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事件:“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时间2021716日,农历辛丑年初七

为纪念传字辈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于7月16日至7月18日在上海举办。国内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交流平台,也为昆曲的未来创新启发了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路。

本次研讨会中,专家学者们围绕“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主旨演讲中,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指出,昆曲百年传承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是古典艺术在现代社会继续生存并呈现出旺盛生命力的独特范本。昆曲百年传承的奇迹,与上海这座中国最典型的现代城市息息相关,昆剧传习所虽然办在苏州,但它主要由上海的实业家和昆曲票友们发起并通过持续的资助而完成其“传”字辈的培养大业;1951年成立的华东戏曲研究院极具前瞻性地将当时星散在各地的十多位“传”字辈艺人集中在一起,也是虽然上海戏曲学校成立时间比浙江培养“世”字辈和江苏培养“继”字辈稍迟却最出人才的原因。

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认为,演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昆剧表演的转型和发展,当下,昆剧表演艺术出现了向100年前的传统积极回归的趋向,昆剧表演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正是在变与不变的循环往复中与时俱进、向前发展。

会上,专家学者们对传字辈艺术的盛衰、传承以及生存发展、艺术传播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呼吁昆剧艺术要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不断挖掘成就传字辈道路上的积极因素,实现“活态传承”,让昆曲艺术表演“走出去”且“留得下”。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晓强调,昆剧作为“非遗”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活态传承”。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传字辈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以此构建新时代中国昆曲话语权。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李霖就通过对国内外德译本《牡丹亭》演出的梳理入手阐析了“中戏德演”为当下中国戏曲“走出去”且“留得下”提供的启示意义。[1]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 https://www.sohu.com/a/478472243_260616 昆剧传习所成立百年,研讨会纪念传字辈艺术家


事件标签

昆曲 | 周年纪念 | 研讨会 | 上海

如果您对此事件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21-07-22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598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