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丁晨元
注意:评论是用于发表您对人物看法的栏目,请勿发表人身攻击及谩骂性质的内容,请勿使用脏话、粗俗语言。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2帖
秋寂(222.131.6.*)在2007-09-26说道:
梨园新秀 名门后裔
——记优秀青年演员丁晨元
李锋
前不久,我在湖广会馆看了一场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出,三位青年演员的出色表演,为我们奉上了一场高水平、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其中,丁晨元表演的《武松打店》,一招一式无不反映出他那扎实的功底,和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在戏曲艺术整体趋于低谷的今天,有这样的年轻人不计名利,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国粹艺术孜孜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欣慰。
丁晨元英俊的扮相和扎实的基本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年仅22岁已能主演数十出的长靠短打武生戏,这在当今的青年演员中已不多见。
丁晨元出身梨园世家,其父亲丁震春,母亲王小蓉均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外祖母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玉蓉。大姨妈小王玉蓉、大姨父马长礼更是声名远播的戏曲艺术家。
深受艺术家族熏陶和培养,丁晨元从小便迷恋京剧并显露出其艺术天赋,他刚会说话便开始哼哼呀呀的学唱戏了。4、5岁在北京第四幼儿园就以一出《三岔口》多次招待外宾。上小学后,北方昆曲剧院侯长治老师深入小学普及京昆艺术。小晨元自己报了名,侯老师也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晨元学会的《武松打虎》和《夜寻》两出戏,于1986、1988年两次参加北京市大、中、小学京剧昆曲汇演并获奖。儿时的他兴趣广泛,除了戏曲外,还曾接受过芭蕾舞、民族舞、武术、体操等正规训练,曾于1988年荣获北京市少年自由体操比赛亚军。
在小学毕业前夕,晨元背着家里人自己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直到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他的父母亲才知道。从此,他正式迈入了戏曲艺术的殿堂。在附中的7年里,他从师杨长秀、江长春、米福生、董和平、吴泽东、李文才、武春生,工长靠和短打武生,学习了《石秀探庄》、《白水滩》、《恶虎村》、《艳阳楼》、《挑滑车》、《洗浮山》、《战马超》、《八大锤》、《三江越虎城》、《巴骆和》、《狮子楼》、《巴腊庙》、《火烧裴元庆》、《三岔口》等剧目。
晨元练功非常刻苦,是班里几个最爱练私功的学生之一。就说基本功吧,他的“圈旋子”最多可保证质量的拧到80多个。为了练好这门功夫,他曾两次因肺活量超负荷而休克。由于他不懈地苦练,完全掌握了基本功的各项要求。他毯子功的各门筋斗也很出色,是班里最早几个“筋斗挂串”的同学之一。1991年附中对社会举办“人才展示”汇报演出,晨元演出的《三江越虎城》受到各界人士和老师的好评。1992年,他赴云南昆明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1993年应邀随广东省东莞粤剧团赴香港演出;1994年随中国京剧院赴日本演出;附中毕业时他以全班总分前三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继续深造。在入大学的考试中,又以考生总分前三名,武生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文化免试权。
在大学期间,丁晨元对各项文化和专业学习更加刻苦。他从师刘福生、马玉璋及父亲丁震春后又学习了《林冲夜奔》、《小商河》、《武松打店》、《雅观楼》、《挑滑车》、《英雄义》等剧目。他的父亲又向他亲授和加工了《诈历城》、《战冀州》、《周瑜归天》、《截江夺斗》、《长坂坡》、《花蝴蝶》、《金钱豹》、《乾元山》、《蜈蚣岭》及猴戏《安天会》、《金刀阵》;武老生戏《观阵》、《汤怀尽忠》,并开始学红净关羽戏。
