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金梁
张金梁,男,京剧丑角。祖籍北京。其父张春彦。
出身于梨园世家。受环境影响,幼年的张金梁便爱上了京剧。1930年年仅10岁的小金梁考入了程砚秋、焦菊隐先生创办的北京中华高级戏曲专科学校。初习花脸,后攻丑角,师从丑角前辈郭春山,后拜马富禄为师,因悟性好,学艺快,很快成为戏校高才生。张金梁以擅演方巾丑、昆丑、苏丑等名震北平戏剧界,被誉为中华戏校“四小金刚”之一,曾获北平童伶投标评选丑角第一名。校长焦菊隐思想非常开放。他为了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大胆地借鉴了话剧艺术表演形式,请话剧名家唐槐秋、唐若青给学生授课,并指导排练新剧目。张金梁恰恰正是一个善于接受新思想的学生,他不仅是学校戏班的主演,还曾担任过助教工作。毕业后,张金梁留校助教,白天教课晚上演出。毕业那年,他参加了由王金璐、李玉茹领衔组成的“校友剧团”,赴上海演出,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实力不俗。加上节目新颖,一时轰动了大上海,连演两个多月,场场爆满。一时间,中华戏校“校友剧团”走红大上海,成为戏迷街谈巷议的话题之一。丑角张金梁也在那次演出中红了上海滩。他与小生储金鹏、老生郭和涌、老旦李金泉被誉为“四小金刚”。父亲是“四大金刚”之一,儿子是“四小金刚”之一,父子同为“金刚”堪称梨国佳话。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戏校解散,张金梁四处搭班(参加剧团演戏),几乎跑遍了祖国各省,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抗日战争时期,张金梁乘船南下演出,没想到他登上的是日本侵略者用来偷运弹药的客船,当船行至武汉即将靠岸时,几架国民党战机突然呼啸而来,并扔下了多枚炸弹,因炸弹未击中船只,张金梁侥幸生还。
张金梁的艺术天赋,得到京剧大师程砚秋的赏识。不久,张金梁进入程砚秋先生创办的秋声社。当时程砚秋先生正在创演《锁麟囊》,让张金梁担当丫鬟梅香一角,使他成为程派名剧《锁麟囊》饰演梅香第一人。刚走出学校门不久,便搭了程砚秋的戏班子,又担当了角色,顿时在剧社炸开了锅。当时社里有丑角30余名,其中不少角色已经走红,却无缘在《锁麟囊》一剧中担当角色。张金梁初来乍到,就受到重用,不免受到嫉妒,风凉话也少不了。但程砚秋大师慧眼识才,张金梁扮演的梅香很快走红,得到戏迷和程大师的好评。那些说闲话的也闭上了嘴,因为张金梁演出了梅香的灵气和神韵,对角色把握得十分到位。
1943年,他应华北燕京影片公司邀请,与吴素秋等菊坛新秀合拍了舞台戏曲片《孔雀东南飞》、《御碑亭》和《十三妹》,张金梁不仅在片中担任角色,还兼任副导演。1946年,张金梁南下上海,又搭上了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班子。那时李玉茹是旦角头牌,是她向周信芳推荐了张金梁。周信芳对张金梁也十分赏识,张金梁有机会与大师同台演出,收获颇丰。后来菲律宾华侨公会老票友投资,办了一个戏班,叫平津京剧团,邀请张金梁参加,月薪480美元。张金梁随团赴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演出,大受欢迎。后来张金梁从菲律宾回到香港,曾一度在这里教唱京剧。1948年初,张金梁由香港回到上海。当时旦角名家顾正秋动员张金梁去台湾,并答应给月薪700块银元,但张金梁拒绝了。后来又增加100块银元,张金梁仍然不为所动。1948年夏,张金梁参加了武汉市民众乐园大京班。1949年5月16日,张金梁亲眼目睹了解放军进城。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人民的军队。他说,解放军进城后,军容严正,纪律严明,晚上就睡在马路上。当时他想,有这么好的军队怎能打不下天下。武汉解放后,组成了中南京剧团,张金梁先后随团演出了《闯王进京》、《逼上梁山》,还排演了《白毛女》、《兄妹开荒》等现代戏。
