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余叔岩
注意:评论是用于发表您对人物看法的栏目,请勿发表人身攻击及谩骂性质的内容,请勿使用脏话、粗俗语言。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35帖
老丹(58.116.212.*)在2022-04-07说道:
我可以提供尚派唱片和唱词,不为别的,就为发扬尚派艺术
第34帖
匿名(78.245.44.*)在2012-05-01说道:
最後那一段關於余先生唱法與西洋唱法的比較有點畫蛇添足了,立音跟西洋唱法是不一樣的。
就像現在什麼都要講科學一樣,好像不這樣就沒價值了。
第33帖
鼎中(124.114.4.*)在2010-05-08说道:
今年是余先生冥诞120周年。我们应隆重纪念这位一代宗师、老生泰斗。
第32帖
老雕虫(221.11.45.*)在2009-11-20说道:
余先生是京剧老生典雅派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最能体现京剧的古典精神。
第31帖
匿名(221.11.45.*)在2009-10-19说道:
明年是余先生诞辰120周年。应该搞一次较大规模的纪念演出来纪念、缅怀这位艺术大师。
第30帖
雨乐(117.36.69.*)在2009-10-03说道:
余派是近代京剧老生行的最高山峰。
第29帖
爱余(117.22.102.*)在2009-05-09说道:
马、谭、杨、奚四大须生加在一起也不及余先生!
第28帖
(222.20.156.*)在2008-11-11说道:
忆父亲余叔岩
余慧清
父亲对于女的教育抓得很紧、很严肃。记得我童年时刚开始认字,一个“南”字总是记不清,为此父亲对我大发脾气,这次教训使我至今难忘。自此他订出学习规划,同时为我们请来英国女教师教授外语。我那时虽然年纪小,但知道一定要立大志,抓紧学习。
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到上海演出,因我爱哭,在轮船上父亲实在觉得太讨厌,说是要把我扔到海里去,当然这是一句气话,可我当时很害怕,从此把爱哭的毛病改掉了。父亲的第一个徒弟杨宝忠(我们叫他大哥)常到家来,并哄我们玩,有时用自行车带我出去兜风。记得他的车很漂亮,电镀得十分好看。
父亲每天起来浇花习字,喂养鸽子及蟋蟀,对鸟食罐也特别感兴趣。他有时特意请一位姓潘的琴票来,要是琴师朱家奎不在就请他拉几段。此人最惹人发笑,他站着就能睡着。一次去西山武台寺,他骑小毛驴,一路上从驴身上滑下多次,惹得大家仰天大笑。
父亲精神好时大都在深夜调嗓子。当时就有很多人在隔壁的小胡同听他调嗓。晚上有时也写字,临米芾字帖。
父亲一生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得一次大雨天,街上小贩无法做生意,父亲便把两个小贩的老豆腐和灌肠全买下了,使他们感谢万分。听一位朋友讲,一次他坐人力车从东城经过南城椿树头条我家,人力车夫边拉边说:“余老板就住在椿树头条,他对我们这些苦力可好啦!”父亲对佣人及身边的人也很宽厚。生前他曾留言将自己在昌平县的一顷多地送给老管家朱顺,自备汽车则送给司机小阎。又如琴师李佩卿的婚丧两件大事,全由父亲一手包下来办的。他对身边的老人更是关怀备至。
父亲一生为人耿直,到上海演出时从不拜客。他说,我凭的是艺术,你们要看就买票,不看拉倒。他也不怕当时的恶势力,如杜月笙家祠落成办堂会,全国所有名演员全都去了,只有他不参加。这是由于他不拜客,以前来上海演出时已受够恶势力的苦头,所以不想与他们有任何联系,宁可连营业戏也不演,只演义务戏和赈灾戏。
父亲尊敬师长,对老师姚增禄的生前生活费用和逝世后的安葬费用,全部承担了下来。老师逝世后,师母的生活费仍由父亲包下,直至她去世为止。
父亲二十余岁时,每遇演出过累,小便即带血,经手术后有过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他的病情在续弦后逐渐加重,最初只是排尿不畅,时而带血,特别是在湖北演赈灾戏《打棍出箱》后更加厉害。后由德国医生史悌夫主治,此次并未开刀,只是用一种机器放入膀胱内将肿瘤吸出,此后逐渐好转。但相隔不到三年旧病复发,进了协和医院,由泌尿科主任医师谢元甫做手术,经化验确诊为癌症。据谢大夫讲,如早点手术还不会变成恶性,因德国医院用机器吸肿瘤受刺激,以致变成了恶性。在协和医院他整整住了三个多月,日日夜夜只有我一人看护,因大姐慧文正临分娩。
父亲一生正式收的徒弟,我记得是杨宝忠、谭富英、孟小冬和李少春。陈少霖因是亲戚关系,教过他《一捧雪》、《洪羊洞》、《宁武关》等戏。后因我母亲去世,继母不让陈家的人进门,陈少霖也就不再来学了。谭富英由于在舞台上已有名,不想再深究而作罢。王少楼因是世交,故有所指点。李少春当时演猴戏很走红,他在学习上不如孟小冬那样认真专一,在字音吞吐行腔方面使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父亲病危时,不料陈大濩上门求见。此时父亲已昏迷,遵医嘱不得接见任何人。父亲逝世后陈参加了拜祭和送葬,并向父亲的遗体磕了头。他确实未能正式拜在父亲门下,父亲也没教过他。但他一直尊仰我父亲也是事实。
孟小冬是在一九三八年经父亲的一位朋友介绍而拜师的。父亲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虑才作出这一决定。他虽认为孟是可造之材,但出于老脑筋而不愿收女徒弟。由于介绍人是父亲的好友,加上对方再三请求,父亲只好收下,在教戏时规定由我姐妹二人陪同。孟小冬记忆力较差,父亲教她时,我们便替她抄写戏词,并作曲谱、音韵方面的记录。现在想起来很后悔,当时如用复写纸抄写,那么我自己也可留一份作为纪念,真是太可惜了。