丁晨元在苦练基本功中又何止是苦,还有一股牛劲。就拿他练《火烧裴元庆》的双锤花技巧来说,该剧安排了三套锤花,每套锤花一练就是30遍,而且必须保证这30遍一次不掉才能开始练第二套,如果每套练到20多遍锤掉了,还要从第一遍开始……。每出戏中的技巧,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磨练出来的。当锤花练到了一定水平后他仍不满足,他父亲又让他利用暑假,去南方常州等地向南派武生名家王世英先生继续深造南派锤花。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练锤,还开始学修理和做锤,从劈竹子开始,分条、打光、作口、烤架、绑架、糊纸、贴布、缠带等,几个星期后他的双手不是磨出水泡,就是被麻绳勒出的血口子,这对儿经过自己千辛万苦完成的作品,他倍加珍惜,千方百计的不让锤直接掉在地上,否则他心疼啊!只有一条,练!例如“三周顶锤”,右手锤扔向空中转三周落下时用左手的锤顶住,就这样的高难度技巧,他一练就是两百次,到最后达到不用眼看,全凭练就的感觉,在黑暗的练功室里扔出去的锤,也能用另一支锤稳稳接住的程度。而且一练就是3年,晨元没有双休日和寒暑假。连大年三十也从未间断过练功,练坏了12对锤,掌握了南北派共18套锤花。
在大学期间,晨元向刘福生老师学习了《武松打店》、《林冲夜奔》、《雅观楼》等剧目。刘老师细致入微的教授,使他获益匪浅。最使晨元难忘的是还有两天就要彩排《夜奔》了,晨元却突然发起高烧,但他没有休息,他知道每一次实习都是难得的实践机会,他坚持上课加工。刘老师知道后就叫他坐在一旁休息观看,自己亲自示范动作给他看。为了让晨元掌握动作的要领和规范性,刘老师把“托剑踢大带”“摔叉”“高起屁股坐子”都认真地示范出来。一节课下来,刘老师汗透衣襟。老师那辛勤的汗水滋润着晨元的心田,使他感动不已,真是师生情不逊父子情。晨元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夜奔》练好,演好。否则,怎能对得起老师的殷切希望呢。刘福生老师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又善于因材施教,平易近人,不苟言笑,灌注心血培育学生,正是有这样的好老师,才使得晨元的专业水平日趋成熟和提高。他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夜奔》的演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1996年4月应沈阳京剧院之邀赴香港演出;同年7月又受学院委派赴法国圣?弗洛朗、巴黎两城市参加艺术节的演出。先后主演了《火烧裴元庆》、《小商河》、《挑滑车》、《夜奔》、《三江越虎城》、《三岔口》、《挡马》。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丁晨元平时爱好广泛。喜欢写写画画,听歌跳舞。在附中时,班里的黑板报宣传都是他自编自画自写,一办就是4年。每年元旦联欢会上,他先是唱歌后演小品。先后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德国奇遇》、《新兵训练营》。在改编莎士比亚名作《奥赛罗》的四幕短剧中,饰演奥赛罗。在大学期间,又在各种联欢活动中,先后演出了《路石》、《雨夜》、《差强人意》、《野酸枣》等小品。对影视剧的拍摄也时有接触。1997年大学毕业前夕,他在全国第四届推新人影视表演基础大赛中获北京赛区“北京十佳”第二名。同年8月他又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无奈的选择》,荣获全国总决赛“优秀表演奖”。艺术是相通的,在影视小品方面的创作与尝试,使晨元对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和丰富。
毕业前期,他参加了北昆庆祝建院40周年的演出,大学毕业后正式分配北方昆曲剧院。不幸的事向他袭来,他母亲病重住院急治,他每天风雨无阻必去医院探母,还要怀着沉重的心绪坚持练功,参加演出,从未因此而请假。因为他牢记着母亲的嘱咐:“自己的条件不是太好,但要练出好的条件,不管妈妈如何,你一定要坚持勤学苦练,积极进取”。 1998年5月24日母亲病故,晨元虽处在极度的悲痛之中,但以顽强的毅力,以一出繁难的《小商河》剧目,完成了接待台湾贵宾的任务。
1998年10月,丁晨元应香港上海戏曲艺术协会之邀,赴港参加了“京剧武戏大荟萃”的演出。在《火烧裴元庆》中,他的锤花耍的花样百出,有惊无险,特别是“海底揽月”,当锤从空中坠下离地仅有几寸时才一边翻身一边接住,时间掌握得极为准确,经验火候老到,实在令人佩服!丁晨元的锤花技术,速度快捷,干净利落,无半点纰漏,令人眼花缭乱。香港观众称其“扔的惊险,接得稳重”。特别是当剧情发展到最后,丁晨元饰演的裴元庆在火焰的追逐中,身着数十斤重的长靠,头戴双翎“扎巾额子”,足蹬厚底靴,从3张高桌上翻下,紧接着“三虎跳前扑”、五次“高摔叉”、3个“倒扎虎”,最后又以“360度硬僵尸”摔倒在地上,表现了裴元庆在与烈火的搏斗中阵亡,整出戏一气呵成。丁晨元即使在耍锤花中,他依旧身法规矩,横平竖直,有急有缓,疾徐有致,实在精彩!