他先后与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八大坤旦等合作演出。他成功塑造过上百个丑角人物形象。他分别在梅兰芳出演的《霸王别姬》、《金山寺》、《西施》、《花木兰》等剧中扮演角色。他与尚小云同台演出《昭君出塞》,他饰演王昭君的弟弟王龙。他与荀慧生同台演出《红娘》,他饰演小和尚。他与马连良同台演出《甘露寺》,与奚啸伯同台演出《法门寺》。在杨宝森出演的《问樵闹府》和谭富英出演的《甘露寺》中,张金梁均扮演了角色。1950年,周信芳与云燕铭合作到武汉演出,张金梁陪同演出了《打渔杀家》、《追韩信》。他在《打渔杀家》一剧中饰演教师爷,他在演这出戏时还闹了个笑话,吊毛时由于兴奋过度,用力过猛,头上碰了一个血印子,把周信芳先生都逗乐了。他与四小名旦也有过合作,与张君秋同演《孔雀东南飞》,与李世芳合演《苏三起解》,与宋德珠同演了《小放牛》,在《红娘》一剧中,他与毛世来也有过合作。至于他与八大坤旦的合作就更多了。
20世纪30年代,他在天津春合大戏院演过一场婆婆虐待儿媳的戏,戏到高潮时台下一名观众把张金梁当成了狠心的婆婆,愤怒地将手中的茶壶扔到张金梁身上。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在北京长安戏院演全本《玉堂春》,当戏演到一半时,一名曲解了戏词的国民党军官从腰间拔出手枪要爬上台去与张金梁拼命,他赶紧躲进了后台。
后来成了中国戏曲学院的第一批演员。1953年,张金梁被借调到山东省京剧团。当时张君秋在青岛演出,他对尚小云之子尚长麟说,你们把张金梁借来吧!那是一个好角。从此。张金梁就留在了山东,曾多次获戏曲表演一等奖。张金梁具有丰厚的艺术底蕴,他总是紧跟时代节拍,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在现代戏中,张金梁也能根据剧情去塑造人物,他在《红嫂》中饰演刁鬼,在《审椅子》中饰演老地主,均有自己的心得,颇受观众好评。在《奇袭白虎团》中,张金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国顾问,成为各地演这出戏的一个样板,曾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一见面周总理风趣地说:“美国顾问先生,你好!”这些情景使张金梁终生难忘。
张金梁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确不同凡响,他塑造的丑角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使人物生动传神。他饰演的角色看不出表演的痕迹,演出了人物的神韵,使人物“活”在了舞台上。
文革期间,张金梁受尽磨难,他的身份由艺术家变成了“文化汉奸、”“大特务,”整天脖子上挂着牌子被人揪着游街、批斗。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夜里跑到千佛山上,在一棵歪脖树下用麻绳套住了自己的脖子,欲还自己一个清静。后来张金梁放弃了这一打算,因为他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继承下来的国粹艺术无声无息地带进坟墓。粉碎“四人帮”以后,张君秋、史若虚在山东为中国戏曲学院招生,见到了潦倒的张金梁,便动员他到中国戏曲学院教学,他那时所授的学生中有于魁智、王蓉蓉、杜镇杰、李军等优秀学员。在山东省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张金梁于1980年得到了平反。他十分珍惜教学的机会,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张金梁教学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学生都愿意听。中国京剧院一度想调张金梁到院里教学,但山东方面不放。后来他还是由北京回到了山东,在山东省戏曲学校和山东大学进行传艺讲座。
