赶场,都是为了提高票房收入。父亲的戏班每隔几天就要换戏码,保持演出的新鲜感,大家每天都忙着排新戏,提高艺术水平,各个演员也是你追我赶,唯恐落后。看到戏班同仁都很辛苦,尤其是师父、师姐又忙又累,慧如只能更加努力学戏,学新戏,唱好戏。当时穆慧如已经能演很多戏,唱功戏、刀马旦戏、扎靠、踩跷、武打戏都能演唱,王瑶卿大师的《十三妹》中的踩跷戏更是一绝,是王大师的独创,对演员武功要求极高,曾风靡京城,穆慧如在父亲的指导下熟练地踩跷演出过这出武打戏,甚受观众欢迎,之后王瑶卿大师进一步改进,废除了踩跷,演员改穿“厚底鞋”的造型更适合所有的演员练“十三妹”这出功夫戏,使戏更加精彩并得以普及。父亲指导穆慧如更多的演唱不同的派戏,仍然是按照王瑶卿大师指引的路子,按照大师创造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继承和发扬“通天教主”以及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的新成果。

穆承斌(艺名),本名徐敏初,1917年—1978年,浙江宁波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幼年拜郭小福为师,后又拜穆植田为师,起艺名穆承斌。
穆承斌以文武老生开蒙,基本功扎实,噪音韵味浓厚,戏路宽广,扮戏有光彩,博学多识,在父亲的指导下,喑熟十三道辙,成为云南大戏院当家文武老生及副院长。长期与关肃霜合作演戏,后结为夫妻。后又拜师马连良,学了许多马派戏,又投师言菊朋研习言派戏。经常演出:《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失空斩》、《甘露寺》、《长坂坡》、《借东风》、《杀四门》、《四进士》、《清官册》、《定军山》等剧目。父亲夸奖他是位很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可惜1966年正当他技艺蓬勃发展时期,遭受残酷迫害致残,1978年逝世,年仅61岁,令人惋惜痛心。

刘美娟(1927年—2005年),湖北沙市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云南省京剧院
副院长。其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学戏,9岁师从富连城学习念白、唱功。后又拜著名琴师穆植田为师学习“贵妃醉酒”、“四郎探母“等诸多剧目,经过正规系统地学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表演风格。唱、做红遍中原一带。她的先生李春仁也是梨园千里马,善演红生戏,“汉津口”、“古城会”等剧目都大受欢迎。


第五节《艰辛历程穆家班》
三十年代京剧的繁荣,达到鼎盛时期,京剧演出盛况空前,各地名角纷纷向北京、上海、武汉一线相
对集中。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勇抗敌,1937年8月武汉戏剧界
成立“汉口市剧人劳军公演团”。戏剧界参加公演20多次,黄桂秋、安舒元、赵如泉、王熙春以及历家班、
穆家班均参加其中。

1937年12月武汉抗敌剧协在光明大戏院开幕,赵如泉、穆承志、穆承斌、穆慧如等参加演出,掌班
师父穆植田,天声舞台有徐碧云、安舒元、刘四立等人也参加演出。到1938年9月武汉形势危急,演员
们大多衣食不周,而劳军公演仍在坚持,为抗敌受伤将士筹措医药费。10月,穆家班转移到长沙,当时政府确定了“焦土抗战”的方针,誓死以焚城抗击日军,11月13日夜里由于军警误传火警,引发长沙全城混乱以致突起大火,连烧了五天五夜,遇难者不计其数,穆家班此时正准备撤离长沙,突遇凶猛大火,幸遇仓库守卫奋勇帮助抢救,穆家班男女演员万幸逃离火场,躲过这场大劫。虽然在大火中演员奋力抢出了部分戏衣,但大量道具、戏箱皆葬身火海,损失极其惨重。

1939年父亲穆植田率京剧团继续劳军演出,11月28日由宝庆赴烟溪演出,中途突遭日军飞机轰炸,日军飞机误把一箱箱戏衣当成军火弹药箱,所有戏箱都被炸毁,不少人员跑的快躲过一劫,但不幸也有人被炸身亡。一直到1945年,穆植田剧团历经宝庆、河南叶县、洛阳、临泉、开封等一线城镇,历尽艰辛与险境,坚持劳军演出做出奉献。1945年8月抗战胜利,穆植田京剧团至此告终解散,穆家班转往江苏徐州市,在徐州中山堂搭班演出,穆慧如、穆秋雯挂头牌,穆植田、穆永志操琴。但不久后内战又起,战事频频,为躲战火,穆家班东逃西散,无法演出。为了维持生计,或做小生意或跑单帮,奔波于常州、南京、上海等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穆家班回到徐州,在胜利剧院、铁路俱乐部、人民舞台搭班演戏,穆慧如、穆秋雯挂头牌,穆植田、穆承志操琴,主演“玉堂春”、“贵妃醉酒”、“红娘”、“穆柯寨”、“汾河湾”等曲目,还推出了连台本戏,颇受观众欢迎,一席间震惊了徐州城。