如果说丁晨元扮演的裴元庆追求的是少年气盛般的勇猛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的话。那么,他在《小商河》中饰演的杨再兴,则追求的是沉稳、老练、洒脱和帅气。他在注重各种技巧的同时,举手投足间都显出一种韵味,一种潇洒从容自如的人物气质。
他在《铁公鸡》剧中饰演的张嘉祥,则充分显出他深厚的基本功。他的筋斗过人又高又漂,60多“旋子”耐力惊人,亮相功架干净利落。他那精彩的表演使台下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次作为赴港参演年龄最小的武生演员,丁晨元的演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轰动港九。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那些热情的观众上台献花、留影,请求晨元在节目单自己的剧照下签名。更有一些香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老戏迷散场后等在剧场门外,等他卸妆出来后亲切交谈,仔细看看这位帅呆了的同龄人。香港电台对他做了采访,称其为一颗梨园新星,把他同马长礼、小王玉蓉、丁震春、王小蓉、杜镇杰,称为“王门六虎”。一些内行人也连连称赞:“国粹艺术,后继有人,……”,“北京来的就是不一样,规矩呀!”“这才是京朝派……”好评如潮。
《中外文化交流》杂志还以他的剧照为封面,并在“艺海明珠”栏目中发表文章称其为“跨世纪的人才”。文中写到:“一个人才的造就,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培养与细心呵护。如果没有他的父母亲,没有多年来教导他的众多老师,丁晨元又怎么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呢?”今年3月8日晨元又随北昆赴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5国演出,圆满完成了任务。中国的戏曲事业,如果有更多一些丁晨元这样演技出色、德艺双馨的年轻人,何愁国粹艺术不能振兴!
本文摘自《戏曲艺术》2000年第4期
第1帖
秋寂(123.112.165.*)在2007-09-26说道:
振兴京剧,后生可畏
—丁晨元和他的《火烧裴元庆》在香港
姚志华
前不久,辽宁艺术团赴香港参加“京剧武戏大荟萃”展演,团中年龄最小的演员丁晨元以其主演的《小商河》、《铁公鸡》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火烧裴元庆》中的精彩表演,使其着实地在香港“火”了一把。
《火烧裴元庆》讲述的是年小艺高的瓦岗寨大将裴元庆的英雄故事。这是一出武生戏,繁杂的“耍双锤“高难度技巧贯穿全剧。丁晨元的表演对于裴元庆的形象塑造令人赞不绝口,只见他左手扔锤、拍锤、接锤;接着便是双手互倒着扔锤、接锤;然后右手从背后扔锤,左手接锤的同时,却将左手已倒于右手的锤抛向空中 ,转身接锤的同时,左手中的锤又高高扔向空中,一边翻身一边又以“海底捞月”之式将锤接到手中并“亮相“。这套锤法将裴元庆的满腔怒火发挥的淋漓尽致,唤起台下观众一片热烈掌声。丁晨元关于裴元庆面对胜利时心理状态的表演更是淋漓尽致,他以一套更为高难的锤花技巧将裴元庆那几近有意卖弄的快活心情展示得一览无余。只见他大笑三声,左手扔锤、接锤;右手扔锤、接锤;双手扔锤、接锤。接着便扔出了更为高难的“三周顶锤”,只见丁晨元右手将锤扔向空中,使其在空中连转三周,再用左手锤将其稳稳顶住。然后,裴元庆左、右手各扔锤一次,接着双手同时转着将锤扔出,转手反手同时在背后接锤;这是与“三周顶锤“难度相同的“反手双接锤”,因为是在背后接锤,眼睛看不见,完全凭借平时练功积累的“手感”和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早一点或晚一点都会导致失败。观众目瞪口呆尚在回味之时,他又以“吊鱼式”将锤扔向空中,接锤翻身,大片腿“亮相”。观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此后,丁晨元的锤耍的更是花样百出,有惊无险。特别是那个“海底揽月”,一边翻身一边捞锤,每次都是在锤离地仅有几寸时才出手把锤捞住。时间拿捏得准确、经验火候的老到,实在令人佩服!丁晨元的锤花技术,速度快捷、干净利落,无半点纰漏,令人眼花缭乱。香港观众称其锤耍的是“位置准确、时间合适““扔的惊险““接得稳重“……。剧情发展到最后,丁晨元在火焰的追逐中,身穿数十斤重的铠甲,翻了“三虎跳前扑“,五次“高摔叉“,三个“倒扎虎“,最后又以“360度僵尸“,表现裴元庆在烈火中阵亡。整出戏一气呵成,有急有缓,实在精彩!
