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事件


以下是由网友提交、等待加入的草稿

1月27日演出贵妃醉酒,杨小楼演出安天会

大戏魔 提供


位于宣武区里仁街的中国戏曲学院,是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原名中国戏曲学校,习称中国戏校。它的建成是与戏剧家田汉分不开的,它是在“四维戏校”三分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1956年中国戏校的首届毕业生,大部分是原四维戏校的学生。

四维初建
四维儿童戏剧学校,习称“四维戏校”,是田汉于抗日战争时期初建于与广西交界的湖南永州,后又于广西招收了一批儿童,组建了“四维平剧社儿童训练班”。李维坤、赵维衡等即是四维戏校的大师哥。四维平剧社的前身是金素秋的“秋声社”,当时该社主要演员为金素秋、李紫贵、曹慕髡、赵雅枫、徐敏初、赵宝亭等。1940年10月“皖南事变”后,社长冯玉昆改组“秋声社”,创建了“四维平剧社”,设总社“桂林四维”及分社”柳州四维”和“衡阳四维”,故训练班称之为“小四维”。“四维”乃取古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意。学生艺名中间之字均排“维”字,女生名字的最后一字,最初均冠以草字头,如解维蓉、王维蕊、易维芝、刘维蔓等。学生之名为今已84岁高龄的曹慕髡先生所起。

1988年于中国戏曲学院离休的教授谢锐青,即是早在1941年于柳州招收的学生,当时年仅9岁,是四维训练班最小的一名学生,当时艺名排名为解维蓉,其它学生尚有王维燕、王维崧(1946年因给前来看戏的蒋介石献花,“十年动乱”时亡故)、易维芝(后易名瑾玲)、朱维勇(绰号“大毛孩”)、刘维刚(后易名刘志刚)、刘维林、刘维莉、李维华(其父李德山为大衣箱倌,亡于车祸)、沈维志(绰号“香烟头”,亡于车祸),杜维蘅、陈维仁(为冯玉昆外甥,后易名陈廷仁,于河南豫剧院离休)、胡维芬(绰号“小胖子”,后到四川涪陵)、饶维德、曹维莲(后易名曹冰洁)、景维发、葛维菁(后易名葛文辉)等。学生们开始了学艺的生涯。后来易维芝、曹维莲、李维华、解维蓉成为四维戏校的“四大名旦”。解维蓉最小,被誉为“小芙蓉”。

西南剧展
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由田汉、欧阳予倩、瞿白音等发起,于广西桂林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西南五省的桂、粤、湘、黔、滇及其邻省闽、赣、鄂八省市33个团队的一千余名演职员,冲破重重困难云集文化名城桂林,演出了京剧、桂剧、傀儡戏、歌剧、话剧、少数民族歌舞,以及魔术等共100多场,观众高达10万多人次。

“小四维”于西南剧展演出了田汉1938年于长沙编写的新编古代剧《江汉渔歌》,作为展演剧目。该剧由李紫贵任导演,女老生胡维芬饰阮复成,解维蓉饰阮春花,易维芝饰赵观。小四维的成功演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在当年演出的说明书上,田汉还撰写了近五百字的前言,特意介绍了学生们的来源和学艺情况及赞美的词句。

西南剧展开幕前,训练班于桂林又招收了王维蕊,1942年时她年仅10岁,即跟金素秋老师学戏,是带艺人班的。她就是1988年于中国戏曲学院离休的教授王诗英。

剧展胜利闭幕后,因湘桂战局形势,各省团队即将返回,田汉当时题诗一首以表送别之情:

举杯榕湖各慨慷,送君明日返潇湘。
乾坤风雨尚如晦,再奋啼诗催曙光。

黔桂逃难
1944年夏,日军从湘北沿粤汉铁路向南推进,侵占长沙、衡阳逼近桂林。田汉当时于桂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国旗献金大游行。以国旗唤起民族的爱国之心,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由戏剧工作者分成两行,扯起一面十来米的国旗,浩浩荡荡的国旗大游行队伍,走遍了桂林主要街道。一路群情激奋慷慨激昂,雄壮有力的口号催人泪下。当时身为绥靖公署办公厅主任李济琛带头参加游行,并出面劝捐募款。捐赠者极为踊跃,待专人唱明捐款人姓名、单位、商店字号及所捐款额后,即将所捐之款投入国旗中央。马路两侧的爱国民众纷纷慷慨解囊,自动把钱投向国旗。