穆家班在徐州演戏半年多时间,由于父亲终究承受不住多年辛劳以及战乱的苦难,积劳成疾,突发严重的哮喘病,久病不愈,自知时日已近,逐召集众人逐一交待身后诸事。穆承志凭借优异的徐兰沅京胡技艺,所到之处无疑广为接纳。穆秋雯由师父身传口授的京梅流派唱腔在南方得到广泛认可。1950年2月父亲临终时,将几个子女托付贤妻彭宝珍(艺名穆慧如),恋恋不舍地离别了奋斗一生的京剧事业,终年62岁。

父亲病故后,穆承志、郭振清等带领“穆家班”子弟,还有当时徐州市京剧界的众多同仁一起送葬。一代京剧艺术家给人们留下了无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激励着后代将京剧事业发扬光大。


第3帖
金鑫(104.160.35.*)在2016-01-16说道:
穆植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穆家班曾在武汉新市场大舞台演出过,当时徐敏初是顶梁柱,穆植田是个掌班师傅。另根据言慧珠的回忆说“一九三一年,由母亲主张,拜穆植田学戏,学了几个月,因为母亲受不了穆植田流氓手段的迫害,我学戏也就中辍。”
第2帖
穆晓乐、穆晓菲、马莹(14.29.80.*)在2016-01-12说道:
穆植田活动表

1888年生于北京,满族,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名:穆敏,1950年2月故于江苏徐州,享年62岁,穆家班名号:得意堂20年代下海,拜著名琴师蔡占奎专攻京胡,结识名票(旗人)言菊朋,余叙岩,金少山等。

1921-1925年,受王瑶卿大师之邀,在其寓所操琴教学生调嗓子,结交了,梅,程,荀,尚四大名旦,以及著名琴师徐兰沅,李慕良,杨宝忠等。

1925年蓉丽娟在北京拜穆植田为师,专攻青衣和刀马花旦。

1928年6月、7月穆植田带蓉丽娟首闯上海滩,在丹桂第一台以“玉堂春,四郎探母”等,一炮打响上海舞台。

1929年参加上海伶界联会十七次会戏,在天蟾舞台举行名角荟萃,盛世空前,蓉丽娟主演“大观园”中的贾元春,周信芳等出演配角。

1929年—1930年 穆植田在协调百代公司为蓉丽娟灌制“四郎探母,连环计”等唱片,上海龙马电影公司聘请蓉丽娟去演拍摄“梨园外史”。
二、三十年代穆植田悉心培养穆承志,继承徐兰沅与梅兰芳共创的“京胡加二胡”梅派唱腔伴奏艺术获得成功。
三十年代穆植田掌班,蓉丽娟先后与周信芳,唐韵笙,高庆奎,金少山等同台演戏,在天津,北京,上海与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合作演戏,形成“三分天下”态势。
三十、四十年代,京剧艺术发展达到辉煌时期,穆植田培养出一班知名的角儿:穆承志,京胡演凑家;穆慧如,旦角;刘美娟旦角;穆承斌,当代文武老生;还有穆秋霞、穆秋雯、穆君秋、穆兰秋、穆秀涵,都出自穆家班的优秀演员。

1937年8月“汉口市剧人劳军公演团”成立,穆家班参加演出。

1937年12月武汉抗敌剧协在光明大戏院开幕,穆家班参加演出。

1938年9月武汉形势危急,穆家班参加劳军公演。

1939年穆家班继续劳军演出。

1940—1945年在宝庆、烟溪、河南叶县、洛阳、临泉,开封等一带演戏。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穆家班在徐州中山堂搭班演戏。

1946---1948年穆家班在常州、南京、上海演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穆家班回到徐州,在人民舞台,胜利剧院搭班演戏。