孟小冬同梅兰芳的婚姻是个悲剧。据我所知,在梅兰芳身边的“捧梅集团”中,又因梅的两个妾关系而分成“捧福(芝芳)派”和“捧孟(小冬)派”。梅的原配王氏夫人在世时,孟小冬同她比较合得来;王氏夫人故世后,在"捧福派"和"捧孟派"的较量中,前者占了上风,孟小冬不甘继续为妾,遂离婚出走。当时的“捧福派”有冯耿光、齐如山等。由于父亲当时尚未收孟为徒,但她已私淑余派,其天赋很为我父亲所看重。因此在梅周围的两派争斗时,父亲就偏向于“捧孟派”。这也是齐如山和我父亲后来结怨的缘由之一。
孟小冬长得漂亮,演戏非常走红,追求她的人很多。当时有件事很轰动:一位迷恋孟小冬的大学生持手枪闯入梅宅,要和梅兰芳算帐,这时中国银行的一位职员出来代表梅兰芳同他谈判,答应给他一笔钱,于是两人一齐到中国银行取款。及至他俩从中国银行回到梅宅,荷枪实弹的警察已在此等候,布下了天罗地网,将这个大学生就地击毙,人头高悬于正阳门上。孟小冬同梅兰芳离婚后,曾对我们姐妹说,她以后再不嫁人,又说不嫁则已,要嫁就嫁一位跺脚乱颤(即有权有势)的人。当时我们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她和一位孙××有矛盾,孙扬言在她在新新戏院演出《洪羊洞》时,他要包下全部座位,尔后叫戏院空座,让孟下不来台。孟因受到恶势力的迫害,最后嫁给杜月笙,看来也是为了出这一口气。但这步棋并不太理智,反将自己大好的艺术前程给断送了,实在太可惜。
在一些记载中,有人说我祖父是余三胜抱来的,这件事我在家时并未听人说起过,不知有何根据。然而我父亲倒真的为我们抱来过一个弟弟。父亲传宗接代的意识很强,我妈生下过一个男孩,下地七天就死了,后来再也未能生过男孩,我曾经看见她一个人在房间里为此事而流泪。有一次,父母去天津,返京时抱回来一个小男孩,长得十分可爱,他俩越看越欢喜。但我的一位伯父之子对此很嫉妒,因为多了一个人与他争祖上家产。于是父亲就放风出去,说这是他的亲生儿子,母亲在天津。我的这个弟弟十分聪明,父亲教学生走台步,学生尚未学会,不满三岁的弟弟却学会了,而且走得很好看。可惜天不假年,弟弟三岁即夭亡。后来一些记载中把这位抱来的螟蛉之子当作“私生子”,其原因即在于此。
第27帖
梨园轶事(222.20.156.*)在2008-11-11说道:
余叔岩艺事散记
朱云鹏
我在与义父阎世祥、师傅杨宝森以及杨宝忠的交往过程中,听到了不少有关余叔岩的一些艺事,也接触到当年与余先生交往的一些友人,如孙养农、莫敬一和樊棣生等人,真是有幸。现在我年已七十有七,视力已坏,仅能凭记忆口述,愿把这些记忆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打炮戏
余叔岩在北京搭双庆社和自己组班同庆社挑大梁时,头一天打炮戏总是贴演《定军山》。戏报上横排“定军山”三个大字,下面写着“一战成功准代斩渊”。这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希望演出成功之意。黄忠是靠把老生应工,扎靠但不系靠头,看余先生的戏照便知。《定军山》和《镇潭州》等靠把老生戏都不系靠头,以区别于武生。南派老生扎靠时是系靠头的,而余先生和一些北派老生都不系靠头。但现在舞台上扎靠时好像都系靠头了。
余先生演黄忠,在上场时,帘内应一声“来也”,从下场门上。为什么要从下场门上,因为以前舞台上的“守旧”(相当于现今的底幕),两边挂有两个门帘,右边是“出将”(上场门),左边是“入相”(下场门),正中挂着一个图案。每个戏班都有自己的图案,如梅兰芳绣的是梅花;周信芳绣的是麒麟,两旁门帘绣的是两个小麒麟;马连良则绣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马车(即古代的战车)。上场门又称“白虎门”,下场门又称“青龙门”,也就是道教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余先生演的黄忠从青龙门上是为了图个吉利,避开不吉利的“白虎门”。再者后来严颜从上场门上,站在小边,黄忠正好在大边,两人见面一拱手,演来很自然,也对称协调。
最后一次演《打棍出箱》
余叔岩先生在三十年代初由于身体不好,就不再演营业性戏,只是偶而在堂会戏和义务戏中露演一下。1934年湖北水灾赈灾义演,在西珠市口开明戏院(后改成市立戏院)演出。余叔岩演了一出《打棍出箱》。在出箱时要挺“铁板桥”,演员双脚搁在箱子的一端,头搁在另一端,腰一挺使身体挺直,转身三百六十度滚出箱子,俗称“挺铁板桥”,又叫“鲤鱼打挺”。由于余先生有病,腰不行,身子一挺以后撑不住,险些滚不出来。此时他的盔箱师傅阎世祥蹲在箱后面伸手帮了他一把,阎师傅手上有劲,用力一推,也就出来了。我义父说因为余先生腰不好,怕他出错,于是事先就蹲在箱后。事后余先生感谢阎师傅说"多亏了你,不然今天在台上要出丑了。看来今后不能再演这类戏了。"以后余叔岩再也没有演过《打棍出箱》。看到有的文章说是“检场的”在后面推了一把,不是“检场的”,而是盔箱师傅阎世祥先生。
余氏生前最后一次唱的堂会戏是1937年陪张伯驹演《空城计》,他扮演王平。从这以后就息影舞台了。
春阳友会
春阳友会是由樊棣生出资并为发起人之一办起的一个高规格的票友组织。这个票房不仅有聚会清唱,还有彩排。会长是樊棣生,名誉会长是李经畲。参加该会的人员大部分是有名的票友,如王君直、恩禹之、郭仲衡、莫敬一、松介眉、卧云居士等。票房设在浙慈会馆,那里就成了练功、吊嗓、排戏的场所。每逢星期日内部彩排,就成了余叔岩练戏的理想地方。既可以和票友、艺人们切磋技艺,又能登台实践,使他受益不少。那时杭子和、朱家夔也常去。会长樊棣生是一名鼓票,拜过名师,鼓打得好,家有些资财,因为他爱好京剧,所以把钱都花在这上面了,但到了晚年境况不好。余先生知道以后,经常接济他,也是不忘旧友之恩。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余氏的为人,很重义气,念旧恩。因为他当年倒仓困难时,春阳友会给了他帮助,所以他要照顾樊棣生。我记得曾在义父阎世祥家里见到过他一次,虽然已经家境穷困了,但一点没有寒酸气。在他临走时义父赠了他车钱,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了。
