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尤小听
梨园百年琐记目前还没有尤小听的介绍。如果您有其介绍,欢迎提供。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这个人物暂时还没有介绍,如果您有其介绍,欢迎提供。
以下是由网友提交、等待加入的草稿
尤小听(1946—2001),常州人,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常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1965年进常州市滑稽剧团。在《多情的“小和尚”》《龙子龙孙》等剧中分别饰冷月梅、包阿姨,获1989年、1996年江苏省第一、二届滑稽戏汇演优秀表演奖;在《土裁缝与洋小姐》《多情的“小和尚”》《两个男人一颗心》中分别扮演水蜜桃、冷月梅、王招娣,均获江苏省新剧目观摩演出表演奖。1989、1993年间随团二度晋京,三进中南海汇报演出,并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她是位多才多艺的演员,非常擅长独脚戏,小品表演和上海说唱等,1990年在“江浙沪专业剧团独脚戏、喜剧小品比赛”中,因表演独脚戏《戒烟》获表演奖;1992年,参加江苏省第二期知名演员读书班期间,排演了独脚戏《噪音》《爱情的故事》,深入工矿企业慰问演出,获得戏剧界同行和观众热烈欢迎。她还担任滑稽小品《公园一角》《火火的常州》《海派相声》的编导;在江苏《剧影月报》上发表《入情入理,把握自己》的表演体会论文;参加电视剧连续剧《阳台变奏曲》的拍摄。这样一位好演员,在她55岁正式退休前两个月,在去上海演出的时候,竟因为一个意外而没能再乐呵呵地回家。
得到消息,震惊之余,不胜惋惜。出于怀念,当年有一篇小文,发表于2001年5月27日的常州日报,以表达哀思。听说尤小听去世了,无论如何也不相信。
前不久,据讲网上有位因身体不适住院,她得知消息后,还给打来电话向问好,嘱附好好保重。她说马上要去上海演出,等“五一”回来以后有些事想好好谈谈,谁知她一去而不复返。
在印象中,她无病无灾,性格开朗。她是优秀的滑稽戏演员,总是绐人们带去欢乐的笑声。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哪里有她,哪里就会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而且,她的笑声往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这样一个“乐天”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她才五十四周岁,离退休还有两个月。
据说,她的死因事发在上海演出结束的前一天。摔了一跤,也摔得真巧,颈椎损伤,发展下去,将高位截瘫,类似于桑兰。她是个爱美的人,宁可站着生,不愿瘫着死,冒着风险在上海一家医院毅然手术。然而,失败率只有不到1%的这一手术却偏偏失败了。她走了,爽朗地走了,从摔倒的那一刻到离开这个世界,一共才十天。在记忆中,她还有四个妹妹。老三和她朋友是同学;老四小时候跟朋友学过舞蹈,后来成材于省歌舞剧院;老五也是我们文化系统的同事。因此,彼此了解也就多一些。她在文化系统工作了一生。刚开始在剧团当会计,只因她身材高挑,扮相漂亮,能说会唱,当组织上需要的时候,她就乐呵呵地转行走上了舞台。三十多年过去了,她再也没有离开过那个心爱的舞台,一直到她摔倒的那一天。
她是副教授级的国家二级演员,是滑稽剧团的艺术骨干、主要演员,但从没有演过一号人物。她出演过几十个戏,塑造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但都是配角。用戏剧界的行话来说,她一直是一枝绿叶,衬托着一朵朵红花,尽心尽力,毫无怨言。
常州滑稽剧团有过辉煌的时期:二度晋京演出,进过中南海,受到过中央领导的接见;演出的剧目得到过国家最高奖励,还拍了好几部电影、电视剧;前后诞生了两位“梅花奖”演员,等等。所有这一切,她都是亲身经历者,都担任了其中的重要角色。她用青翠欲滴的生命绿色,衬托着舞台上绽放的朵朵红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剧团就像一盆花,红花只有一二朵,绿叶却是一片。也许,没有红花,谁都不会注意那些绿叶;然而,如果没有了绿叶,孤零零的一朵花插在盆里,能好看吗?红花和绿叶只有和谐地互相映衬,才能使人赏心悦目。在常州滑稽剧团这盆怒放的鲜花中,她无疑是片最为引人注目的绿叶,绿得骄傲,绿得灿烂。
其实,她这绿的颜色,又岂止是挥洒在剧团?她是民进常州市委委员和剧团支部的主任,还是戏剧家协会的理事,在许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她都是有呼必应,倾其全力,乐于奉献,处处显示着绿的生机和活力。如今,正是春意盎然的时候,她走了。春的世界是绿的世界,她这一片绿叶,和整个世界浩淼的绿色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她最后约定的谈话终于永远也谈不成了,但知道她要谈些什么。
她曾谈起她退休后想参加一些老年艺术团的活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继续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出点力、做点事。真可谓人退了,绿色不可褪。
另外,她还有两件心事。一是孩子已过而立,既未成家也未立业,着急;二是即将退休,还未住过新房。
她走后,家里设了灵堂,许多亲友纷纷前去作最后的告别,看着那破旧的老房,无不辛酸。据说那里很快就要拆迁了,但她已经再也看不到了。为了家,为了孩子,她操劳了几十年,没有享受到什么。可她留下的,却依然是一片绿荫。
匿名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