1950年穆植田积劳成疾,久病不愈,2月病故,穆承志,郭振清(化妆师)与徐州京
剧界的诸多同仁一起送葬,享年62岁。

第1帖
穆琦(14.29.80.*)在2015-12-17说道:
作者:穆琦第一节《从玩票到下海》穆植田,满族,1888年生于北京,祖辈曾任朝官,家住前门大栅栏,施家胡同,他幼年有文采,早年
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名穆敏,身高1.84米,历经军事训练,体格健壮,后因军校发生变故而辍
学。由于自动酷爱京剧,后来受其影响,决然加入票友行列,奋发学艺,获得成功,进而下海,步入梨园。
《注》:有的资料以误传误将“穆植田”误写作“牟芝田”应于更正。
清末明初,北京旗人大都喜欢看京剧,前门大栅栏附近茶馆林立,穆植田经常同几位京剧戏迷好友出
去看戏学戏,后来加入到戏园票友中去唱戏,演戏,一发不可收拾,参加堂会演出,吹、拉、弹、唱全都
能应工,时常能接触到一些名票观摩交流学习音韵,唱腔,使自己提高很快,这都得益于过去在军校学习
时的文学修养和勤学苦练,通过和名票的交流还结识了同为旗人的言菊明,余叔岩先生,下海后成为梨园
执友,后来言慧珠还曾拜穆植田为师学艺。
穆植田自幼就酷爱京剧,家距马连良、马最良先生家不远,每天都能听到“马家”的悦耳琴声,更
加激发其学戏的热情,进入票房之后,便成为堂会的常客,几乎场场必到,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历练掌握了
生、旦、净、丑各行的表演,吹、弹、敲、打能唱能奏,熟记各行角色以及剧目的唱腔和念白,后来又在
名票琴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掌握了“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钓金龟”“三娘教子”等十几出戏的
京胡演奏技巧,下海从艺以后,时常在北京城南戏园搭班演戏或为出席堂会的名票操琴伴奏,之后又拜前
辈著名琴师蔡占奎先生为师,专攻京胡,蔡先生曾经听过穆植田演奏的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各派弟子
的唱腔,觉得京胡演奏基础不错,并且手指生的长而有力,操琴换把动作极为灵活、敏捷,甚为少见。通
过进一步培养深造会能有所作为。由于父亲学琴的灵活、悟性甚高,加上师傅的倾力相授,手不离琴地刻
苦历练,师父教戏要求甚严,并且十分讲究规范,先是从昆曲开始学,然后是吹、拉、弹、唱、打,奠定
“六场通透”的基础,再传授京胡的演奏艺术,师父教琴有个大特点,多么复杂的技法不准笔记,只能用
脑,强用心力,练就耳闻强记的本领。经过蔡占奎先生三年多的亲自教授,父亲在京胡演奏技术上获得很
大进步,特别是在王瑶卿派,梅兰芳派大师的唱腔伴奏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京胡行家及蔡占
奎恩师的赞许。
第二节《最宝贵的财富》京剧发展史上被誉为“通天教主”“一代宗师”的王瑶卿大师于40岁左右噪音暗哑,离开京剧舞台之
后,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编制和革新,同时招收学生进行培养。当时穆植田的琴艺有幸被王瑶卿大师看中,
邀去教学生用嗓子,开始是在王大师的房内教学生用嗓子,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发展到在院子里搭棚,分
头为学生用嗓子,王大师教戏时对每个学生都十分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学生在用嗓子时,王大师坐在椅
子上,一边拍着板,一边仔细听,不管谁唱错一个字,立马停下来重新唱,直到大师满意为止。就连当场
给梅、尚、程、荀说戏时,也是一样,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
穆植田跟随王瑶卿大师教学生,调嗓子的同时,也是钻心细心地向大师学戏的好机会,虽然被大师邀
去教学生,但在大师面前仍是个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向大师学习,王大师当时已誉为“通天教主”,但从
没有自傲的举止和表现,而且十分健谈,穆植田年龄比王大师小七岁,王瑶卿大师既象长辈又像兄弟,两
人谈话十分投机,聊天时无话不谈,大师讲出的话
非常幽默,有水平,富于哲理,话虽不多但描述人、物、事非常恰如其分。所以父亲非常崇拜他,感
到是一生的荣耀。王大师是在京剧权威时期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广受尊崇,家中时有包括梅、尚、
程、荀艺术大师在内的弟子名角登门求师问艺,大师总是来着不拒,往往在闲聊时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王