讲求总体艺术
据朱家夔先生讲:余先生演《打侄上坟》(又叫《状元谱》)时,和他配演“安人”的老旦演员叫文亮臣。在演到“上坟”一场时,老夫妻有一段对话。其台词是:
陈(伯愚):安人!你看这青——
安(人):青的是松;
陈:这绿——
安:绿的是柏。
陈:松柏长青,
安:车马来行。(原词)
余先生认为“松相长青,车马来行”上下句意思毫不相干,于剧情也不贴切,只是为合辙押韵。所以他认为要改。叫老旦改念:“人生几何”!这就与陈伯愚因“老来无子,恐将来百年之后无人祭奉”这种悲伤的心情相契合。因前面和安人的对话中有“只恐来年有你无我”之语,体现出他的悲伤和绝望的心情,故而“人生几何”四个字是十分贴切的。实际上与余氏因自己无子嗣而感伤阶情绪也是不无共鸣的。所以余氏的代表剧目中有“三打”,其中之一就是《打侄上坟》。这件事也说明余叔岩对整出戏的总体艺术也是十分讲究的。
吊嗓
朱家夔先生对我说:余三爷吊嗓方法、程序与众不同,不是在清晨或午间,而是在晚间、午夜。一是因生活习惯所致,余三爷白天休息,故晚上练功吊嗓;二是夜阑人静,思想中;三是因余氏的艺友们如张伯驹、魏铁珊、孙养农、樊棣生、莫敬一等顾曲诸家,白天有公务私事,晚间才得空来余宅听唱。他们不仅是听,同时也“择毛挑刺”,与余氏共研字韵和声腔等问题。所以余氏尽管身患痼疾而息影辍演,但余派艺术仍在不断发展提高。
余先生吊嗓先唱[二黄]后吊[西皮],如《马鞍山》钟元甫唱的[二黄原板](此戏余未曾演过);《洪羊洞》、《捉放宿店》、《沙桥饯别》中的[二黄慢板];以及《伐东吴》、《状元谱》、《摘缨会》等的西皮唱段,均是余叔岩撑开嗓音的必吊唱段。然后,再吊一整出大戏后收功。他非常重视[摇板]、[散板]的唱法,认为这种板式的尺寸(节奏)似乎比较自由,但实际是非常严谨的。唱的、拉的、打的(鼓板)三者必须心气一样,浑然一体。唱[摇板]不能唱得摇晃不稳,唱[散板]不能唱得松散而无尺寸。余氏吊嗓时不仅唱老生,还穿插着吊青衣小嗓和铜锤花脸之宽嗓,使其音域、音区、高低、宽窄、厚薄各音皆有,得心应“喉”。
余氏晚年息影舞台后,身体愈来愈弱,遂以课徒为主,吊嗓吊得少了。但其吊嗓的方法为以后一些艺人所借鉴学习。我老师杨宝森先生在吊嗓时也是先吊《马鞍山》之[二黄原板],因这段唱词中十三辙的字都能练到,对发声归音都有好处。
《珠帘寨》
余氏对《珠帘寨》一剧下过功夫,曾专门向老师谭鑫培请教过。他本人也很喜欢这出戏。在上海贴演此戏时,专门从北京接来鲍吉祥和钱金福为他配演。尤其是一段“昔日有个三大贤”唱得严谨、道劲。后来在高亭公司灌了唱片。由于唱片录音时间的限制,其中[西皮原板]删去了两句。这两句在“张翼德在城楼怒发冲冠”之后,其词为:“你既降了贼曹瞒,有何脸面见桃园”。朱家夔先生为我说了这两句唱腔。由于唱片的流传,大家都跟着学,现在学余派的演员在演唱时都没有这两句。但从唱词的词义完整性来讲,这两句是不能缺少的。因为在“张冀德在城楼怒发冲冠”之后接着就是“耳边厢又听得人呐喊”,表达得有些欠缺,不太顺。现在也没有人再推究,这两句词也就被流失了。故顺便一提。
余氏的《珠帘寨》很受观众欢迎,是百看不厌的。尤其是《收威》一场很见功夫的。前面的《解宝》一场又是重唱,所以演此戏是很累的。后来余先生身体不好就不大演了。在第三次去上海演出时,上海大亨黄金荣指名要他唱《珠帘寨》,为了这事,两人吵了起来。杭子和先生有一段回忆:“……原说好了只唱三天,头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最后一场,黄金荣指名叫余叔岩唱《珠帘寨》。这出戏要是余叔岩在平常日子也就唱了,赶巧这天余叔岩感觉身体不舒服,嫌累不愿唱。起初是黄金荣派人来跟余说,被余叔岩顶了回去。于是黄金荣亲自出马到旅社找余叔岩,强迫他唱这出戏。余叔岩仍然不答应。黄金荣大耍流氓手段……两人越说越僵,就吵起来了。大伙儿看着都为余叔岩担心。……于是好说歹说余叔岩总算把这一出唱了。但赌气说从此再也不到上海演戏了。”“ 余叔岩这人生来脾气耿直。他有个外号叫‘两条命'……再惹恼火他会跟你拼命,拧折不弯。他就是这个性格……”(引自杭子和《司鼓生涯》)
余叔岩倒仓后苦心钻研谭派艺术,跟谭鑫培学戏,艺术大进。1918年春节,总统府堂会,余叔岩露演了名剧《珠帘寨》。其岳父陈德霖配演大皇娘,梅兰芳演二皇娘,钱金福的周德威和王长林的老军。剧中梅兰芳特别加演了一场《二皇娘大战周德威》,使戏更显得热闹了,受到很大的欢迎,好评如潮。这次演出为他的复出打下了基础,以后就加入梅兰芳的喜群社正式演出。与梅兰芳合作的第一出戏《游龙戏凤》,一炮而红,而这出《珠帘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以上几件事情可以看到余叔岩先生一生对京剧艺术执著严谨、待人宽厚、重义气,为人耿直而不畏权势,堪为梨园行的楷模,他被誉为"三大贤"之一,良有以也。惜命运多舛,天不假年,他高超的艺术未能全部流传下来。更为可惜的是,遇人不淑,其继室姚氏将余氏秘籍付之一炬,令人可叹可痛。我生不逢时,未能受到余先生的亲泽,甚以为憾。但所幸的是能得到义父阎世祥的提携,遂得受教于朱家夔先生和杨宝忠大爷,更进而受到恩师杨宝森先生的亲自教诲,一生受用不尽。往事如烟,但能亲眼见到余、杨艺术广为流传,京剧事业之振兴,我这病残衰老之身亦足可慰矣。(何伯恭记录整理)
第26帖
邱震(221.221.20.*)在2008-07-16说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此美誉而无愧者,余叔岩先生是也。不靠廉价的宣传,不靠故事的演绎,甚至在他生前身后,总有一批人使劲地诋毁或贬低他。但真正艺术的光芒,是遮盖、掩映不了的。相信到此板块留言的,绝无可能与余大师有任何形式的私交,都是醉心和折服于他的艺术(可惜只有唱功艺术被部分地保留下来)的人。艺术的巨大魅力,是可以超越时空而永存的!
