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王玉山(水上漂)


王玉山
王玉山
出生1910312日,宣统二年(庚戌)初二
逝世19681229日,农历戊申年初十

人物分类
晋剧 旦行演员

科班院校
富连成社 搭班学艺 角色
王玉山,男,晋剧旦角。艺名水上漂。山西五台县长江塘人。

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不得已改嫁至河北平山,但家境仍然清贫,玉山曾流浪街头。后老家伯父王五昌将其接回家乡收养。13岁时入北高洪口张环娃娃班学戏,拜宋成名为师专学旦角。很快成为该班主角,得名“二明旦”。宋成名见玉山有培养前途,便偷偷带他到包头市入了字号班,跟名艺人深造。20世纪30年代前期,已名噪关南二州五县和张家口、绥包沿线。因台步特别轻盈,走起来若惊鸿掠水,被观众美誉为“水上漂”。当时盛传一个顺口溜说:“五台出了两件宝,阎锡山和水上漂。宁叫阎锡山不坐了,也不让水上漂不唱了。”可见广大观众对其艺术的赞赏和喜爱。

抗日战争初期,在五台加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二分区五大队,自编自演大型剧目《模范女子爱国》,宣传抗日,受到当地军民热烈欢迎。1939年在山西盂县御枣口演出,由于汉奸告密,剧场被日军包围,玉山巧扮成看戏的观众逃离剧场,后潜往包头市,以献艺为生。

1947年国民党三十六军十二旅接收李富春剧团,委玉山先生为上尉队长。1948年,包头第一次解放,该团(青山剧团)被解放军绥蒙军区接管,改名绥蒙剧社。玉山先生随团在中山堂(今东河区人民电影院)演出《反徐州》等剧目40余天,慰问解放军。嗣后,解放军自动撤离包头,玉山先生要求携女同行,不料中途遇敌狙击,部队首长惟恐演员发生危险,动员其返包,嘱其耐心等待,不久包头即可二次解放。九一九绥远起义后,玉山遂定居包头。

玉山先生天资敏慧,勤奋刻苦,对待艺术严肃认真,经与北路梆子诸名伶同台演出,技艺扶摇直上。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绥远一带演出,与晋剧名宿李子健相遇。李老工刀马旦,文武兼擅,誉满京、张等地。先生素慕李老盛誉,不惜放弃领班地位,拜在李老门下,甘当配角,恭聆教诲。李老深感先生学艺之诚,悉心提携培育,将拿手之作倾囊传授。玉山先生从此声誉鹊起,焕发异彩。20世纪50年代,艺术风格益臻成熟,在剧目上、表演上、唱腔上都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唱做均有独到之处,独树一帜,形成流派。艺术风格严谨、凝练、朴实、大方。会戏极多,且戏路宽广,本工小旦,青衣、刀马、彩旦,无一不精。本人素质好,身材适中,扮相秀美,尤以双眼炯炯传神。手式、步法、身段,均受过严格训练,极为工整。幼年练跷功,吃过大苦。早年演出《梅绛雪》,能扎上“跷子”站在桌上置放的两个重叠印盒上面唱40多句“乱弹”,然后跳到地面,印盒纹丝不动,名曰“站印”,堪称一绝。解放后,废除跷功,但先生腿功扎实,台步俏柔、飘逸、轻捷、稳健,如行云流水,“水上漂”名副其实。尤擅通过不同的步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多年舞台实践中塑造了无数多姿多态、性格迥异的古代妇女形象。其中《百花点将》,千锤百炼,尤为逸品。1956年在北京中和戏院演出,中国戏曲研究院曾组织戏曲、电影等各界专家观摩,受到好评。晚期之作《血手印》,在“祭桩”一折戏中用了十多种步法,唱做并重,脍炙人口;1960年在山西忻县、太原连续上演百余场,场场爆满。《挂画》独具一格,与当代名家路数毫无雷同之处。解放前在北京演出《红娘》,荀慧生先生曾主动与之切磋技艺。《英杰烈》、《杀楼》、《黄河阵》、《凤台关》、《三上轿》、《二堂献杯》、《秦香莲》、《梦鸳鸯》以及彩旦戏《骂鸡》等剧目,也均为拿手佳作。在山西、河北、陕西、宁夏、河南等省均有影响。玉山先生之艺术向为剧坛瞩目,同行诚服,观众倾倒。内蒙古老辈戏曲艺术家中名列魁首,当之无愧。

玉山先生生前不仅个人是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在1952年创办剧校,1959年在包头市为恢复北路梆子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绩斐然。党和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荣誉。1963年为其举办舞台生活40年纪念,自治区有关领导参加了纪念活动,并号召全区文艺界向他学习。他历任漠南剧团团长及附设剧校校长,包头市晋剧团副团长兼一团(分团)团长。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文联委员,曾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为包头市第一、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

在十年动乱的晦暗岁月里,玉山先生身心备受摧残,于1968年含冤而逝。1978年8月12日文化局党组织为其彻底平反昭雪。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郭蓬莱刘玉婵牛桂英裘光贤吴本贞醉丽君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4-01-28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3973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