瑶卿大师对艺术家的指导,都是艺术家在戏剧演唱或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经过大师的启发、点拨,茅
塞顿开,改进方向。豁然明朗,艺术大师和王瑶卿大师交流攀谈,穆植田经常坐在一旁静心倾听。记住大
师的每一句话,每句唱腔以及每个动作、手势乃至眼神都铭记在心。日积月累连同大师教授学生过程中的
唱、念、做以及许多非常地道的唱腔、唱段穆植田都掌握了不少而且非常地道。这些都成了他最宝贵的艺
术财富。为不断提高京剧艺术修养和京胡演奏技术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日后组班授徒创新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王大师先生的京剧艺术,父亲掌握的很多,学的也快,也特别地道。不断受到大
师的赞扬和信任。每当回忆那一些与“通天教主”交往的岁月,父亲总有一种自豪感和感激之情。
穆植田酷爱京剧艺术如醉如痴,悉心钻研,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以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先生等
京剧名家推动的京剧改革浪潮中,不但积极投身其中,而且每逢梅、荀、程先生有新戏演出时,父亲几乎
场场必到,细心观摩,当场能把戏谱默记心中加以细心研究,把大师们的改革成果加以学习和推广。特别
需要指出的是穆植田在和梅先生的操琴大师徐兰沅先生长期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对其操琴艺术的
进步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使其在长期的京剧唱腔艺术方面有新创造的重要原因。
此外与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先生以及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等先生的琴师,也有着较多的交往,对
京胡艺术的发展有着共同的探讨、研究,这些都是得鉴于王瑶卿大师的教诲,所以大师们的新剧目演出不
久,穆植田的戏班很快便可赶排出来及时上演,很受欢迎。
穆植田对京剧改革也是冲在前头,例如:作为琴师,当时的惯例都是身穿长衫上台拉琴演奏,母亲彭
宝珍回忆说,父亲却是京剧界身穿西服登台演出的第一人,令人耳目一新,轰动了京剧界。父亲对京剧艺术
的执著和钻研精神同时体现在他对徒弟的教学方面。他从艺一生,收过许多学生。有拉胡琴的,有唱青衣
花旦的,也有唱老生的,对于学生的关爱,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在教他们学唱、练功方面却异常严格
甚至于严酷。有个别的徒弟对父亲的训练发出抱怨,师父的态度一是不加宽容,二是提出不再教了。师父
要让他们明白,在自己这里交出来的徒弟将来要成“角儿”,要成名,必须严格要求严加训练。因此在穆
植田这里学出去的徒弟中,有不少位以后都成为京剧界的名角,如:蓉丽娟、刘美娟、穆承志、穆承斌……
直到父亲晚年每每回忆这些徒弟们时,仍是念念不忘。如果不是当年的社会战乱,父亲的艺术成就会发挥
的更好。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京剧名角儿。其中最受师父宠爱的也是父亲称赞不已的令同行十分羡慕的
“蓉丽娟”。
第三节《出类拔萃的蓉丽娟》蓉丽娟天生丽质,气质高雅以及窈窕的身材,特别是她学戏练功时的顽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
受到父亲的赞许。师父穆植田曾经说过蓉丽娟早年家境遭遇不幸,使人心痛。1925年蓉丽娟14岁被其父
送来拜穆植田为师,艺名也是师父为其起的,拜师后从学唱、练功入门,以后专攻青衣花旦和刀马旦,唱
腔由师父亲授,练功由北京女科班崇雅社武丹出身的师娘教习。(师娘是穆植田的原配夫人,官称王大娘,
无子女)再加上蓉丽娟聪慧伶俐,师父和师娘对她格外疼爱有加,为了她日后能成角儿,在生活上倍加关
爱,衣食住行样样安排,在学艺上严格要求,用心良苦为她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请前辈武生李兰亭先生带她,苦练武功,李先生演武戏《乾坤圈》在北方大为知名,受父亲之托
李兰亭让13岁的蓉丽娟和男学员一起练功、踢腿、下腰跑园场、打快枪,场上只要还有一个男孩在练就
不允许她下来,这样超强训练蓉丽娟表现的极其顽强,从不叫苦叫累,这令师父师娘十分感动,一定要全
力以赴教她学好武功!这在当时的徒弟中无一能比的上蓉丽娟的。
二是师父为她请了一位南昆名旦施桂林先生教她学昆曲,这是效法梅兰芳先生等前辈的经验,进一步
提高她的表演水平,拓宽了她的戏路,先后学了“孽海记—思凡”“牡丹亭—闹学”和“西厢记—佳期”