如果说丁晨元扮演的裴元庆追求的是少年气盛般的勇猛或“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的话,那么,他在《小商河》中饰演的杨再兴,则追求沉稳、老练、洒脱和帅气。他在注重各种技巧的同时,举手投足间都显出一种韵味,一种潇洒从容帅气的人物气质。对于丁晨元这样年轻的演员而言,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丁晨元1975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外祖母王玉蓉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素有“铁嗓钢喉”之称,她的代表剧目“ 王八出”更被誉为典范剧目,红遍大江南北。姨父马长礼也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谭、马、杨“艺术流派的基础上创建了“新马派”。其在现代戏《沙家浜》中饰演的“刁德一”艺术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姨妈小王玉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共同主演影片《方珍珠》。父亲丁震春,著名武生演员,曾任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实验京剧团团长兼导演。母亲王小蓉,在电影《秋翁遇仙记》中以饰演的“牡丹仙子”闻名,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家庭的熏陶和培养,使丁晨元自小便对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早便显露其艺术天赋。幼儿园时代,凭《三岔口》一剧多次接待海外来宾。上小学时,凭借《武松打虎》、《夜巡》两次获北京市学生京剧、昆曲汇演大奖。小学毕业前夕,12岁的丁晨元偷偷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直到录取通知书寄来,父母才知道。从此,丁晨元正式走上了学戏的道路。七年间,他先后师从杨长秀、江长春、米福生、董和平 、李文才、吴泽东、武春生等老师,学习了《石秀探庄》、《白水滩》、《绑子上殿》、《武家坡》、《八大锤》、《狮子楼》等多个剧目。1991年,丁晨元以武生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参加了戏校举办的人才展示汇报演出,主演《三江越虎城》。1992年,丁晨元赴云南省昆明市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1993年,他又随广东省东莞越剧团赴香港演出。1994年,他随中国京剧院赴日本演出。戏曲学校毕业后,他以全班前三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深造。在校期间,师从刘福生、马钰章、丁震春等老师,先后学习了《林冲夜奔》、《小商河》、《武松打店》、《挑滑车》、《雅观楼》等剧目。1996年4月,他两次赴香港演出,主演《火烧裴元庆》一剧,崭露头角,获得了香港观众的一致好评。丁晨元与其姨父、姨妈、父亲、母亲、表姐夫被戏称为“王门六虎“。同年7月,他又赴法国参加两地大学生艺术节演出并载誉归来。
1997年6月,丁晨元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并任主要武生演员。凡知道丁晨元者均说,丁晨元是个坚持勤学苦练的青年,即使是春节也很少间断练功。他平时爱开玩笑,使人觉得他很随和。其实,他不仅有脾气,还很倔强。他与古代小英雄裴元庆还真有些性格上的相似,自从学习《火烧裴元庆》一剧起,他苦练了三年锤花,仅练功锤就练坏了八对。七套锤花,每套练30遍,只要有一遍失误,就要从新练起,哪怕已经到了第二十七、八遍,也还要从第一遍重新开始。30遍一下不掉才接着练第二套锤花。“三周顶锤“平均每天苦练400次,一直练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才罢休。每每练完功,他的两条手臂早已酸疼的都抬不起来了。3年过去,技艺果然不凡,真是“千锤百练”!
丁晨元自己说,学武生真是太难了!这个行当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练的功实在是太多了。但是,除了那些我们连听都听不懂的武功术语外,表演的苦练也是另外一项不可忽视的硬功夫。因为,演任何戏都离不开人物的塑造,而舞台上对任何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表演。丁晨元在演出结束后说:“这次来香港演出,老师们都说我又比前两次长进了不少,尤其在规范性和表演方面。舞台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我听了很高兴。可一到姨妈家,姨父、姨妈便又开始给我说戏,指出我这次演出的不足之处。一段唱,一句念,一个招式,一个“亮相”地给我指正,还把念和唱的训练方法录在磁带上,让我带回北京去一边研究,一边练习。他们是希望我不要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要争取更大的提高。学武生真是不容易啊!“
苦尽管苦,但演出中还是有很多令人愉快的片断,这次在香港演出便有一个小插曲令人捧腹。向来戏曲舞台上“无父子”,甚至父子颠倒来演也是常事。巧合的是,丁晨元扮演《铁公鸡》一剧中的张嘉祥是大帅向荣的干儿子,而向荣的扮演者丁震春恰是丁晨元的父亲。剧中有一情节,向荣对张嘉祥感叹一句“你真不愧是我的好儿子呀!“台词一经念出,台下早已熟知他们父子关系的香港观众笑成了一片。事后,丁晨元告诉观众,尽管因为演出,当时不能笑,但对父亲的这句台词,自己心里却真的有些得意呢!提起自己的父亲,丁晨元津津乐道。他说,凡他演的每一出戏,父亲都要为其加工,不仅陪着他练功,每次演出主戏,父亲风雨无阻场场不漏地到后台来给他“把场”。丁晨元说:“只要爸爸往边幕那儿一站,演什么我心里都特踏实。“的确,一个人才的造就,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培养与细心呵护。如果没有父亲,没有多年来教导他的众多老师,丁晨元又怎么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呢!
中国的京剧事业,如果更多一些丁晨元这样演技出色、德艺双馨的年轻人,何愁国粹艺术不能振兴!
