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桑振君
桑振君,女,豫剧旦角、教育家。生于河南省开封陈留东马庄。父母都是漂泊穷困的河南坠子艺人。
她6岁便随父母学唱河南坠子。10岁那年,父母弟妹俱被地主残害,哥哥也惨死于日寇之手,年仅10岁的桑振君只好孤身投靠到杞县一个豫剧班社,改学豫剧。
在班社学艺时,她尤其能够吃苦,老师的板子,饥寒的威逼,迫使她发狠早日成才。盛夏,练得浑身汗湿,在地上滚爬得像个泥人。严冬,在雪地上“拿顶”,冻裂的手冒着血,脸上流着汗。童年的悲惨遭遇,磨炼了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向现实生活挑战的顽强性格。艰难困苦,从未动摇过她向艺术进取的决心。就这样,她在和命运抗争中成长起来,14岁就在观众中赢得了盛名,走红一方。
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统,而且擅长从各种表演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精华,发展变化,而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桑派”演唱艺术。
她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正是由于她把河南坠子的韵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口伶齿俐、韵乖字巧”出名。
她早期的拿手戏《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投衙》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剧目。几十句或上百句的段式,几个字乃至几十个字的句子,一经她的口唱出,慢时如泣如诉,快时如珠落玉盘,声情并茂,与众不同。因此,在声腔造诣上,她确有“百句不竭”的惊人功力,且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在20世纪40年代的广大民众中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望,在民间流传着“不回门不探亲,也要去看看桑振君”、“断了烟断了茶,省下钱也要听桑振君唱《投衙》”,更有痴迷者说:“搭上二亩地,也得看看桑振君的戏”等等。她主演的《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白莲花》、《桃花庵》、《对绣鞋》、《观文》、《投衙》等剧目,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发行。
1953年她随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鲜对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20世纪50年代末,曾两次为毛泽东主席专场演出《打金枝》,两次率团进京演出,并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为豫剧争得了荣誉。
1964年受邯郸东风豫剧团的邀请,前去河北任教,共在邯郸教了4批学生,其弟子胡小凤、牛淑贤、苗文华等均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4年7月9日在邯郸病逝。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常俊丽、郭英丽、李素芹、刘伯玲、苗文华、苗喜臣、牛淑贤、王素君、赵贞玉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05-07-07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