等,这两件事为蓉丽娟日后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穆植田特别善于精采众长,吸取不同京剧派别的唱腔,经过自己的加工排练给蓉丽娟创造更多的
演出机会。对于师父的教诲,蓉丽娟都铭刻在心,反复琢磨,认真学唱,一丝不苟,再加上师父出色的京
胡伴奏,蓉丽娟不仅入戏快,而且练就了一副优美动听的好嗓音。这也是师父为她科学地用嗓子,教她保
养好嗓子得成果。通过勤学苦练,蓉丽娟的文戏、武戏都演的渐入佳境。唱、念、做、打更是出色,同行
无不赞扬、佩服。她的长用舞,双绸舞更是轻盈飘逸、优美动人,无不叫好。从蓉丽娟14岁拜师学艺,
由于她的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很快就学会了“彩楼砚”“浣纱记”“宝蟾送酒”多出戏。学戏当年就能登
台演出,不到15岁,便在天津、北京挑大梁挂牌演出了。
1926年左右师父带她到济南演出,演出了“玉堂春”“嫦娥奔月”“虹霓关”等拿手好戏。在演出“狸
猫换太子”二本时,蓉丽娟饰演冠珠,原来没有边唱边舞的表演,师父为了使她的表演生动感人,进行了
大胆的改革,特意为她编排了一 唱腔,使蓉丽娟在饰演冠珠死后成神奉观音差遣去搭救李后一折戏时,
舞台上蓉丽娟一面舞动着长绸,一面吟唱着,边舞边唱,精湛细赋,悦耳动听,让观众、同行耳目一新,
台下观众不断唱彩,赞口不绝。蓉丽娟名声大振,在济南城一连唱了三个月,唱响了全城,据说少帅张学
良在济南还特地观望 了蓉丽娟的精彩表演,当年统治山东的军阀张宗昌也不断叫蓉丽娟去演唱,一唱就
是大半夜,非常辛苦,有时还要受气。后来父亲思前顾后,想来想去感到这样下去担心年轻美貌的蓉丽娟
要出事,二则影响了她学新戏,耽误她练功,经过父亲的再三考虑,为了保护她的安全夜里带着蓉丽娟逃
离了济南,带着她四处演戏,还不断加紧排练新剧目,看着她成长甚快,师父心中特别高兴。经过深思熟
虑,觉得蓉丽娟应该去见更大的舞台锻炼了,于是决定带她去上海闯一闯。1928年6、7月间,师徒来到
了上海。
上海是京剧名家荟萃的地方,人才济济,新戏演出非常活跃,若能在上海站住脚,可以想象有多么难!
再说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要与大腕同台演出是多么的不寻常。但关键是第一炮能不能打响,为此,父亲充分
酝酿,再三思考,四处奔走,打通关系为蓉丽娟铺路。首先拜见当时上海滩的社会名流杜月笙、黄金荣、
张啸林等人,还有上海有名的交际花。“富春楼老六”见到蓉丽娟都眼前一亮,十分新奇,一个十几岁的
女孩这么年轻、靓丽。提出要亲眼看一看她的表演。接下来就是要选舞台,经师父的 出策划,选中当
时上海五大舞台之一的丹桂第一台开始演出,然后又精心选段子和作了充分准备,凭着蓉丽娟精湛的技艺,
演出了“四郎探母”“虹霓关”“玉堂春”这几出戏,真是一枪打响!场场爆满,赢得了上海观众的一 赞
赏。倾倒了大上海,票房纪录节节飙升。丹桂第一台老板马上找到师父又续签了一年的演出合同。据父亲
回忆,那时找他签约的老板洛泽不绝。在签合同的同时,父亲也是有选择的,主要是保证蓉丽娟的安全,
选人气旺,地段好,老板可靠的人才签约。父亲一直是注重蓉丽娟的安全,期间蓉丽娟演出的剧目主要有
“四郎探母”“汾河湾”“游龙戏凤”等是和著名老生安舒元先生演对儿戏,当时在上海京剧演出十分活跃,
天蟾舞台、 共舞台、中国大戏院每天都有名角儿在演出,周信芳、小扬月楼、盖叫天、杨宝森还有父亲
的“拜把兄弟”金少山等都在演出拿手好戏。看到这种情景,父亲一方面为之叫好,另一方面心里也在时
时惦记着一件事,对于徒弟蓉丽娟来说,经过这几年师父的身传口授、拼搏历练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每到
一处都以精湛的表演轰动一方。首次来沪响应热烈,实属必然,然而,面对好角如林的大上海新戏、好戏
层出不穷,对于年轻的蓉丽娟来说,有精湛的技艺做基础和师父传授的一批现有精彩剧目还是不够的,所
以师父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蓉丽娟的初来乍到和精湛的演出获得京剧艺术家的赞赏、热情的捧场加
媒体的广告宣传,上海观众感觉十分新鲜好看,吸引了多数人的眼球,通过师徒的共同努力,蓉丽娟在上
海京剧舞台上站住了脚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上海百代公司邀请蓉丽娟灌制唱片,龙马公司邀请她拍摄电
影…..好不热闹了一阵。这虽是师徒共同奋斗的展现,但也着实引起了父亲的担忧,师父清醒地认识到,
蓉丽娟正在发展兴旺时期,如果在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势必使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难以抵挡多种诱惑