本文摘自《中外文化交流》1999年4月总第42期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2帖
秋寂(222.131.6.*)在2007-09-26说道:
梨园新秀 名门后裔
——记优秀青年演员丁晨元
李锋
前不久,我在湖广会馆看了一场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出,三位青年演员的出色表演,为我们奉上了一场高水平、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其中,丁晨元表演的《武松打店》,一招一式无不反映出他那扎实的功底,和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在戏曲艺术整体趋于低谷的今天,有这样的年轻人不计名利,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国粹艺术孜孜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欣慰。
丁晨元英俊的扮相和扎实的基本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年仅22岁已能主演数十出的长靠短打武生戏,这在当今的青年演员中已不多见。
丁晨元出身梨园世家,其父亲丁震春,母亲王小蓉均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外祖母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玉蓉。大姨妈小王玉蓉、大姨父马长礼更是声名远播的戏曲艺术家。
深受艺术家族熏陶和培养,丁晨元从小便迷恋京剧并显露出其艺术天赋,他刚会说话便开始哼哼呀呀的学唱戏了。4、5岁在北京第四幼儿园就以一出《三岔口》多次招待外宾。上小学后,北方昆曲剧院侯长治老师深入小学普及京昆艺术。小晨元自己报了名,侯老师也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晨元学会的《武松打虎》和《夜寻》两出戏,于1986、1988年两次参加北京市大、中、小学京剧昆曲汇演并获奖。儿时的他兴趣广泛,除了戏曲外,还曾接受过芭蕾舞、民族舞、武术、体操等正规训练,曾于1988年荣获北京市少年自由体操比赛亚军。
在小学毕业前夕,晨元背着家里人自己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直到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他的父母亲才知道。从此,他正式迈入了戏曲艺术的殿堂。在附中的7年里,他从师杨长秀、江长春、米福生、董和平、吴泽东、李文才、武春生,工长靠和短打武生,学习了《石秀探庄》、《白水滩》、《恶虎村》、《艳阳楼》、《挑滑车》、《洗浮山》、《战马超》、《八大锤》、《三江越虎城》、《巴骆和》、《狮子楼》、《巴腊庙》、《火烧裴元庆》、《三岔口》等剧目。
晨元练功非常刻苦,是班里几个最爱练私功的学生之一。就说基本功吧,他的“圈旋子”最多可保证质量的拧到80多个。为了练好这门功夫,他曾两次因肺活量超负荷而休克。由于他不懈地苦练,完全掌握了基本功的各项要求。他毯子功的各门筋斗也很出色,是班里最早几个“筋斗挂串”的同学之一。1991年附中对社会举办“人才展示”汇报演出,晨元演出的《三江越虎城》受到各界人士和老师的好评。1992年,他赴云南昆明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1993年应邀随广东省东莞粤剧团赴香港演出;1994年随中国京剧院赴日本演出;附中毕业时他以全班总分前三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继续深造。在入大学的考试中,又以考生总分前三名,武生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文化免试权。
在大学期间,丁晨元对各项文化和专业学习更加刻苦。他从师刘福生、马玉璋及父亲丁震春后又学习了《林冲夜奔》、《小商河》、《武松打店》、《雅观楼》、《挑滑车》、《英雄义》等剧目。他的父亲又向他亲授和加工了《诈历城》、《战冀州》、《周瑜归天》、《截江夺斗》、《长坂坡》、《花蝴蝶》、《金钱豹》、《乾元山》、《蜈蚣岭》及猴戏《安天会》、《金刀阵》;武老生戏《观阵》、《汤怀尽忠》,并开始学红净关羽戏。
