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唐喜成


唐喜成便装照
唐喜成便装照
出生1924724日,农历甲子年廿三
逝世1993518日,农历癸酉年闰三廿七

人物分类
豫剧 生行演员
唐喜成,男,豫剧生角。小名发伸。河南省尉氏县人。

唐喜成同志是以擅长“二本腔”演唱的豫剧著名演员。童年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困生活。为了找一条出路,母亲才勉强同意他学戏。十岁到长葛县万乐社科班,拜魏德海高永安吴同保等为师。入科不久就开始“穿把子”、“跑龙套”。因他心眼灵,肯钻研,又能充分利用上台的每一时机,认真学习不同角色的表演动作和唱腔台词,下台后,一边苦练,一边又主动求师指点,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不仅学会了《困铜台》中八贤王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而且还毛遂自荐,大胆地扮演了国母。尽管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没想到唐喜成同志居然演成功了。从此,他就以宏亮的“娃娃腔”开始演出“旦角”,如《双官诰》中的三娘等。十五岁起,他正式演出了《刀劈杨藩》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对花枪》中的姜桂枝等。当地群众热情的称赞他是小铜腔嘴头巧。但好景不长,十七岁的那一年,随着变声期的到来,他的嗓子哑了。这对一个初露锋芒的青年演员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不幸。老师们同情地一边陪着他落泪,一边又鼓励他:不要灰心,没有大本腔,还有二本腔咧。从此,在老师们的指点下,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到晚从不间断地刻苦练习。真是,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他终于练出了“二本腔”。同时,也从不放松对武功身段的训练,这样,就给唐喜成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的复苏。接着,他演出了《长坂坡》中的赵云,《对花枪》中的罗成,《佘赛花》中的杨继业,以及《铡赵王》中的赵王等。当地群众送给他个外号叫“响八县,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脸)。

十八岁出科正式到中牟县登台上演。一九四二年又到新乡、开封等地,与河南著名演员阎立品合作演出《义烈风》、《天仙配》等。一九五三年与豫剧著名演员陈素真合作演出《陈妙常》等。

唐喜成同志一九五一年到“中原豫剧团”工作。一九五二年到河南省人民剧团,一九五四年到河南省歌剧团,一九五六年又到河南豫剧二团,并于同年入党。一九五六年参加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荣获演员一等奖。他音域宽广,声音宏亮,控制自如,高低音衔接自然。自五八年以来,以演老生戏为主,如《洛阳令》中的董暄,《三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等。他对唱腔尤为重视,如“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一段唱腔,不仅悦耳动听,稳健大方,而且是运用二本腔,高低音域相差八度,吐字尚能真切,悠然自得。若在气息控制,声音运用上无过硬的本领,是难以胜任的。又如“俺杨家赤胆忠心把国保”这段唱腔,当唱到俺杨家的“血”时,杨延景已是历数忠良,具遭惨伤,怒冲肝胆,情绪激动达到了顶点。唐喜成同志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充分发挥了“二本腔”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豫西调的旋律并加以移位,使整个唱腔衔接通顺流畅,既充分的表现了人物的激动心情,又保持了唱腔风格的完整统一。

唐喜成同志不仅在传统戏的演出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面且在现代戏的演出中,如《夺印》中的陈有才,《节振国》中的节振国,同样也受到群众的称赞。

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河南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贾廷聚颜永江袁国营赵义庭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0-05-29
编辑整理:东风劲、戏曲人生
浏览次数:10177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