而被渗透到京剧以外的其它文化领域,长期下去,必然严重地影响到她正规的学戏,练功,排戏。师父还
认为,在上海滩,只能是排除所有的干扰,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赶排新戏,不断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丝
毫放松和掉以轻心,都可能招使观众的不满,当年14岁的蓉丽娟拜父为师的时候,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过
她,学戏要像王瑶卿大师教导父亲的那样,《学、唱、演、改、创》永不停顿。王瑶卿大师从创立“玉派
京戏”开始就是京剧革新派的先驱,梅兰芳、荀楚生、程砚秋、尚小云都是王大师的学生。他们几位从事
京剧艺术的几十年都是在不断唱戏、演戏、改戏、创新中发展,创新中立足。蓉丽娟伴随师父穆植田从青
衣、花旦刀马旦入手,口传身教,把当年王大师的亲自教授的经典唱 逐字逐句地传授给蓉丽娟,使其对
先辈大师“玉派艺术”的“唱、念”之功有深刻的领会,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蓉丽娟逐渐地把青衣、花
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和舞的基本功融会贯通全面掌握了,做为一个优秀京剧演员应有的技能,为
此师父付出大量的心血。
二、三十年代的京剧演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新戏层出不穷,表演精彩纷呈,观众对旦角表演的要
求越来越高。蓉丽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持较高而稳定的票房收入实属不易,全靠师父引领着她不懈地努
力。 照王瑶卿大师指引的方向,她随父亲穆植田巡回演出于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青岛等地,又先
后得到吴彩霞、钱宝森、于莲仙、施桂林、闻子芳等先辈的教益,不断排新戏,创新腔,常演剧目有“嫦
娥奔月》《穆柯寨》《天女散花》《虹霓关》《游龙戏凤》《玉堂春》及昆剧《思凡》《水斗》《闹学》等。演
艺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达到了唱腔婉转圆润、字正腔圆、深情并茂、唱做生动、舞姿翩翩,戏装漂亮、扮
相美丽、保持了在各地演出的名角儿地位。
在蓉丽娟的演艺生涯中,随着师父的口授身教和严格的训练,学了大量的新剧目同时也结交了许多良
师益友及京剧大师。如: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周信芳、言菊明(与父是拜把兄弟)、全少山(拜把
兄弟)、唐韵笙等等。他们都和父亲保持着多年的良好关系和友情。蓉丽娟也通过拜师 益,从大师门下
吸取艺术营养,丰富艺技。苟慧生大师亲自看过蓉丽娟演唱的《天雨花》中的四平用,给予倍加赞赏。
1929年上海伶界联合会17次会戏在上海天蟾舞台举行,名角荟萃,盛况空前,演出的剧目有:用信
芳的《许田射鹿》李桂春,金少山的《连环套》,大轴戏是由蓉丽娟主演的《大观园》,在戏中她饰贾元春。
周信芳先生和一大批名角儿给蓉丽娟当配角,如赵如家、何月山、小杨月楼、刘筱衡、黄玉麟,刘玉琴等,
都是上海的大明星,每个人一上场台下都是掌声满堂,当蓉丽娟身着拖地红宫装,头戴改良的新凤冠上场
时,剧场里立即沸腾起来了,句句唱腔以及宫女随之而起的凤飞燕舞博得雷鸣般的掌声。这出“众星捧月”
搬大戏获得圆满成功,甚称京剧演出史上的绝无仅有。父亲晚年时每每回忆从艺生涯中总以“大观园”中
蓉丽娟的表演而感到自豪。
蓉丽娟的成功使他名气大显,应邀不断,自此步入名角、大腕行列,艺术发展颇为顺利,在北京、上
海、天津、济南、大连、青岛、南京、武汉等诸多城市献艺广泛受到观众欢迎。蓉丽娟想到在不长的数年
时间里,自己能成长为京剧界的栋梁之才,内心无限感慨。
其一:蓉丽娟踏入梨园学艺,适逢京剧艺术发展达到顶峰的辉煌时期,也正是她拜师学戏的绝好时机。
其二:师父数年来对蓉丽娟的帮助与指导已然将她推向真正艺术境界,使她找到了应当发展的道路,
这对她一生的发展是莫大的幸事。她走红以后从不忘恩师的教诲,把恩师的“克己自律,行事谨慎”的教
导铭刻于心。恩师远去,音容长在,永久不忘,这也是蓉丽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蓉丽娟1925年拜穆植
田为师学京剧,1931年学成出师,199年另组戏班演出,1936年与名角老生曹艺斌结婚,曾在东北沈阳、
哈尔滨、大连演出,获得东北“四大名旦:称号。在国内获得多次戏剧大奖,享誉全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
接见。历任大连市政协委员。
第四节《三十年代育新秀》穆承志,艺名(原名赵伯林),1912年出生于北京贫农家庭,排行老四,在1920年连年大旱父母双亡,