第25帖
和谐中国(116.2.177.*)在2008-07-14说道:
余先生是中国京剧的脊梁!余派艺术是老生行之典范。中国京剧界何时能够再出一个余叔岩?祝愿余先生安息,愿余派艺术发扬光大!
第24帖
师余轩主(124.114.4.*)在2008-05-27说道:
一代宗师,老生泰斗。
第23帖
湘水(220.200.163.*)在2008-04-17说道:
余先生的艺术堪称京剧老生的楷式。
第22帖
孤竹(220.200.163.*)在2008-03-27说道:
怀念余先生及他创造的余派艺术!
第21帖
君子儒(125.76.172.*)在2007-07-01说道:
余叔岩是一位无可争议的艺术大师。现在居然有些人想否定他,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余派艺术是中正平和的最高艺术,《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20帖
丘震(210.82.111.*)在2007-02-20说道:
虽然很愿意看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是从个人欣赏的角度,认为只有余大师的演唱经得住反复咀嚼,再三品味。余真是为歌唱而生的,任何词句和腔调经他唱出,仿佛经过千锤百炼,又仿佛出自天然表露,听起来工稳流畅,优美醇厚,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能不感到:这才是深得歌唱三昧者。其他人都与余有不小的距离,连谭老板也不行。谭是开拓者,嗓子比余好,功夫也非常老到,但是腔调老,字眼不精,起承转合比较粗糙,这是时代的局限,没有办法。说到这一点,我很佩服谭富英先生的胸襟:他在临终前说过,不是咱欺师灭祖,余先生的十八张半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空前的(大意)。让人感兴趣的是,在“老唱片”栏目里也听到了余先生“小小余三胜”时代的唱片,可以听出,那时余先生的唱也不怎么样。他的巨大进步是皈依谭门后经过个人刻苦努力才得到的。其他的后来者,大多下得是表面功夫,在形式上作些改革,取悦观众,与余先生在意境上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
第19帖
老雕虫(125.76.187.*)在2006-11-28说道:
今天是余先生116周年冥诞日。这位艺术大师已离开我们63年,而他的影响至今依然极大,在京剧老生行仍是泰山北斗的杰出地位。学习老生的人无论谁也无法越过余派这座高峰,都要从研习余派入手。而当今知余懂余的又有几人呢。我以为北方的刘曾复先生、吴小如先生,南方的范石人先生、张古愚先生及海外已过期颐的钱培荣先生都应属硕果仅存的国宝级人物。我们要抓紧时间将他们的研究心得和宝贵经验认真整理保存,积极培养余派新秀,多多涌现出像王佩瑜一样的人才。再过4年,就是余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时候,若能举办一次大型的纪念演出,我们这些铁杆余迷将会欣喜若狂。
第18帖
月下独酌(220.200.163.*)在2006-08-23说道:
剧艺完人,一代宗匠。
第17帖
余痴(220.200.163.*)在2006-07-13说道:
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第16帖
叶晓欣(220.233.5.*)在2006-07-11说道:
什么都不说了,眼泪哗哗的~~~~~~~:(
第15帖
老夫子(211.92.205.*)在2006-04-13说道:
余先生的影响至今依然很大,学老生的谁能不从余派学起呢?
第14帖
鹊踏枝(211.92.205.*)在2006-02-27说道:
余的影响不及老谭,但艺术水平却高过老谭。
第13帖
匿名(66.67.215.*)在2006-02-26说道:
谭鑫培>>余叔岩>=2*富英+epsilon
老生只此三人,其它谁也不行
第12帖
伯岳(211.92.205.*)在2006-01-13说道:
余派艺术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自然、含蓄、中和、平淡。
第11帖
京戏痴儿(218.249.66.*)在2005-12-06说道:
听了一段余派弟子关正明先生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觉得嗓音,劲头和现在的余派其它唱法有很大的不同,和奚派的唱法更是不同,而且觉得比现在流行的唱法还耐人寻味,而且唱词也不太一样,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这么唱,非常遗憾没有找到余先生的这段唱,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味,有明白的老师请提供一些资料。
第10帖
京戏痴儿(218.249.66.*)在2005-12-06说道:
听了一段余派弟子关正明先生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觉得嗓音,劲头和现在的余派其它唱法有很大的不同,和奚派的唱法更是不同,而且觉得比现在流行的唱法还耐人寻味,而且唱词也不太一样,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这么唱,非常遗憾没有找到余先生的这段唱,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味,有明白的老师请提供一些资料。
第9帖
西江月(222.90.178.*)在2005-10-13说道:
余叔岩的艺术水准至今无一人超越。
第8帖
余迷(211.92.205.*)在2005-08-18说道:
余大师千古。
第7帖
弄瓦翁(219.144.167.*)在2005-08-09说道:
余派艺术永放光芒,绵延不绝。
第6帖
哆罗(219.144.241.*)在2005-08-02说道:
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唱片是中国京剧史上的最宝贵的艺术珍品。
第5帖
独爱叔岩(211.92.205.*)在2005-07-28说道:
旷代宗师,名垂千古。
第4帖
老雕虫(211.92.205.*)在2005-07-27说道:
余派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即使到将来,余派仍然是永垂千古的。
第3帖
高阳酒徒(211.92.205.*)在2005-07-26说道:
余叔岩不愧是近代“须生泰斗”。
第2帖
孤山主人(222.90.19.*)在2005-07-25说道:
余先生是京剧老生的正宗,余派是老生的主流。
第1帖
老雕虫(222.90.19.*)在2005-07-25说道:
余叔岩是京剧老生行的第二个里程碑。他上承谭(鑫培),下启马、谭、杨、奚四大须生,是一位承上启下的艺术大师。至今尚无一人超过他的影响。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35帖
老丹(58.116.212.*)在2022-04-07说道:
我可以提供尚派唱片和唱词,不为别的,就为发扬尚派艺术
第34帖
匿名(78.245.44.*)在2012-05-01说道:
最後那一段關於余先生唱法與西洋唱法的比較有點畫蛇添足了,立音跟西洋唱法是不一樣的。
就像現在什麼都要講科學一樣,好像不這樣就沒價值了。
第33帖
鼎中(124.114.4.*)在2010-05-08说道:
今年是余先生冥诞120周年。我们应隆重纪念这位一代宗师、老生泰斗。
第32帖
老雕虫(221.11.45.*)在2009-11-20说道:
余先生是京剧老生典雅派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最能体现京剧的古典精神。
第31帖
匿名(221.11.45.*)在2009-10-19说道:
明年是余先生诞辰120周年。应该搞一次较大规模的纪念演出来纪念、缅怀这位艺术大师。
第30帖
雨乐(117.36.69.*)在2009-10-03说道:
余派是近代京剧老生行的最高山峰。
第29帖
爱余(117.22.102.*)在2009-05-09说道:
马、谭、杨、奚四大须生加在一起也不及余先生!