丁晨元在苦练基本功中又何止是苦,还有一股牛劲。就拿他练《火烧裴元庆》的双锤花技巧来说,该剧安排了三套锤花,每套锤花一练就是30遍,而且必须保证这30遍一次不掉才能开始练第二套,如果每套练到20多遍锤掉了,还要从第一遍开始……。每出戏中的技巧,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磨练出来的。当锤花练到了一定水平后他仍不满足,他父亲又让他利用暑假,去南方常州等地向南派武生名家王世英先生继续深造南派锤花。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练锤,还开始学修理和做锤,从劈竹子开始,分条、打光、作口、烤架、绑架、糊纸、贴布、缠带等,几个星期后他的双手不是磨出水泡,就是被麻绳勒出的血口子,这对儿经过自己千辛万苦完成的作品,他倍加珍惜,千方百计的不让锤直接掉在地上,否则他心疼啊!只有一条,练!例如“三周顶锤”,右手锤扔向空中转三周落下时用左手的锤顶住,就这样的高难度技巧,他一练就是两百次,到最后达到不用眼看,全凭练就的感觉,在黑暗的练功室里扔出去的锤,也能用另一支锤稳稳接住的程度。而且一练就是3年,晨元没有双休日和寒暑假。连大年三十也从未间断过练功,练坏了12对锤,掌握了南北派共18套锤花。
在大学期间,晨元向刘福生老师学习了《武松打店》、《林冲夜奔》、《雅观楼》等剧目。刘老师细致入微的教授,使他获益匪浅。最使晨元难忘的是还有两天就要彩排《夜奔》了,晨元却突然发起高烧,但他没有休息,他知道每一次实习都是难得的实践机会,他坚持上课加工。刘老师知道后就叫他坐在一旁休息观看,自己亲自示范动作给他看。为了让晨元掌握动作的要领和规范性,刘老师把“托剑踢大带”“摔叉”“高起屁股坐子”都认真地示范出来。一节课下来,刘老师汗透衣襟。老师那辛勤的汗水滋润着晨元的心田,使他感动不已,真是师生情不逊父子情。晨元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夜奔》练好,演好。否则,怎能对得起老师的殷切希望呢。刘福生老师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又善于因材施教,平易近人,不苟言笑,灌注心血培育学生,正是有这样的好老师,才使得晨元的专业水平日趋成熟和提高。他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夜奔》的演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1996年4月应沈阳京剧院之邀赴香港演出;同年7月又受学院委派赴法国圣?弗洛朗、巴黎两城市参加艺术节的演出。先后主演了《火烧裴元庆》、《小商河》、《挑滑车》、《夜奔》、《三江越虎城》、《三岔口》、《挡马》。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丁晨元平时爱好广泛。喜欢写写画画,听歌跳舞。在附中时,班里的黑板报宣传都是他自编自画自写,一办就是4年。每年元旦联欢会上,他先是唱歌后演小品。先后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德国奇遇》、《新兵训练营》。在改编莎士比亚名作《奥赛罗》的四幕短剧中,饰演奥赛罗。在大学期间,又在各种联欢活动中,先后演出了《路石》、《雨夜》、《差强人意》、《野酸枣》等小品。对影视剧的拍摄也时有接触。1997年大学毕业前夕,他在全国第四届推新人影视表演基础大赛中获北京赛区“北京十佳”第二名。同年8月他又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无奈的选择》,荣获全国总决赛“优秀表演奖”。艺术是相通的,在影视小品方面的创作与尝试,使晨元对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和丰富。
毕业前期,他参加了北昆庆祝建院40周年的演出,大学毕业后正式分配北方昆曲剧院。不幸的事向他袭来,他母亲病重住院急治,他每天风雨无阻必去医院探母,还要怀着沉重的心绪坚持练功,参加演出,从未因此而请假。因为他牢记着母亲的嘱咐:“自己的条件不是太好,但要练出好的条件,不管妈妈如何,你一定要坚持勤学苦练,积极进取”。 1998年5月24日母亲病故,晨元虽处在极度的悲痛之中,但以顽强的毅力,以一出繁难的《小商河》剧目,完成了接待台湾贵宾的任务。
1998年10月,丁晨元应香港上海戏曲艺术协会之邀,赴港参加了“京剧武戏大荟萃”的演出。在《火烧裴元庆》中,他的锤花耍的花样百出,有惊无险,特别是“海底揽月”,当锤从空中坠下离地仅有几寸时才一边翻身一边接住,时间掌握得极为准确,经验火候老到,实在令人佩服!丁晨元的锤花技术,速度快捷,干净利落,无半点纰漏,令人眼花缭乱。香港观众称其“扔的惊险,接得稳重”。特别是当剧情发展到最后,丁晨元饰演的裴元庆在火焰的追逐中,身着数十斤重的长靠,头戴双翎“扎巾额子”,足蹬厚底靴,从3张高桌上翻下,紧接着“三虎跳前扑”、五次“高摔叉”、3个“倒扎虎”,最后又以“360度硬僵尸”摔倒在地上,表现了裴元庆在与烈火的搏斗中阵亡,整出戏一气呵成。丁晨元即使在耍锤花中,他依旧身法规矩,横平竖直,有急有缓,疾徐有致,实在精彩!