兄弟姐妹流离失所,孤身一人被孤儿院收养,学吹小号,16岁进入中西音乐乐队,后在汉口经李友多介绍
正式拜穆植田为师学拉京胡。由师父起名穆承志,后收为过继养子。
由于父亲早年曾拜著名琴师蔡占奎先生学琴艺,京胡拉的极好,后又受“通天教主“王瑶卿大师之邀
为其学生操琴用嗓子,对王大师的京剧艺术掌握较多,学的也地道,同时在和王大师的弟子“四大名旦”
接触交流中学到不少流派的新戏唱腔,特别与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徐兰沅先生结交颇深,徐先生对梅派唱腔
了如指掌,父亲向徐先生不断请教,学了不少梅派戏,所以父亲在培养穆承志大哥过程中费尽心血。由于
父亲爱徒爱子心切,也为了使承志大哥艺路拓宽,后来经父亲介绍穆承志拜徐兰沅先生为师,吃、住徐家
“竹兰轩”专攻京胡,苦学了三年。掌握徐派琴艺的精华。由于承志大哥勤学苦练悟性极高又虚心好学,
得到徐先生的全力以赴的教授,学有所成。功底扎实,六场通透,京胡演奏音色饱满,托腔圆润,韵味浓
厚颇受徐先生赞赏。出师后的承志大哥返回“穆家戏班”成为琴师,大量演出梅派新戏。师徒合作龙以徐
兰沅与梅兰芳创研的“二胡加京胡”伴奏的梅派唱腔深受观众欢迎。以后数年又先后得益于杨宝忠、李慕
良等著名京胡演奏家的教诲以荟萃诸家之长,此以穆承志的琴艺多次受到各派艺术家的赞许。随师巡回演
出于上海、北京、天津、青岛、济南、武汉、哈尔滨等众多京剧码头以及丹桂第一台,天蟾舞台,北京第
一台,天津中国大戏院,等各大京剧舞台。“穆家班”的京剧演出均由知名艺术家穆植田掌班,穆承志出
任琴师,主要演员有:驰名菊坛的京剧名伶蓉丽娟、曾与周信芳、唐韵笙、高庆奎、金少山等京剧大师同
台演戏。三十年代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曾和梅兰芳、周信芳、尚小云、马连良等名角连台演出。形成天津、
北京、上海京剧三分天下,缺一不成角的态势。还有和著名的老生安舒元演对戏“四郎探母”“汾河湾”“游
龙戏凤”以及长期与老生曹艺斌合作演出“斩经堂”“打金枝”“武昭关”等对儿手戏。与杜丽云、孟丽君
同时享誉京坛。
由于穆承志的京胡演奏技艺非同一般成为知名的梅、言、马、派京胡演奏家,父亲对义子穆承志成长
为艺术家颇为欣慰,父亲晚年也再三念念不忘的“爱子加弟子”。
穆慧如(艺名),本名彭宝珍。1917年农历五月初四---2002年12月16日。
穆慧如出生于上海,排行老四,称为四小姐,从小喜爱京剧,其父彭庆璋(做麻将生意)也酷爱京剧。
1930年经朋友介绍在上海送女拜穆植田为师学京剧。师父为她取艺名为穆慧如。同时也结识了蓉丽娟,并
以姐妹相称。由于慧如长的漂亮,标 ,唱腔学的很快,扮相也好,只是“个子稍矮”些,倒是有利于练
功。师父为她选学青衣和刀马花旦,教戏的时候,师父是很严格的,教唱、练功丝毫不放松,慧如学的很
认真、刻苦,处处象师姐蓉丽娟一样努力。她天资聪明,悟性高,唱腔表演师父一教就能记住,不久,师父教的《彩楼配》《宝蟾送酒》《浣纱记》等戏都学会了。14岁就开始登台演出。演唱,字字句句都按照师
父的要求,行腔用字准确规范,唱腔情感细腻,旋律优美,初次登台就博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
二、三十年代京剧发展到 了最辉煌时期。上海戏园多,看戏的人也多,爱看新戏的人对旦角儿要求
越来越高,戏园以新角,新戏、新舞台争取观众。老板们催着排新戏,师父、演员们都赶着排新戏,新腔,
甚至天天赶场,都是为了提高票房收入,师父和师妹们每天都忙着排新戏,提高艺术水平,各个演员也是
你追我赶,百家争鸣,唯恐落后。父亲的戏班每隔几天就要换戏码,保持演出的新鲜感。戏班同仁都很辛
苦,尤其是师父、师姐又忙又累,慧如只能更加努力学戏,学新戏,唱好戏。如今慧如已经能演很多戏,
唱功戏、刀马旦戏、扎靠、踩跷、武打戏都能演唱,师父指导慧如更多的演唱不同的派戏,仍然是按照王
瑶卿大师指引的路子,按照大师创造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继承和发扬“通天教主“以及梅兰芳、程砚秋
等艺术大师新成果并和余叔岩、言菊明、周信芳、金少山、马连良等大师有颇多交往和艺术交流以及合作
演出。这几位都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线上巡回演戏的老先生,老朋友,师父穆植田二、三十年代
就是著名琴师,京胡拉的极好,曾经给王瑶卿大师操琴并和京胡名家徐兰沅、杨宝忠、李慕良先生交往甚
出。师父从各位大师那里研学,继承过来的优秀剧目有梅派的《采抽配》《生死恨》《凤还巢》《女起解》《玉堂春》《醉酒》《别姬》《宇宙峰》。程派的有:《汾河湾》《武家坡》《三娘教子》《贺后骂殿》《荒山泪》《锁麟夹》
荀派的有:《金玉奴》《花田错》《龙凤呈祥》《红娘》等,王瑶卿大师的《十三妹》中的踩跷戏更是一
绝,是王大师的独创曾风靡京城。穆慧如在师父的指导下熟练地踩跷演出过这出武打戏。甚受观众欢迎,
