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姚宗儒
梨园百年琐记目前还没有姚宗儒的介绍。如果您有其介绍,欢迎提供。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顾伯岳
这个人物暂时还没有介绍,如果您有其介绍,欢迎提供。
以下是由网友提交、等待加入的草稿
姚宗儒先生少年时师从章少奎、后拜景荣庆为师,1954年入北京联谊京剧团,1960年到吉林省京剧团,并进京主演《五把钥匙》获奖。后来调到北京京剧院,戏剧家翁偶虹先生生前极力称赞姚宗儒颇具才华。他曾在北京和谭元寿、马长礼等名家合作演出《连环套》里的窦尔墩,《将相和》的廉颇、《伍子胥》的王僚、《法门寺》的刘瑾、《大探二》通场的徐延昭,演的都非常响堂。
尤其他主演的《大回朝》更是技高一筹,他在剧中扮演的“太师闻仲”有一段“唢呐二黄”的成套唱腔,他唱来即“新”又“震”。
“新”是因为从五十年代末期起,京剧已经是“十净九裘”。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京剧院的王泉奎、娄振奎、赵文奎三位颇为活跃,但是他们的传人甚少,姚宗儒宗法三奎继承了他们的唱法。《大回朝》这出戏是解放前大戏班的开场戏,“唢呐二黄”是最高调门的花脸唱腔,解放后已经久违听众了。而姚宗儒能够演唱这出《大回朝》完全源自他那铜钟般的嗓音和为观众卖力气的敬业精神。
“震”是因为他的嗓音高亢清亮中流露着王泉奎的玲珑剔透、娄振奎的沉重稳健、赵文奎的音冲气足,他的《大回朝》曾经在北京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上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
姚宗儒先生虽已退休,但他一直为振兴京剧而努力工作着。
风眠霜 提供
姚宗儒,北京人,生于1939年,农历腊月十六。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净角。姚宗儒自幼受家庭熏陶,父亲姚少泉是金派名票,曾拜师刘砚亭,他少时即随父出入剧场,拓展艺术视野的同时得到了砺炼。1953年姚父去世后,姚宗儒投身梨园,专工花脸。
姚宗儒早年拜师章少奎先生,与杨博森、刘宗戎同门,曾受到有“小金少山”之称的郭元汾先生指点,同时又向王瑞臣、卢正大、翟承俊等先生问艺,起初在朝阳门搭班学艺并演出,无论角色大小都悉心研究,从龙套演起,各路角色逐步升级,后来演到主角时已积累了大量演出经验。
1955年,姚宗儒加入李金声剧团(燕声京剧团后与其他剧团组合为联谊京剧团,1958年更名朝阳京剧团),因临时“钻锅”《截江夺斗》中的张飞,被李金声先生赏识,留在剧团合作数年,成为团里当家花脸,由于李金声先生戏路宽广,姚宗儒得到了极多的学习和演出机会,演出时担任后台总管事,还常一人赶数角,如前《灞桥挑袍》饰曹操,中《过五关》赶卞喜,后《古城会》扮张飞;前《托兆碰碑》饰杨延嗣,中《调寇审潘》饰潘洪,最后演到《黑松林》刺潘洪完。姚宗儒对李金声先生多年的培养和提携满怀感激,至今念念不忘。
姚宗儒年轻时广泛观摩演出汲取营养,曾观摩吴松岩的金派戏,并得到赵炳啸先生的指点。六十年代,他随朝阳京剧团支援广西柳州,得到陈世鼎先生教授《连环套》,在唐山演出时得到徐荣奎先生赏识,于散戏后夜深人静时口传心授其南派《打銮驾》《遇皇后》,融合了南北花脸风格又丰富了表演技法,姚宗儒将《打銮驾》《遇皇后》合演命名为《包公出朝》,演出效果极好。