不久桂林告急,号称“十万人大流亡”的湘桂撤退开始了。田汉、安娥、冯玉昆率领训练班沿着黔桂公路徒步向贵州省转移。简便的戏装由学生们分散背着,大件道具及服装放人戏箱,雇人用独轮小车推着同行,他们开始了长途跋涉的逃难生活。为了解决吃喝和住宿之难,在逃难的征途上,不得不边行进边演出。行至贵州独山地界,有个别学生因受不了这逃难的生活便悄悄离走另谋生路,同时在此又接收了陆维菱等学生。

行至都匀地界,正值中秋佳节,在露天的庙台上演出,夜晚就睡在马棚里,许多学生在草垛上望着明月,不由得想起了家乡亲人而流下了热泪。秋雨连绵时节,训练班师生无有栖身之处,经田汉多方奔走才借宿于炮兵学校旧房内,田汉和安娥夫妇为了照顾好学生,便和他们住在一起。在都匀期间学生们又排演了田汉编写的《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武松与潘金莲》等戏。

因日军侵占独山,都匀告急,训练班不得不又踏上继续逃难的征途。他们又雇用牛车装载着戏箱,日夜兼程,艰难地抵达贵阳,暂时住进了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办的难童收容所。在各界进步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在“民众教育馆”开始演出了,并得到了各界的赞誉。

贵阳安营
虽然结束了逃难的生活,但长住收容所非长久之计,于是田汉又多方联系,后通过关系找到青年远征军罗卓英师长,训练班归属于其二O七师所部,终于有了安身之处。

学生们除练功、学戏和演出外,还安排时间学习文化以提高学生素质。虽然当时尚无校歌,但每天早上练功前全体在操场集合,高喊四维剧社时的口号:“创造剧界新的生命,铲除剧界一切恶习;提高剧员文化水平,砥砺剧员人格道德。”
他们除演传统戏外,还经常演出《渔夫恨》、《江汉渔歌》等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新编古代剧,并又在此新排了《南明双忠记》。田汉为适应抗日时局的需要,当时还把《甘露寺》乔玄接受贿赂的情节改掉,突出联刘抗曹的重点。《七擒孟获》不好的戏词也坚决砍掉,以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常为抗日前线的将士募捐义演,捐赠了大批布鞋;鼓舞将士杀敌保国。

学员队伍在不断壮大,一天一名身着小白裙、头戴小白帽的10岁湖南女孩前来报考,她曾在“厉家班”学过艺,艺名许福喜,入班后易名许维喜。她练功极其刻苦,因工武旦,故为了耗腿功,夜晚都不放过,把腿扳至头下,枕着脚睡觉。五十年代初,在中国戏校改名许湘生,以武旦应工演出《八大锤》的陆文龙,此事虽时过近半个世纪之久,但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现今她已早过花甲之年,已于湖南省艺校离休。

建校云南
1945年3月29日,全体师生乘军用卡车取道沾益,被接到昆明。谁知途中解维蓉和王维蕊两位主演双双病倒,这可急坏了田汉,他千方百计设法延医调治,抵昆后不久,谢、王二人病情刚愈便又投入了演出活动。

不久,又由昆明转移到曲靖,隶属青年军二O七师政治部,进驻了曲靖博物馆,定名为“四维儿童戏剧学校”。田汉任名誉校长兼艺术顾问,原维新国剧社社长冯玉昆任校长兼教师,安娥任指导。在此李连甲及其子女加入了戏校,充实了师资力量。其子维武、女维艳人校均工老生。李维艳即今仍活跃舞台上的李鸣岩,她既工老生亦工老旦。

