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林红玉(蔺红玉)


林红玉便装照
林红玉便装照
出生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逝世1972年,农历壬子年

人物分类
京韵大鼓 演员
林红玉,女,京韵大鼓演员。本名蔺红玉,生于天津。

7岁时随父母从天津迁居北京。她自幼喜爱戏曲,9岁延师习京剧,11岁改学大鼓。初向王文瑞先生学梅花大鼓,王文瑞为其将蔺改为林,遂以林红玉为艺名。13岁改向于德魁先生学京韵,在京、津等地演出。其后,又拜王祯禄先生为师,专攻刘派京韵大鼓。名弦师刘文有为其伴奏。1926年至1939年夏往返于京、津各园,逐渐走红,在天津东北城角天晴茶社连续攒底6年,成为该园名副其实的台柱子。1932年春,在天津《大中华报》的票选中获得“女鼓王”称号。1946年与中原游艺部主管桑振奎结婚后,赴山东济南演出一年有余。

林红玉获得“女鼓王”美誉后,驰誉华北地区歌场若干年。最为火炽之时,曾与刘宝全同台,宣传海报中他二人并挂头牌,这在当年鼓曲界的女伶中绝无仅有。林红玉成名绝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艺术高超,异于群伦,非一般率而操觚妄学刘派皮毛者可比”。她虽然也宗刘派,但却善于取众家所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表演艺术。过去鼓曲中的唱词,有很多地方前后矛盾、语句不通、错词错字,而林红玉则有一个由孟定生徐宝如张语梵徐朴庵等诸多社会名流组成的智囊团,“皆朝夕为之研究,煞费苦心”。他们将旧鼓词中的错谬之处一一择选出来,要么完全删去,要么予以匡正。他们还帮助林红玉分析鼓曲中的人物形象,反复揣摩人物的心理,因此,她在唱作表情上更能传神入微,“每奏一曲,必将曲中个个身份描摹逼真”,将人物刻画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以《长坂坡》一曲为例,林红玉虽已将该曲烂熟于心,但十余年来却一直不敢轻率演出,后来听说杨小楼来津演出同样剧目的戏剧,她一连看了多场,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才敢登台一试。演出中,她大胆引进京剧艺术,处处模仿杨小楼的做派,深得观众认可。此剧一经演出,即优于其他鼓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来,林红玉长期在外埠演出,三津人士一直渴望听到她的妙曲仙音。1946年冬,其弦师刘文有曾致函天津鼓曲界称,林红玉“久别思乡,极愿一来观光……最好明年春暖花开时来此一行”。然而后因交通梗阻的原因,未能成行。1947年6月,小梨园每年照例歇夏,大观园遂将两园艺人合并一处。但时间不长,小岚云燕凌霞程玉兰白云鹏阎秋霞郭荣启朱相臣王桂英宋慧玲等,却联袂离津赴平。该园经理王新槐遂将久未露演的时调歌姬姜二顺,及新近由平来津的侯宝林郭启儒等,招至麾下,但仍缺少一个大轴的角儿。就在这时,获悉林红玉有意来津的消息,王新槐急忙致电刘文有正式邀请林红玉加盟大观园。后经双方多次往返电商,终于6月底洽商妥当,并由园方为林红玉购买了机票,于7月3日乘机抵津。因天津著名杂耍园子小梨园歇业,也因有了杂耍界较强阵容,更因林红玉一年多未曾来津演出,观众们都要一睹阔别后“女鼓王”的风采,聆听刘派正宗大鼓传人之妙曲仙音。7月4日《宇宙画报》第一卷第11期,以《林红玉入主大观园》为题,介绍了京韵大鼓“女鼓王”林红玉的精湛技艺,报道了她阔别津城6年后,重返第二故乡时天津鼓迷的热切期盼。7月10日,林红玉重返津门的首次演出大获成功,其拿手好戏《长坂坡》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现场气氛异常火爆,整个园子满坑满谷,园子主人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林红玉天资聪慧、虚心好学。她的嗓音苍劲醇厚,发音吐字和行腔收韵都很考究。再加上那纯熟传神的动作,歌来委婉动听,感人至深。林红玉虚心向前辈艺术家请教,博采各家之长。特别是遇有刘宝全先生的演出,她抓紧一切机会观摩学习,艺术水平日益提高。她的特点是动作潇洒细腻,刻划人物恰到好处,在五十余年艺术生涯中形成了粗犷奔放的风格,是刘派京韵有影响的传人。代表节目有《子期听琴》、《徐母骂曹》、《博望坡》、《长坂坡》、《群英会》、《华容道》、《单刀会》、《战长沙》、《罗成叫关》、《金定骂城》、《乌龙院》、《活捉三郎》、《闹江州》、《桃花庄》、《刺汤勤》、《宁武关》、《战岱州》等。

林红玉曾在京、津、沪、沈、苏、杭等地演出。1956年参加天津市红桥区曲艺团任艺术指导,并被选为区人民代表、区政协委员。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她身心受到摧残,于1972年含恨病故。在津传人主要有张秋萍等。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刘宝全马涤尘马慕容石慧儒王本林王凤山张杰尧张秋萍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6-12-07
编辑整理:大戏魔、小豆子、匿名
浏览次数:11767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