但对演员武功要求极高,后经王瑶卿大师进一步改进,废除了踩跷。演员改穿“厚底鞋”的造型更适合所
有的演员练“十三妹”这出功夫戏,使戏更加精彩并得以普及。这些经典剧目都是“穆家班”经常演出,
广受观众喜爱和欢迎的生旦角戏。父亲“在三、四十年代京剧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新剧目层出不穷,
表演技艺精彩纷呈,人才辈出,穆弟子如:穆承志、刘美娟、穆承斌、穆秋雯、穆秋霞、穆君秋、穆兰秋、
穆秀涵等。都是当时穆家班”的比较知名的角儿。
穆承斌(艺名是师父穆植田所起)本名徐敏初,1917年---1978年,浙江宁波人,著名表演艺术家,
幼年拜郭小福为师,后又拜穆植田为师,以文武老生开蒙,基本功扎实,噪音韵味浓厚,戏路宽广,扮戏
有光彩,博学多识,在师父的指导下,喑熟十三道辙,成为云南大戏院当家文武老生及副院长。长期与关
肃霜合作演戏后结为夫妻。后又拜师马连良,学了许多马派戏并又投师言菊明研习言派戏,经常演出:《红
鬃烈鸟》《四郎探母》《失空斩》《甘露寺》《长坂坡》《借车风》《杀四门》《四进士》《清官册》《空军山》等剧目。父亲夸奖他是位很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可惜1966年正当他技艺蓬勃发展时期,遭受残酷迫害
残,1978年逝世,年仅61岁,令人惋惜痛心。
刘美娟(1927年—2005年)湖北沙市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云南省京剧院
付院长。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学戏,9岁师从富连城学习念白,唱功。后又拜著名琴师穆植田为师学习
“贵妃醉酒“”四郎探母“等诸多剧目,经过正规系统地学习形成自己的艺术表演风格。唱、做红遍中原
一带。她的先生李春仁也是梨园千里马,善演红生戏,“汉津口”“古城会”等都大受欢迎。
第五节《艰辛历程穆家班》三十年代京剧的繁荣,达到鼎盛时期,京剧演出盛况空前,各地名角纷纷向北京、上海、武汉一线相
对集中。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勇抗敌,1937年8月武汉戏剧界
成立“汉口市剧人劳军公演团”。戏剧界参加公演20多次,黄桂秋、安舒元、赵如家、王熙春以及历家班、
穆家班均参加其中。
1937年12月武汉抗敌剧协在光明大戏院开幕,赵如泉、穆承志、穆承斌、穆慧如等参加演出,掌班
师父穆植田。天声舞台有徐碧云、安舒元、刘四立等人也参加演出,到1938年9月武汉形势危急,演员
们大多衣食不周,而劳军公演仍在坚持,为抗敌受伤将士筹措医药费。10月中央确定了“烈士抗战”的方
针,誓死以焚城抗击日军,11月13日夜里由于军警唤传火警,引发长沙全城突起大火,直烧了五天五夜。
遇难者不计其数,穆植田戏班正准备撤离长沙,突遇凶猛大火,幸遇仓库守卫奋勇帮助抢救。穆家班男女
演员万幸逃离火场,躲过这场大劫。在大火中演员奋力抢出了部分戏衣。道具,戏箱皆葬身火海,损失极
其惨重。
1939年穆植田率京剧团继续劳军演出,11月28日由宝庆赴烟溪演出,中途突遭日军飞机轰炸,所有
戏箱被炸光,所幸不少人员跑的快,躲过一劫,也有人被炸死,日军飞机把一箱箱戏衣当成军火弹药箱了。
直到1945年穆植田剧团历经宝庆,河南叶县、洛阳、临泉、开封等一线城镇,历尽艰辛与险境,坚持劳
军演出做出奉献。1945年8月,抗战胜利,至此穆植田京剧团告终解散,穆家班转往徐州市,在徐州中山
堂搭班演出。穆慧如、穆秋雯挂头牌,穆植田、穆永志操琴。
不久内战又起,战事频频,为躲战火,穆家班东逃西散,无法演出。为了活命或做小生意或跑单帮,
奔波于常州、南京、上海,甚至参加乡下戏班龙凤舞台跑乡 沙戏。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穆家班回到徐州在胜利剧院、铁路俱乐部、人民舞台搭班演戏。穆慧如、穆秋
霞挂头牌。穆植田、穆承志操琴,主演“玉堂春”“贵妃醉酒”“红娘”“穆柯寨”“汾河湾”等,还推出了连台本戏,颇受观众欢迎,一席间震惊了徐州城。穆家班在徐州演戏半年多时间,由于父亲终究承受不住多年辛劳以及战乱的苦难,积劳成疾突发严重的哮喘病,久病不愈,自知时日已近,逐召集众人逐一交待身后诸事。穆承志凭籍优异的徐兰沅京胡技艺,所到之处无疑广为接纳。穆秋雯由师父身传口授的京梅流派唱腔在南方得到广泛认可。1950年2月穆植田临终时,将几个子女托付贤妻彭宝珍(艺名穆慧如)恋恋不舍地离别了奋斗一生的京剧事业,终年62岁。父亲病故后,穆承志大哥带领“穆家班”子弟,还有当时徐州市京剧界的众多同仁一起送葬。一代京剧艺术家给人们留下了无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激励着后代将京剧事业发扬光大。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