第28帖
(222.20.156.*)在2008-11-11说道:
忆父亲余叔岩
余慧清
父亲对于女的教育抓得很紧、很严肃。记得我童年时刚开始认字,一个“南”字总是记不清,为此父亲对我大发脾气,这次教训使我至今难忘。自此他订出学习规划,同时为我们请来英国女教师教授外语。我那时虽然年纪小,但知道一定要立大志,抓紧学习。
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到上海演出,因我爱哭,在轮船上父亲实在觉得太讨厌,说是要把我扔到海里去,当然这是一句气话,可我当时很害怕,从此把爱哭的毛病改掉了。父亲的第一个徒弟杨宝忠(我们叫他大哥)常到家来,并哄我们玩,有时用自行车带我出去兜风。记得他的车很漂亮,电镀得十分好看。
父亲每天起来浇花习字,喂养鸽子及蟋蟀,对鸟食罐也特别感兴趣。他有时特意请一位姓潘的琴票来,要是琴师朱家奎不在就请他拉几段。此人最惹人发笑,他站着就能睡着。一次去西山武台寺,他骑小毛驴,一路上从驴身上滑下多次,惹得大家仰天大笑。
父亲精神好时大都在深夜调嗓子。当时就有很多人在隔壁的小胡同听他调嗓。晚上有时也写字,临米芾字帖。
父亲一生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得一次大雨天,街上小贩无法做生意,父亲便把两个小贩的老豆腐和灌肠全买下了,使他们感谢万分。听一位朋友讲,一次他坐人力车从东城经过南城椿树头条我家,人力车夫边拉边说:“余老板就住在椿树头条,他对我们这些苦力可好啦!”父亲对佣人及身边的人也很宽厚。生前他曾留言将自己在昌平县的一顷多地送给老管家朱顺,自备汽车则送给司机小阎。又如琴师李佩卿的婚丧两件大事,全由父亲一手包下来办的。他对身边的老人更是关怀备至。
父亲一生为人耿直,到上海演出时从不拜客。他说,我凭的是艺术,你们要看就买票,不看拉倒。他也不怕当时的恶势力,如杜月笙家祠落成办堂会,全国所有名演员全都去了,只有他不参加。这是由于他不拜客,以前来上海演出时已受够恶势力的苦头,所以不想与他们有任何联系,宁可连营业戏也不演,只演义务戏和赈灾戏。
父亲尊敬师长,对老师姚增禄的生前生活费用和逝世后的安葬费用,全部承担了下来。老师逝世后,师母的生活费仍由父亲包下,直至她去世为止。
父亲二十余岁时,每遇演出过累,小便即带血,经手术后有过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他的病情在续弦后逐渐加重,最初只是排尿不畅,时而带血,特别是在湖北演赈灾戏《打棍出箱》后更加厉害。后由德国医生史悌夫主治,此次并未开刀,只是用一种机器放入膀胱内将肿瘤吸出,此后逐渐好转。但相隔不到三年旧病复发,进了协和医院,由泌尿科主任医师谢元甫做手术,经化验确诊为癌症。据谢大夫讲,如早点手术还不会变成恶性,因德国医院用机器吸肿瘤受刺激,以致变成了恶性。在协和医院他整整住了三个多月,日日夜夜只有我一人看护,因大姐慧文正临分娩。
父亲一生正式收的徒弟,我记得是杨宝忠、谭富英、孟小冬和李少春。陈少霖因是亲戚关系,教过他《一捧雪》、《洪羊洞》、《宁武关》等戏。后因我母亲去世,继母不让陈家的人进门,陈少霖也就不再来学了。谭富英由于在舞台上已有名,不想再深究而作罢。王少楼因是世交,故有所指点。李少春当时演猴戏很走红,他在学习上不如孟小冬那样认真专一,在字音吞吐行腔方面使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父亲病危时,不料陈大濩上门求见。此时父亲已昏迷,遵医嘱不得接见任何人。父亲逝世后陈参加了拜祭和送葬,并向父亲的遗体磕了头。他确实未能正式拜在父亲门下,父亲也没教过他。但他一直尊仰我父亲也是事实。
孟小冬是在一九三八年经父亲的一位朋友介绍而拜师的。父亲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虑才作出这一决定。他虽认为孟是可造之材,但出于老脑筋而不愿收女徒弟。由于介绍人是父亲的好友,加上对方再三请求,父亲只好收下,在教戏时规定由我姐妹二人陪同。孟小冬记忆力较差,父亲教她时,我们便替她抄写戏词,并作曲谱、音韵方面的记录。现在想起来很后悔,当时如用复写纸抄写,那么我自己也可留一份作为纪念,真是太可惜了。
孟小冬同梅兰芳的婚姻是个悲剧。据我所知,在梅兰芳身边的“捧梅集团”中,又因梅的两个妾关系而分成“捧福(芝芳)派”和“捧孟(小冬)派”。梅的原配王氏夫人在世时,孟小冬同她比较合得来;王氏夫人故世后,在"捧福派"和"捧孟派"的较量中,前者占了上风,孟小冬不甘继续为妾,遂离婚出走。当时的“捧福派”有冯耿光、齐如山等。由于父亲当时尚未收孟为徒,但她已私淑余派,其天赋很为我父亲所看重。因此在梅周围的两派争斗时,父亲就偏向于“捧孟派”。这也是齐如山和我父亲后来结怨的缘由之一。
孟小冬长得漂亮,演戏非常走红,追求她的人很多。当时有件事很轰动:一位迷恋孟小冬的大学生持手枪闯入梅宅,要和梅兰芳算帐,这时中国银行的一位职员出来代表梅兰芳同他谈判,答应给他一笔钱,于是两人一齐到中国银行取款。及至他俩从中国银行回到梅宅,荷枪实弹的警察已在此等候,布下了天罗地网,将这个大学生就地击毙,人头高悬于正阳门上。孟小冬同梅兰芳离婚后,曾对我们姐妹说,她以后再不嫁人,又说不嫁则已,要嫁就嫁一位跺脚乱颤(即有权有势)的人。当时我们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她和一位孙××有矛盾,孙扬言在她在新新戏院演出《洪羊洞》时,他要包下全部座位,尔后叫戏院空座,让孟下不来台。孟因受到恶势力的迫害,最后嫁给杜月笙,看来也是为了出这一口气。但这步棋并不太理智,反将自己大好的艺术前程给断送了,实在太可惜。
