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何红玉


何红玉便装照
何红玉便装照
出生19412月,农历辛巳年
逝世2024514日,农历甲辰年初七

人物分类
广西文场 演员
何红玉,女,广西文场演员。

少时的何红玉聪敏伶俐,学习方面表现得十分优秀,也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曾两次跳级并被保送,1958年,她被保送至广西矿冶院(现桂林理工大学)物探系。虽然学习的是地质专业,但何红玉热衷于参加各种文艺汇演。

在参加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汇演时,何红玉被隔壁王仁和弹唱的广西文场曲目《骂玉郎》所吸引。拜师王仁和后,何红玉如同对文场着魔一般,时时刻刻都在练习,课间时,走路时,就连洗衣、干活时也会哼上几段。当时,还在学校广播站担任播音员的她,每次播报完新闻后,就会“私心”占用一点公共时间,用广播给同学们表演一段文场节目,每天唱上一段,久而久之,这也成了校园广播的“片尾曲”,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热切追捧。

何红玉热爱文场与文艺表演,一直勤奋练习曲艺功底,加上她的嗓音清丽甜美,在舞台上落落大方,很快引起了当时桂林文化部门的重视。

1959年,由桂林市文化局筹建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正好需要招募年轻的艺术人才,何红玉便被作为吸纳对象。得知这个消息后,何红玉十分高兴,婉拒了学校领导与同学的多次挽留,决定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式将文场作为主业后,深觉“时间太紧”的何红玉每天都利用休息时间补练基本功,练习走台步、练身段、压腿、调嗓子,恶补音乐基础知识,用心打磨情感和唱腔这些细节,短短几年间,她逐渐缩短了和其他人的差距,并取得突破和进步,深得老师的器重,开始在广西曲坛崭露头角。一曲《骂玉郎》,更是成为何红玉的金字招牌曲目,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因为《骂玉郎》。她的一生,与《骂玉郎》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名具有大学文化的曲艺演员,何红玉不满足于像老一辈艺人那样仅靠口耳相传,学得几十个传统唱腔和数十个传统剧、曲目。她深知,曲艺短小精悍,一人多角,灵活轻便,反映现实快的特点,真正优秀的演员不能只停留在匠艺似的演唱层次上,而是应该朝着自编自演,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她立志做一个一专多能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

为了提高艺术修养,何红玉先后向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音乐家满谦子教授及上海音乐学院韩洪夫老师求教,两位老师十分厚爱这位勤奋好学的学生,开列书单,耳提面命,以函授加面授的方式,悉心指导她学习。

1964年何红玉到天津市曲艺团学习,得到京韵大鼓演员小映霞点拨。在众多名师的指导下,何红玉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曲艺演员,她将从民间艺人那里学到的演唱风格与现代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到舞台演唱的艺术实践中去,在桂林曲艺演唱技巧的提高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正处于演艺生涯鼎盛时期的何红玉与全国人民一道遭遇了文化浩劫,随着全区唯一一个曲艺团体的撤销,“文艺黑线上的红人”何红玉被迫离开文艺队伍,被发配到一个商场当了售货员。干一行爱一行的何红玉很快把售货员这门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但夜深人静时,她每每想到传承了几百年的曲艺艺术即将湮没在时代中,便夜不能寐。

1968年,王仁和病逝。恩师的突然离去更让当时年仅27岁的何红玉深刻意识到,广西文场在传承上面临着一个巨大危机——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录音记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何红玉与丈夫、桂剧世家子弟、桂林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高级编剧苏兆斌一道,开始了十余年在民间艰辛的采风之路。凡是有民间老艺人的地方,无论多么偏远,都留下了夫妇二人的足迹。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落后,许多民间老艺人居住的乡镇不通汽车,为了探访这些民间“𫲦𫲦”们,他们下了汽车换乘拖拉机,实在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在乡间小路上步行,最远的一个老艺人,两人下了汽车整整步行了半天后才访到。

其间,他们跑遍了广西文场流行的四十多个县市,乃至乡镇,采访过四百多位民间艺人以及有关人士,对文场的历史、流派、流传区域、著名人物、著名版本及声腔、唱本等进行深入的考察调研,搜集了大量的实物和音像资料,其中包括许多如今已经失传了的广西文场唱腔,剧(曲)目,至今保存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的近三百盒录音磁带,见证了这一浩繁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何红玉陆续独著或合著了《曲韵——广西文场音乐研究》、《戏韵——桂林文场戏考》、《音韵——广西文场音乐集成》、《词韵——广西文场小调词集》、《剧韵——广西文场文本集萃》、《广西文场——桂林山水情》等一系列专著。

做演员的同时,何红玉还创作曲目,编写音乐唱腔,参与舞台排演。她一面向艺人学习,一面在不断地摸索中创编出既有新意又不脱离传统的好作品,这些曲目题材广泛而丰富,内容和唱腔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对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讴歌的《新官上任记》;有对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赞颂的《五娘上京》;有对爱人民、人民爱的周总理缅怀的《榕湖春暖》;有对革命情操艺术心得与高洁的朱老总崇敬的《春兰吟》;有对现实生活真实事件抒写的《爱的女神》、《独特的婚礼》;有对桂林山水咏叹的《仙境怎比我桂林》、《桂花吟》;有对“四有”新人颂扬的《情深意切》和《车站轶闻》。其中,《五娘上京》、《榕湖春暖》、《春兰吟》等十余个作品分别获得文华奖、牡丹奖和群星奖等全国一级奖项。

2008年6月,广西文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2年12月何红玉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此时,她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一边专注研究和著书立说,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边在日常生活中深入基层传承文场。对于弟子们,何红玉首先要求为人正直,然后才讲艺术成就。

“只有通过实践再去教,文场才是流动的。”在教学方面,何红玉在口耳相传教唱、教研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学习,强调赏析观念,将两者结合进行综合教学。她的家传弟子有儿子苏俊敏、孙女苏恬睿,培养的嫡传弟子有徐海燕顾青陆絮彬申婷周治红等。家传弟子苏俊敏继承了她的衣钵,在曲艺的创编、导演上崭露头角,已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24年病逝,享年83岁。[1]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 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pc/glrb/20240520/Articel08001NR.htm 何红玉:此生只为文场生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24-05-30
编辑整理:匿名
浏览次数:1165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