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事件:“第十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研讨会”举行


时间2013924日,农历癸巳年二十

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30多位豫剧界专家、学者、演员会聚一堂,就豫剧在台湾60年的生根发展和壮大进行了深入研讨。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副厅长康洁,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河南省内艺术家和台湾豫剧团主创人员,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副主任陈兆虎,台湾豫剧团团长彭宏志,台湾豫剧团艺术总监韦国泰,台湾世新大学知名教授,台湾戏剧学术的火车头曾永义,台湾豫剧团王海玲等台湾豫剧团的主创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首先致辞。她说:“今年是豫剧在台湾60年的庆典,60年真是不容易,我非常感慨,也很很自豪。在台湾各门艺术绽放的时候,我们豫剧独具特色,而且能够让那么多台湾的民众接受和喜爱,我觉得豫剧太了不得了。”

台湾豫剧团团长彭宏志说:“台湾豫剧团的发展有它的渊源,从1998年我们第一次建两岸交流,此后一直走过来。通过这一机制,让台湾豫剧团这边也接触到原乡的一些拥有的资源。”

台湾豫剧《花嫁巫娘》编剧施如芳讲述了她的创作历程和体会。她说:“三年前,为王海玲老师写《花嫁巫娘》,也没有想到有这么一个时刻,真的觉得很神秘。在我看来,王海玲老师就是一个族群,或是一个剧种命脉的人物,所以我想让她去演一个女巫的角色,因为女巫也是一个表演的人物。她就是借着一个仪式给一个族群祈福,就是为了守护这个臣民,她必须做一定的牺牲和奉献。到后面也是很感谢导演周老师,音乐上面也是给了很大的支援。”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红艳说:“从十届以来,海峡两岸豫剧发展研讨会理论研讨方面进行了一些深入的介绍和深入的思考和展望。我认为台湾豫剧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由于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观众环境种种,所以对它的历史研究,就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台湾历史文化的研究。我觉得在对豫剧市场这个培养上,我们确实还应该向台湾学习,任重道远。两岸豫剧的未来走向,应当向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本土化发展。”

王海玲说:“我个人觉得我是为豫剧而生。我们剧团是1953年成立,我是1952年出生,好像就知道豫剧团成立了,我要赶快来到这个世界,好为豫剧效力。其实我们小的时候,也是从龙套开始演起,那我们也复制这样一个教育的方式,从小就让她们上台演出。这是在传承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你没有学生,没有演员来表演的话,这个剧种就没办法在台湾生存。”

音乐家、唱腔设计、常年跟台湾豫剧团合作的耿玉卿讲述了与台湾豫剧团的十年情缘。“10多年来,我为台湾豫剧团写过10多部大戏,亲自去台湾还排了7部大戏。几乎成了他们团里指名作曲”。耿老师很风趣地说:“年逾七旬,到最后他们为了奖励我,给我一个阳光男孩的绰号,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想想王海玲等为代表的台湾豫剧家,把豫剧作为终身使命,想想河南豫剧在台湾经风雨、见世面的阵地,著名的剧作家曾跑到我身边给过我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这一抱,抱出了两岸人民的融合,他对大陆的赞美,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其实我当时就想,原来我们可以这么贴近,这么有共同语言。当时台湾剧团找了一个学生跟我学作曲,他们的学生让我高兴,让我有希望,相信这种教育,能够穿越海峡,让我们海峡两岸的豫剧取得辉煌的成果。”

台湾中正大学中文文学系客座教授王琼玲讲述了为戏剧而感动,因戏剧而感动的故事。她说:“这是我第二次来河南,一进到河南我感觉就真的是豫剧团回娘家了。台湾豫剧的发展真的不容易,为什么,因为要先学河南话,次学河南腔,再唱河南梆。所以这么艰辛的路程,感谢大家一路相挺。”


事件标签

豫剧 | 研讨会 | 郑州

如果您对此事件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3-09-30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1554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