在一些记载中,有人说我祖父是余三胜抱来的,这件事我在家时并未听人说起过,不知有何根据。然而我父亲倒真的为我们抱来过一个弟弟。父亲传宗接代的意识很强,我妈生下过一个男孩,下地七天就死了,后来再也未能生过男孩,我曾经看见她一个人在房间里为此事而流泪。有一次,父母去天津,返京时抱回来一个小男孩,长得十分可爱,他俩越看越欢喜。但我的一位伯父之子对此很嫉妒,因为多了一个人与他争祖上家产。于是父亲就放风出去,说这是他的亲生儿子,母亲在天津。我的这个弟弟十分聪明,父亲教学生走台步,学生尚未学会,不满三岁的弟弟却学会了,而且走得很好看。可惜天不假年,弟弟三岁即夭亡。后来一些记载中把这位抱来的螟蛉之子当作“私生子”,其原因即在于此。
第27帖
梨园轶事(222.20.156.*)在2008-11-11说道:
余叔岩艺事散记
朱云鹏
我在与义父阎世祥、师傅杨宝森以及杨宝忠的交往过程中,听到了不少有关余叔岩的一些艺事,也接触到当年与余先生交往的一些友人,如孙养农、莫敬一和樊棣生等人,真是有幸。现在我年已七十有七,视力已坏,仅能凭记忆口述,愿把这些记忆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打炮戏
余叔岩在北京搭双庆社和自己组班同庆社挑大梁时,头一天打炮戏总是贴演《定军山》。戏报上横排“定军山”三个大字,下面写着“一战成功准代斩渊”。这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希望演出成功之意。黄忠是靠把老生应工,扎靠但不系靠头,看余先生的戏照便知。《定军山》和《镇潭州》等靠把老生戏都不系靠头,以区别于武生。南派老生扎靠时是系靠头的,而余先生和一些北派老生都不系靠头。但现在舞台上扎靠时好像都系靠头了。
余先生演黄忠,在上场时,帘内应一声“来也”,从下场门上。为什么要从下场门上,因为以前舞台上的“守旧”(相当于现今的底幕),两边挂有两个门帘,右边是“出将”(上场门),左边是“入相”(下场门),正中挂着一个图案。每个戏班都有自己的图案,如梅兰芳绣的是梅花;周信芳绣的是麒麟,两旁门帘绣的是两个小麒麟;马连良则绣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马车(即古代的战车)。上场门又称“白虎门”,下场门又称“青龙门”,也就是道教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余先生演的黄忠从青龙门上是为了图个吉利,避开不吉利的“白虎门”。再者后来严颜从上场门上,站在小边,黄忠正好在大边,两人见面一拱手,演来很自然,也对称协调。
最后一次演《打棍出箱》
余叔岩先生在三十年代初由于身体不好,就不再演营业性戏,只是偶而在堂会戏和义务戏中露演一下。1934年湖北水灾赈灾义演,在西珠市口开明戏院(后改成市立戏院)演出。余叔岩演了一出《打棍出箱》。在出箱时要挺“铁板桥”,演员双脚搁在箱子的一端,头搁在另一端,腰一挺使身体挺直,转身三百六十度滚出箱子,俗称“挺铁板桥”,又叫“鲤鱼打挺”。由于余先生有病,腰不行,身子一挺以后撑不住,险些滚不出来。此时他的盔箱师傅阎世祥蹲在箱后面伸手帮了他一把,阎师傅手上有劲,用力一推,也就出来了。我义父说因为余先生腰不好,怕他出错,于是事先就蹲在箱后。事后余先生感谢阎师傅说"多亏了你,不然今天在台上要出丑了。看来今后不能再演这类戏了。"以后余叔岩再也没有演过《打棍出箱》。看到有的文章说是“检场的”在后面推了一把,不是“检场的”,而是盔箱师傅阎世祥先生。
余氏生前最后一次唱的堂会戏是1937年陪张伯驹演《空城计》,他扮演王平。从这以后就息影舞台了。
春阳友会
春阳友会是由樊棣生出资并为发起人之一办起的一个高规格的票友组织。这个票房不仅有聚会清唱,还有彩排。会长是樊棣生,名誉会长是李经畲。参加该会的人员大部分是有名的票友,如王君直、恩禹之、郭仲衡、莫敬一、松介眉、卧云居士等。票房设在浙慈会馆,那里就成了练功、吊嗓、排戏的场所。每逢星期日内部彩排,就成了余叔岩练戏的理想地方。既可以和票友、艺人们切磋技艺,又能登台实践,使他受益不少。那时杭子和、朱家夔也常去。会长樊棣生是一名鼓票,拜过名师,鼓打得好,家有些资财,因为他爱好京剧,所以把钱都花在这上面了,但到了晚年境况不好。余先生知道以后,经常接济他,也是不忘旧友之恩。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余氏的为人,很重义气,念旧恩。因为他当年倒仓困难时,春阳友会给了他帮助,所以他要照顾樊棣生。我记得曾在义父阎世祥家里见到过他一次,虽然已经家境穷困了,但一点没有寒酸气。在他临走时义父赠了他车钱,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了。
讲求总体艺术
据朱家夔先生讲:余先生演《打侄上坟》(又叫《状元谱》)时,和他配演“安人”的老旦演员叫文亮臣。在演到“上坟”一场时,老夫妻有一段对话。其台词是:
陈(伯愚):安人!你看这青——
安(人):青的是松;
陈:这绿——
安:绿的是柏。
陈:松柏长青,
安:车马来行。(原词)
