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刘志章


刘志章
刘志章

人物分类
京剧 鼓师
刘志章,男,京剧鼓师。

1960年考入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专攻京剧打击乐,启蒙老师是陈佩麟。196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佳木斯京剧团担当司鼓。此时的佳木斯京剧团有尚长春等京剧名家,这让刚刚毕业的刘志章信心满满。

为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刘志章一直有个心愿——拜名师。1973年12月27日在尚长春的引荐下,刘志章进京拜谭世秀为师。得到名师指点的刘志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他深知,一个剧目能不能高水平地呈现,除了演员准确的理解人物表演外,是由鼓师整体把握的,鼓师的艺术水准决定一出戏演出的精彩和成功与否。俗语说的好:“一台锣鼓,半台戏。”因此他认真地向老一辈学习,苦练基本功,掌握京剧的节奏和神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司鼓分单手箭和双手箭,按剧情需要有时用单手敲板鼓,有时用双手打板鼓,但是很多司鼓双手相差很多,导致打板鼓不一致。而刘志章恰恰得到谭世秀老师所欣赏的是:“好在你的左右手相差的不悬殊。”其实,刘志章开始学司鼓时,就十分重视左手练法,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练习左手,左肩挑水,左手劈柴、夹花生米。功夫不负有心人,所以他左右手的差距也就不大了。

他先后参加过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磐石湾》、《芦花淀》、《苗岭风暴》、《铁流战士》、《无限风光》、《雪岭苍松》,传统剧目《群英会》、《逼上梁山》、《秦香莲》、《王宝钏》、《赵氏孤儿》、《苏武牧羊》、《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文昭关》、《挑滑车》、《狸猫换太子》一二三本、《真假美猴王》等演出司鼓,曾为尚长春、赵云樵张凤茹宋玉庆王晶玉朱迎春于训威等司鼓。特别是1990年佳木斯京剧团创作的新编历史剧《赵王与无容》,刘志章作为该剧的司鼓,设计了全剧的打击乐。此剧一上演就在京剧界引起强烈反响。当时正值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活动在北京搞得轰轰烈烈,新编历史剧《赵王与无容》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先后两次晋京演出。

就在第二次参加进京演出时,刘志章先去谭世秀老师家邀请他第二天去看戏,他想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司鼓水平,但是老师却表示,在家听刘志章送来的全剧录音就不去剧场看戏了。刘志章带着遗憾离开了老师家。第二天,也就是在1990年4月16日晚上,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当新编历史剧《赵王与无容》演出的第一遍铃声响起,刘志章看到,尚长春、杨秋玲刘长瑜李维康等已经坐到了位置上,不由心里一阵激动。再看过道,老师谭世秀和师娘正款款走来。刘志章立刻领悟到,师傅说不来,是怕他知道师傅在场精神有压力。他没上前去迎接老师,而是立即转身回到了演出后台,操起板鼓,手却有些颤抖。是激动,也是紧张。刘志章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不要紧张,专心打鼓。当音乐响起,刘志章手中的单手箭“大——大”敲响,他开始进入到剧情中。他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上的演员,从人物内涵出发,鼓点的轻、重、缓、急、刚、柔、强、弱都与人物感情挂钩,打出了感情,打出了性格,并将自己所理解、所感动的内容传递给乐队其他成员,投入戏中的刘志章甚至忘了老师还在台下看戏。演出结束后,谭世秀老师对刘志章的演出很满意,但他却说道:“一锣还没打齐嘞!”刘志章非常理解老师这句话的含义,那就是不要满足现在这个水平,学无止境还需努力。

尽管由于工作需要,1986年8月刘志章被调到市文化局负责艺术管理,先后到复旦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艺术管理,但是他始终没离开京剧,并且还参与创作、筹划、组织、实施参加国家、省演出、展演、比赛等,如京剧《赵王与无容》、《魂断五国城》;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那个燃烧的大冬天》;小品《上梁下梁》、《同乘一班车》;独角戏《乡长醉酒》等。刘志章“头衔”也很多,曾兼任佳木斯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黑龙江省东部七市艺术节评选委员会委员、评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退休后的刘志章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对国粹艺术的传承,于是他带学生,教票友,义务培养普及京剧打击乐知识。他主动与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一同去汤原县,到桦南县辅导京剧爱好者掌握打击乐知识,手把手地教,一个锣鼓经一个锣鼓经地讲。2011年12月28日佳木斯市举办的首次京剧名角名票演唱会,他参与策划,并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担当司鼓。在2012年10月30日佳木斯市举行的京剧票友大赛中,刘志章也大都在台上司鼓。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3-08-27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5491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