如果说丁晨元扮演的裴元庆追求的是少年气盛般的勇猛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的话。那么,他在《小商河》中饰演的杨再兴,则追求的是沉稳、老练、洒脱和帅气。他在注重各种技巧的同时,举手投足间都显出一种韵味,一种潇洒从容自如的人物气质。
他在《铁公鸡》剧中饰演的张嘉祥,则充分显出他深厚的基本功。他的筋斗过人又高又漂,60多“旋子”耐力惊人,亮相功架干净利落。他那精彩的表演使台下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次作为赴港参演年龄最小的武生演员,丁晨元的演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轰动港九。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那些热情的观众上台献花、留影,请求晨元在节目单自己的剧照下签名。更有一些香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老戏迷散场后等在剧场门外,等他卸妆出来后亲切交谈,仔细看看这位帅呆了的同龄人。香港电台对他做了采访,称其为一颗梨园新星,把他同马长礼、小王玉蓉、丁震春、王小蓉、杜镇杰,称为“王门六虎”。一些内行人也连连称赞:“国粹艺术,后继有人,……”,“北京来的就是不一样,规矩呀!”“这才是京朝派……”好评如潮。
《中外文化交流》杂志还以他的剧照为封面,并在“艺海明珠”栏目中发表文章称其为“跨世纪的人才”。文中写到:“一个人才的造就,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培养与细心呵护。如果没有他的父母亲,没有多年来教导他的众多老师,丁晨元又怎么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呢?”今年3月8日晨元又随北昆赴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5国演出,圆满完成了任务。中国的戏曲事业,如果有更多一些丁晨元这样演技出色、德艺双馨的年轻人,何愁国粹艺术不能振兴!
本文摘自《戏曲艺术》2000年第4期
第1帖
秋寂(123.112.165.*)在2007-09-26说道:
振兴京剧,后生可畏
—丁晨元和他的《火烧裴元庆》在香港
姚志华
前不久,辽宁艺术团赴香港参加“京剧武戏大荟萃”展演,团中年龄最小的演员丁晨元以其主演的《小商河》、《铁公鸡》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火烧裴元庆》中的精彩表演,使其着实地在香港“火”了一把。
《火烧裴元庆》讲述的是年小艺高的瓦岗寨大将裴元庆的英雄故事。这是一出武生戏,繁杂的“耍双锤“高难度技巧贯穿全剧。丁晨元的表演对于裴元庆的形象塑造令人赞不绝口,只见他左手扔锤、拍锤、接锤;接着便是双手互倒着扔锤、接锤;然后右手从背后扔锤,左手接锤的同时,却将左手已倒于右手的锤抛向空中 ,转身接锤的同时,左手中的锤又高高扔向空中,一边翻身一边又以“海底捞月”之式将锤接到手中并“亮相“。这套锤法将裴元庆的满腔怒火发挥的淋漓尽致,唤起台下观众一片热烈掌声。丁晨元关于裴元庆面对胜利时心理状态的表演更是淋漓尽致,他以一套更为高难的锤花技巧将裴元庆那几近有意卖弄的快活心情展示得一览无余。只见他大笑三声,左手扔锤、接锤;右手扔锤、接锤;双手扔锤、接锤。接着便扔出了更为高难的“三周顶锤”,只见丁晨元右手将锤扔向空中,使其在空中连转三周,再用左手锤将其稳稳顶住。然后,裴元庆左、右手各扔锤一次,接着双手同时转着将锤扔出,转手反手同时在背后接锤;这是与“三周顶锤“难度相同的“反手双接锤”,因为是在背后接锤,眼睛看不见,完全凭借平时练功积累的“手感”和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早一点或晚一点都会导致失败。观众目瞪口呆尚在回味之时,他又以“吊鱼式”将锤扔向空中,接锤翻身,大片腿“亮相”。观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此后,丁晨元的锤耍的更是花样百出,有惊无险。特别是那个“海底揽月”,一边翻身一边捞锤,每次都是在锤离地仅有几寸时才出手把锤捞住。时间拿捏得准确、经验火候的老到,实在令人佩服!丁晨元的锤花技术,速度快捷、干净利落,无半点纰漏,令人眼花缭乱。香港观众称其锤耍的是“位置准确、时间合适““扔的惊险““接得稳重“……。剧情发展到最后,丁晨元在火焰的追逐中,身穿数十斤重的铠甲,翻了“三虎跳前扑“,五次“高摔叉“,三个“倒扎虎“,最后又以“360度僵尸“,表现裴元庆在烈火中阵亡。整出戏一气呵成,有急有缓,实在精彩!