余先生认为“松相长青,车马来行”上下句意思毫不相干,于剧情也不贴切,只是为合辙押韵。所以他认为要改。叫老旦改念:“人生几何”!这就与陈伯愚因“老来无子,恐将来百年之后无人祭奉”这种悲伤的心情相契合。因前面和安人的对话中有“只恐来年有你无我”之语,体现出他的悲伤和绝望的心情,故而“人生几何”四个字是十分贴切的。实际上与余氏因自己无子嗣而感伤阶情绪也是不无共鸣的。所以余氏的代表剧目中有“三打”,其中之一就是《打侄上坟》。这件事也说明余叔岩对整出戏的总体艺术也是十分讲究的。
吊嗓
朱家夔先生对我说:余三爷吊嗓方法、程序与众不同,不是在清晨或午间,而是在晚间、午夜。一是因生活习惯所致,余三爷白天休息,故晚上练功吊嗓;二是夜阑人静,思想中;三是因余氏的艺友们如张伯驹、魏铁珊、孙养农、樊棣生、莫敬一等顾曲诸家,白天有公务私事,晚间才得空来余宅听唱。他们不仅是听,同时也“择毛挑刺”,与余氏共研字韵和声腔等问题。所以余氏尽管身患痼疾而息影辍演,但余派艺术仍在不断发展提高。
余先生吊嗓先唱[二黄]后吊[西皮],如《马鞍山》钟元甫唱的[二黄原板](此戏余未曾演过);《洪羊洞》、《捉放宿店》、《沙桥饯别》中的[二黄慢板];以及《伐东吴》、《状元谱》、《摘缨会》等的西皮唱段,均是余叔岩撑开嗓音的必吊唱段。然后,再吊一整出大戏后收功。他非常重视[摇板]、[散板]的唱法,认为这种板式的尺寸(节奏)似乎比较自由,但实际是非常严谨的。唱的、拉的、打的(鼓板)三者必须心气一样,浑然一体。唱[摇板]不能唱得摇晃不稳,唱[散板]不能唱得松散而无尺寸。余氏吊嗓时不仅唱老生,还穿插着吊青衣小嗓和铜锤花脸之宽嗓,使其音域、音区、高低、宽窄、厚薄各音皆有,得心应“喉”。
余氏晚年息影舞台后,身体愈来愈弱,遂以课徒为主,吊嗓吊得少了。但其吊嗓的方法为以后一些艺人所借鉴学习。我老师杨宝森先生在吊嗓时也是先吊《马鞍山》之[二黄原板],因这段唱词中十三辙的字都能练到,对发声归音都有好处。
《珠帘寨》
余氏对《珠帘寨》一剧下过功夫,曾专门向老师谭鑫培请教过。他本人也很喜欢这出戏。在上海贴演此戏时,专门从北京接来鲍吉祥和钱金福为他配演。尤其是一段“昔日有个三大贤”唱得严谨、道劲。后来在高亭公司灌了唱片。由于唱片录音时间的限制,其中[西皮原板]删去了两句。这两句在“张翼德在城楼怒发冲冠”之后,其词为:“你既降了贼曹瞒,有何脸面见桃园”。朱家夔先生为我说了这两句唱腔。由于唱片的流传,大家都跟着学,现在学余派的演员在演唱时都没有这两句。但从唱词的词义完整性来讲,这两句是不能缺少的。因为在“张冀德在城楼怒发冲冠”之后接着就是“耳边厢又听得人呐喊”,表达得有些欠缺,不太顺。现在也没有人再推究,这两句词也就被流失了。故顺便一提。
余氏的《珠帘寨》很受观众欢迎,是百看不厌的。尤其是《收威》一场很见功夫的。前面的《解宝》一场又是重唱,所以演此戏是很累的。后来余先生身体不好就不大演了。在第三次去上海演出时,上海大亨黄金荣指名要他唱《珠帘寨》,为了这事,两人吵了起来。杭子和先生有一段回忆:“……原说好了只唱三天,头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最后一场,黄金荣指名叫余叔岩唱《珠帘寨》。这出戏要是余叔岩在平常日子也就唱了,赶巧这天余叔岩感觉身体不舒服,嫌累不愿唱。起初是黄金荣派人来跟余说,被余叔岩顶了回去。于是黄金荣亲自出马到旅社找余叔岩,强迫他唱这出戏。余叔岩仍然不答应。黄金荣大耍流氓手段……两人越说越僵,就吵起来了。大伙儿看着都为余叔岩担心。……于是好说歹说余叔岩总算把这一出唱了。但赌气说从此再也不到上海演戏了。”“ 余叔岩这人生来脾气耿直。他有个外号叫‘两条命'……再惹恼火他会跟你拼命,拧折不弯。他就是这个性格……”(引自杭子和《司鼓生涯》)
余叔岩倒仓后苦心钻研谭派艺术,跟谭鑫培学戏,艺术大进。1918年春节,总统府堂会,余叔岩露演了名剧《珠帘寨》。其岳父陈德霖配演大皇娘,梅兰芳演二皇娘,钱金福的周德威和王长林的老军。剧中梅兰芳特别加演了一场《二皇娘大战周德威》,使戏更显得热闹了,受到很大的欢迎,好评如潮。这次演出为他的复出打下了基础,以后就加入梅兰芳的喜群社正式演出。与梅兰芳合作的第一出戏《游龙戏凤》,一炮而红,而这出《珠帘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以上几件事情可以看到余叔岩先生一生对京剧艺术执著严谨、待人宽厚、重义气,为人耿直而不畏权势,堪为梨园行的楷模,他被誉为"三大贤"之一,良有以也。惜命运多舛,天不假年,他高超的艺术未能全部流传下来。更为可惜的是,遇人不淑,其继室姚氏将余氏秘籍付之一炬,令人可叹可痛。我生不逢时,未能受到余先生的亲泽,甚以为憾。但所幸的是能得到义父阎世祥的提携,遂得受教于朱家夔先生和杨宝忠大爷,更进而受到恩师杨宝森先生的亲自教诲,一生受用不尽。往事如烟,但能亲眼见到余、杨艺术广为流传,京剧事业之振兴,我这病残衰老之身亦足可慰矣。(何伯恭记录整理)
第26帖
邱震(221.221.20.*)在2008-07-16说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此美誉而无愧者,余叔岩先生是也。不靠廉价的宣传,不靠故事的演绎,甚至在他生前身后,总有一批人使劲地诋毁或贬低他。但真正艺术的光芒,是遮盖、掩映不了的。相信到此板块留言的,绝无可能与余大师有任何形式的私交,都是醉心和折服于他的艺术(可惜只有唱功艺术被部分地保留下来)的人。艺术的巨大魅力,是可以超越时空而永存的!