1962年姚宗儒调入吉林省通化市京剧团,这段时间,他根据多年的舞台经验和观摩心得,博采众长,开始了现代京剧的创作,他在《烽火桥头》中首创的【快板】转【原板】唱腔,拓宽了花脸行当的演唱道路,是前所未有的尝试。1968年姚宗儒调入吉林省京剧院,由于现代戏中花脸戏份不多,他困极思变,改唱老生剧目,用高派老生唱法融入花脸的劲头和技巧,演出《红灯记》达一百多场,还演出了《八一风暴》、《五把钥匙》等剧目,现代京剧《五把钥匙》进京汇演获得优秀剧目奖,给北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80年,姚宗儒回到北京并加入北京京剧院,得到了马长礼、谭元寿先生的重点培养。他与谭元寿先生共同演出《将相和》《连环套》,与马长礼先生共同演出《大·探·二》、《伍子胥》等剧目,尤其是在香港演出的《伍子胥》“刺僚”一折,有“石破天惊”之誉。翁偶虹聆听姚宗儒演唱盛赞其“有王泉奎的玲珑剔透、娄振奎的沉重稳健、赵文奎的音冲气足”。另如《春秋笔》中的檀道济,《打金砖》中的铫期,《问樵闹府》中的葛登云、《战太平》中的陈友谅等虽是配角,他也演出了自己的特色,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姚宗儒博学强识,壮年时南征北战,不论老派新派还是南派北派,凡是好的都为己所用,并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他极为崇拜金少山的艺术,时常聆听唱片加以揣摩,演唱的嗓音酷似金少山,却不敢自称金派。他演出的黄盖、魏绛、檀道济等角色虽学裘派戏路,也是结合自身条件演唱而不以裘派标榜。他很多戏的唱念、身段、脸谱都是由景荣庆先生重新下挂,又出色继承了景先生的表演风范。此外,姚宗儒演出的剧目中还保留了老年间科班路数的唱法,如《连环套》中“ 赐他御马名为日月追风千里驹金鞍玉辔黄丝缰。闻此信下山岗入营房我使熏香,杀死了二更夫他们一命见阎王。”《七郎托兆》中“最可叹我老爹尊年迈苍苍被困在番营,内无粮草外无有兵,倒叫我好不伤情。"等垛板唱句,现在听来别有韵味且极为吃功。这样的垛板唱句也成为姚宗儒演唱艺术中的一大特色。对于自己的艺术,他曾说:“我只能说是铜锤,如果说我是老派铜锤,又还不算太老,新的东西也有,金郝侯裘袁景,谁好学谁,干嘛非得给自己归个派呢?”。
在姚宗儒众多师承当中,追随时间最长,受教益最多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景荣庆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姚宗儒经奶师章少奎引见即与景先生熟识,景先生文武昆乱不挡,内外行无不佩服,姚宗儒从此不断向景先生学艺,他作为景先生唯一的铜锤弟子,也学了不少架子花脸戏,将铜锤、架子兼于一身,更得到了景先生另眼看待。景先生对姚宗儒倾囊而授,从艺术到生活上都关怀备至,不仅带他到马长礼、孙盛文等先生家推荐、请教,还曾亲自至后台为爱徒勾脸。在京剧音配像《穆柯寨》一剧中,由景先生提议与姚宗儒共同配演焦赞、孟良,足见他对爱徒的提携之情。景荣庆先生对他说“咱们爷儿俩把感情处好比什么都强”。姚宗儒更是对景先生崇敬备至,半个世纪的师徒之情,让他终身感恩不尽,在梨园界传为佳话。
自2009年起,姚宗儒先生担任北京青年京剧社艺术顾问,并每周给予剧社的业余京剧爱好者指导,排演了《大·探·二》《秦香莲》《龙凤呈祥》《连环套》等数十个剧目,不但担任前后台舞台监督,还要勾脸、扮戏,甚至检场也要亲力亲为,往往一出戏下来比自己演出还要劳累,从无怨言。姚先生以古稀之年亲自上台提携京剧社青年们示范演出了《打龙袍》《大保国》《二进宫》《乌盆记》《法门寺》等剧目,不仅分文不取,还于每周末排练之后,亲自下厨招待,并在席间给晚生后辈介绍演出经验和后台知识,十几年如工日,为北京青年京剧社倾注了无数心血,舐犊情深。姚先生培养出的花脸名票岳忠元继承其艺术衣钵,以《大回朝》获得天津“和平杯十大名票”称号,北京戏曲界内外行受姚先生教益者众多。
姚宗儒先生待人热情诚恳、心胸爽朗豁达,耄耋之年依然身体矫健,嗓音洪亮,借网络平台的兴起,利用直播的形式,给热心的戏迷朋友们指导。主打”弘扬京剧,无私奉献,童叟无欺!”他与夫人六十余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伉俪情深。如今他与亲朋同好时常聚会,以谈戏为乐,安享晚年。
作为后生之辈向姚宗儒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愿先生健康长寿,乐享天伦。
旌旗招展龙蛇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