如果说丁晨元扮演的裴元庆追求的是少年气盛般的勇猛或“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的话,那么,他在《小商河》中饰演的杨再兴,则追求沉稳、老练、洒脱和帅气。他在注重各种技巧的同时,举手投足间都显出一种韵味,一种潇洒从容帅气的人物气质。对于丁晨元这样年轻的演员而言,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丁晨元1975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外祖母王玉蓉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素有“铁嗓钢喉”之称,她的代表剧目“ 王八出”更被誉为典范剧目,红遍大江南北。姨父马长礼也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谭、马、杨“艺术流派的基础上创建了“新马派”。其在现代戏《沙家浜》中饰演的“刁德一”艺术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姨妈小王玉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共同主演影片《方珍珠》。父亲丁震春,著名武生演员,曾任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实验京剧团团长兼导演。母亲王小蓉,在电影《秋翁遇仙记》中以饰演的“牡丹仙子”闻名,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家庭的熏陶和培养,使丁晨元自小便对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早便显露其艺术天赋。幼儿园时代,凭《三岔口》一剧多次接待海外来宾。上小学时,凭借《武松打虎》、《夜巡》两次获北京市学生京剧、昆曲汇演大奖。小学毕业前夕,12岁的丁晨元偷偷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直到录取通知书寄来,父母才知道。从此,丁晨元正式走上了学戏的道路。七年间,他先后师从杨长秀、江长春、米福生、董和平 、李文才、吴泽东、武春生等老师,学习了《石秀探庄》、《白水滩》、《绑子上殿》、《武家坡》、《八大锤》、《狮子楼》等多个剧目。1991年,丁晨元以武生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参加了戏校举办的人才展示汇报演出,主演《三江越虎城》。1992年,丁晨元赴云南省昆明市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1993年,他又随广东省东莞越剧团赴香港演出。1994年,他随中国京剧院赴日本演出。戏曲学校毕业后,他以全班前三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深造。在校期间,师从刘福生、马钰章、丁震春等老师,先后学习了《林冲夜奔》、《小商河》、《武松打店》、《挑滑车》、《雅观楼》等剧目。1996年4月,他两次赴香港演出,主演《火烧裴元庆》一剧,崭露头角,获得了香港观众的一致好评。丁晨元与其姨父、姨妈、父亲、母亲、表姐夫被戏称为“王门六虎“。同年7月,他又赴法国参加两地大学生艺术节演出并载誉归来。
1997年6月,丁晨元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并任主要武生演员。凡知道丁晨元者均说,丁晨元是个坚持勤学苦练的青年,即使是春节也很少间断练功。他平时爱开玩笑,使人觉得他很随和。其实,他不仅有脾气,还很倔强。他与古代小英雄裴元庆还真有些性格上的相似,自从学习《火烧裴元庆》一剧起,他苦练了三年锤花,仅练功锤就练坏了八对。七套锤花,每套练30遍,只要有一遍失误,就要从新练起,哪怕已经到了第二十七、八遍,也还要从第一遍重新开始。30遍一下不掉才接着练第二套锤花。“三周顶锤“平均每天苦练400次,一直练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才罢休。每每练完功,他的两条手臂早已酸疼的都抬不起来了。3年过去,技艺果然不凡,真是“千锤百练”!
丁晨元自己说,学武生真是太难了!这个行当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练的功实在是太多了。但是,除了那些我们连听都听不懂的武功术语外,表演的苦练也是另外一项不可忽视的硬功夫。因为,演任何戏都离不开人物的塑造,而舞台上对任何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表演。丁晨元在演出结束后说:“这次来香港演出,老师们都说我又比前两次长进了不少,尤其在规范性和表演方面。舞台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我听了很高兴。可一到姨妈家,姨父、姨妈便又开始给我说戏,指出我这次演出的不足之处。一段唱,一句念,一个招式,一个“亮相”地给我指正,还把念和唱的训练方法录在磁带上,让我带回北京去一边研究,一边练习。他们是希望我不要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要争取更大的提高。学武生真是不容易啊!“
苦尽管苦,但演出中还是有很多令人愉快的片断,这次在香港演出便有一个小插曲令人捧腹。向来戏曲舞台上“无父子”,甚至父子颠倒来演也是常事。巧合的是,丁晨元扮演《铁公鸡》一剧中的张嘉祥是大帅向荣的干儿子,而向荣的扮演者丁震春恰是丁晨元的父亲。剧中有一情节,向荣对张嘉祥感叹一句“你真不愧是我的好儿子呀!“台词一经念出,台下早已熟知他们父子关系的香港观众笑成了一片。事后,丁晨元告诉观众,尽管因为演出,当时不能笑,但对父亲的这句台词,自己心里却真的有些得意呢!提起自己的父亲,丁晨元津津乐道。他说,凡他演的每一出戏,父亲都要为其加工,不仅陪着他练功,每次演出主戏,父亲风雨无阻场场不漏地到后台来给他“把场”。丁晨元说:“只要爸爸往边幕那儿一站,演什么我心里都特踏实。“的确,一个人才的造就,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培养与细心呵护。如果没有父亲,没有多年来教导他的众多老师,丁晨元又怎么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呢!
中国的京剧事业,如果更多一些丁晨元这样演技出色、德艺双馨的年轻人,何愁国粹艺术不能振兴!
本文摘自《中外文化交流》1999年4月总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