第25帖
和谐中国(116.2.177.*)在2008-07-14说道:
余先生是中国京剧的脊梁!余派艺术是老生行之典范。中国京剧界何时能够再出一个余叔岩?祝愿余先生安息,愿余派艺术发扬光大!
第24帖
师余轩主(124.114.4.*)在2008-05-27说道:
一代宗师,老生泰斗。
第23帖
湘水(220.200.163.*)在2008-04-17说道:
余先生的艺术堪称京剧老生的楷式。
第22帖
孤竹(220.200.163.*)在2008-03-27说道:
怀念余先生及他创造的余派艺术!
第21帖
君子儒(125.76.172.*)在2007-07-01说道:
余叔岩是一位无可争议的艺术大师。现在居然有些人想否定他,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余派艺术是中正平和的最高艺术,《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20帖
丘震(210.82.111.*)在2007-02-20说道:
虽然很愿意看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是从个人欣赏的角度,认为只有余大师的演唱经得住反复咀嚼,再三品味。余真是为歌唱而生的,任何词句和腔调经他唱出,仿佛经过千锤百炼,又仿佛出自天然表露,听起来工稳流畅,优美醇厚,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能不感到:这才是深得歌唱三昧者。其他人都与余有不小的距离,连谭老板也不行。谭是开拓者,嗓子比余好,功夫也非常老到,但是腔调老,字眼不精,起承转合比较粗糙,这是时代的局限,没有办法。说到这一点,我很佩服谭富英先生的胸襟:他在临终前说过,不是咱欺师灭祖,余先生的十八张半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空前的(大意)。让人感兴趣的是,在“老唱片”栏目里也听到了余先生“小小余三胜”时代的唱片,可以听出,那时余先生的唱也不怎么样。他的巨大进步是皈依谭门后经过个人刻苦努力才得到的。其他的后来者,大多下得是表面功夫,在形式上作些改革,取悦观众,与余先生在意境上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
第19帖
老雕虫(125.76.187.*)在2006-11-28说道:
今天是余先生116周年冥诞日。这位艺术大师已离开我们63年,而他的影响至今依然极大,在京剧老生行仍是泰山北斗的杰出地位。学习老生的人无论谁也无法越过余派这座高峰,都要从研习余派入手。而当今知余懂余的又有几人呢。我以为北方的刘曾复先生、吴小如先生,南方的范石人先生、张古愚先生及海外已过期颐的钱培荣先生都应属硕果仅存的国宝级人物。我们要抓紧时间将他们的研究心得和宝贵经验认真整理保存,积极培养余派新秀,多多涌现出像王佩瑜一样的人才。再过4年,就是余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时候,若能举办一次大型的纪念演出,我们这些铁杆余迷将会欣喜若狂。
第18帖
月下独酌(220.200.163.*)在2006-08-23说道:
剧艺完人,一代宗匠。
第17帖
余痴(220.200.163.*)在2006-07-13说道:
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第16帖
叶晓欣(220.233.5.*)在2006-07-11说道:
什么都不说了,眼泪哗哗的~~~~~~~:(
第15帖
老夫子(211.92.205.*)在2006-04-13说道:
余先生的影响至今依然很大,学老生的谁能不从余派学起呢?
第14帖
鹊踏枝(211.92.205.*)在2006-02-27说道:
余的影响不及老谭,但艺术水平却高过老谭。
第13帖
匿名(66.67.215.*)在2006-02-26说道:
谭鑫培>>余叔岩>=2*富英+epsilon
老生只此三人,其它谁也不行
第12帖
伯岳(211.92.205.*)在2006-01-13说道:
余派艺术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自然、含蓄、中和、平淡。
第11帖
京戏痴儿(218.249.66.*)在2005-12-06说道:
听了一段余派弟子关正明先生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觉得嗓音,劲头和现在的余派其它唱法有很大的不同,和奚派的唱法更是不同,而且觉得比现在流行的唱法还耐人寻味,而且唱词也不太一样,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这么唱,非常遗憾没有找到余先生的这段唱,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味,有明白的老师请提供一些资料。
第10帖
京戏痴儿(218.249.66.*)在2005-12-06说道:
听了一段余派弟子关正明先生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觉得嗓音,劲头和现在的余派其它唱法有很大的不同,和奚派的唱法更是不同,而且觉得比现在流行的唱法还耐人寻味,而且唱词也不太一样,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这么唱,非常遗憾没有找到余先生的这段唱,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味,有明白的老师请提供一些资料。
第9帖
西江月(222.90.178.*)在2005-10-13说道:
余叔岩的艺术水准至今无一人超越。
第8帖
余迷(211.92.205.*)在2005-08-18说道:
余大师千古。
第7帖
弄瓦翁(219.144.167.*)在2005-08-09说道:
余派艺术永放光芒,绵延不绝。
第6帖
哆罗(219.144.241.*)在2005-08-02说道:
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唱片是中国京剧史上的最宝贵的艺术珍品。
第5帖
独爱叔岩(211.92.205.*)在2005-07-28说道:
旷代宗师,名垂千古。
第4帖
老雕虫(211.92.205.*)在2005-07-27说道:
余派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即使到将来,余派仍然是永垂千古的。
第3帖
高阳酒徒(211.92.205.*)在2005-07-26说道:
余叔岩不愧是近代“须生泰斗”。
第2帖
孤山主人(222.90.19.*)在2005-07-25说道:
余先生是京剧老生的正宗,余派是老生的主流。
第1帖
老雕虫(222.90.19.*)在2005-07-25说道:
余叔岩是京剧老生行的第二个里程碑。他上承谭(鑫培),下启马、谭、杨、奚四大须生,是一位承上启下的艺术大师。至今尚无一人超过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