在北京教学期间,张金梁与相声大师侯宝林来往密切,侯宝林经常让张金梁去家中唠嗑,两人天南海北,三教九流,无所不谈,但谈的最多的还是京剧和相声艺术。侯宝林对京剧的见地给了张金梁很大的启发。他说,与侯宝林一起拉呱,那是很快乐的事儿。侯老爷子时常妙语这珠,令人捧腹。
张金梁自小聪慧好学,他幼时跟随父亲看戏,在后台看到老先生们都是自己勾大花脸,而且都勾画得非常精致传神,使他对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考入中华戏校后,先学大花脸一年,后改小花脸,他就开始用橡皮纸画大花脸脸谱。过去在京剧科班培养戏曲人才时,净、丑两个行当演员的面部化妆叫勾脸,首先要培养演员自己掌握这项技巧。张金梁几十年来,专心研究这门艺术,在以往舞台演出中和后来创作脸谱时,他在继承前辈艺人传下来的传统谱式的同时,又把西方的绘画、用色技法与国画设色技法融入其中,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脸谱艺术。
年近古稀,走下京剧舞台的张金梁,为挽救京剧脸谱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靠记忆精心整理他多年来绘制的2000多幅脸谱,包括《西游记》脸谱数百种,全部《白蛇传》、《封神榜》、《水浒》、《百丑图》脸谱,兄弟剧种的谱式,如川剧、昆曲、汉剧、晋剧、湘剧等,还有各种古典脸谱谱式,组编成《中国戏曲脸谱》大型画册。第一分册《百丑图》已经出版。
抚摩着《百丑图》,张金梁老人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艺时,结识了翁偶虹先生。在翁先生那里,张金梁第一次看到了清宫藏物——2000多张脸谱图。那是翁先生于西太后时期掌管宫中戏服的父亲在冯玉祥逼宫时带出来的。翁先生奉此物为宝物,从不示人。他看中张金梁的忠厚、勤奋,在临终前把这批珍贵的脸谱传给了张金梁。正是这些脸谱给张金梁的画册形成提供了大量翔实、生动的材料。张金梁没有专门学过绘画,但从小喜爱绘画,并临摹《芥子园画谱》,打下了良好的美术功底。他在脸谱的绘制中,一反传统,吸取了西洋油画的画法,注重光线明暗、色彩浓淡、增强透视感,使脸谱形象主体丰满起来,弥补了传统脸谱的呆板。为了画脸谱,年老眼花的张金梁,常常借助放大镜来精心勾勒,光是老花镜张金梁就更换了10多副。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六丑斋”,顾名思义,就是爱丑、学丑、画丑、讲丑、演丑、教丑。张老阐述了他对脸谱艺术的精到见解。他说,戏曲发展到明末清初,脸谱化妆才逐渐系统起来。并且形成了各种流派。各流派根据自己的脸型、骨骼、肌肉、胖瘦等特点,扬长避短,去粗存精,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颖谱式,脸谱既定谱式,与棋谱、菜谱一样,有严格的章法,十分考究,不可任意胡画,张冠李戴。脸谱勾画要讲究笔锋犀利、笔意流畅。往纸上画与往脸上画略有不同。往脸上画,首先要注意五宫形状、骨骼胖瘦、纹理筋络以及剧中人物特定性格特征等等。只有圆润秀丽、美观大方、干净利索、有神有相,才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张金梁绘制的脸谱,功法和着色方法与众不同;脸谱在绘画上属于工笔重彩范畴。但张老不墨守陈规,他有根有据地突破前人的窠臼。他把西方绘画用色的技法与国画设色技法融为一体,讲究笔锋犀利流畅,线条清晰,设色准确。根据剧中人物特征,善恶忠奸、喜怒哀乐以及面部特征、以图绘神,活灵活现,给人一种立体感,成为独具风格的脸谱流派。
2012在济南逝世,享年92岁。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郝俊卿、黄宪光、虞伟、张春彦、张丽云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2-02-25
编辑整理:喜欢国宝、小豆子、京腔京韵
浏览次数:8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