戏校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址,为了添置设施等所需之物,田汉和安娥经常奔走于昆明,为戏校筹集资金。一切就绪,田汉此时为四维戏校写了校歌,歌词为:
我们是烈火里锻炼的钢条,
我们是风雨中生长的新苗,
我们踏遍了千万重山海,
我们忍受了七八载的辛劳。
我们要为新时代歌唱,
我们要替老百姓呼号!
同学们,这是艰难的工作,
但也是伟大的创造。
进步的必须学习,
腐败的必须丢掉。
我们要把锈铁磨成针,
我们要在逆水里撑篙。
同学们,我们虽然幼小,
将受人民夸耀。
坚持改革的旗帜,
走向光明的大道。
后由林路谱成了曲子,学生们每天早晨都要集体歌唱这首校歌,并高喊冯玉昆所作的四句口号。四维戏校从来不讲迷信,不烧香磕头,也不供奉祖师爷,而是悬挂孙中山像。戏校提倡人格平等,不陪酒、不侍唱,严禁赌博,是一支致力革新的生力军。

因为有了正式的剧场,演出也就频繁了。解维蓉、易维芝等演出《新儿女英雄传》,沈维志、陈维仁等演出《南明双忠记》,李维艳、王维蕊还演出了传统戏《坐宫》、《十八扯》等。经常演出的还有:《新雁门关》、《梁红玉》、《江汉渔歌》、《葛嫩娘》、《武松与潘金莲》、《情探》等新编古代剧。
胜利北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捷报传来,当时戏校正在“金城大戏院”演出,忽然田汉满面春风地跑上舞台,宣布了这一特大喜讯。顿时舞台上下、前台后台一片欢呼声,剧场沸腾了!演出无法进行,田汉兴奋地率领全校师生和观众一起走上街头,正在演出的学生来不及卸妆就加入了游行的行列,敲锣打鼓欢庆胜利。

抗战胜利了,四维戏校于11月中旬,由田汉、冯玉昆率领乘军用卡车由曲靖启程,开往湖南芷江以便乘船奔赴上海。谁知行至贵州玉屏地界,遇雨道路泥泞,加之司机过度疲劳,致使一辆卡车不幸翻入山中太平桥下,造成沈维志、赵维平、李维武、李德山(李维华之父)和教育长张泌的夫人会计邹丽芬等12人遇难身亡,大难不死的李维坤今仍健在,实乃有福之人。田汉面对现场悲痛万分痛哭不已。后来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太平桥下不太平”之词。

全体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继续前进,由芷江乘船于年底抵达上海,暂时住进复旦大学。此时梅兰芳已剃须重返舞台,也是戏校师生有此眼福,观看了梅大师的精湛表演。解维蓉、王维蕊、易维芝、李维华等,还借此机会学了《霸王别姬》的剑套子。在沪停留之时,恰逢“上海戏剧学校”停办,"正”字学生侯正仁随同梁连桂、陈月梅等一同进入四维戏校,易名侯维公。

田汉因革命工作需要暂留沪上,由冯玉昆率领戏校师生于吴淞口乘军舰继续北上。分手之时田汉一再叮嘱冯校长,到达北方后,务须延聘名师授艺,以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军舰在海上逆风飘流了七天之久,方抵秦皇岛。当时还闹了一场笑话,经过长途的海上颠簸后,听说到了什么“岛”,就误认为是到了外国,不少学生都吓得哭了,待得知真情后,才破涕为笑。途经锦州时,正值“三八”妇女节,李维华等在此演出了《梁红玉》。后经四平抵达沈阳,于“光陆戏院”演出了《江汉渔歌》、《葛嫩娘》、《梁红玉》、《六国封相》、《情探》等剧,颇受赞誉。

扩建分校
于沈阳抽调出王维蕊、李维华等部分学生组成小分队,由大师兄李维坤率领,乘坐马车赴远郊县城作劳军和宣传演出。后在此基础上,于抚顺成立了四维一分校,由张玉甫、杨菊笙负责主管一分校工作。

冯玉昆于沈阳又要了四十名兵额,招为戏校学生,又成立了四维二分校。当时由田鸿儒(文玉、中玉之父)创办的“荣玉社。正处于生活困境,因此并人该分校,享受供给制,由田鸿儒任艺术顾问,李维坤等负责主管。大班中演员有田中玉、田文玉、田美玉(后改名张美玉)、田彬玉、田菁玉、李俊玉、李良玉、范成玉、江秀玉、王明玉、沈莲玉、邢双玉、邢喜玉等。学生按“维”字排名的有崔维玉、王维鹏、王维山、程维焕等。因演出实力很强,故营业演出与劳军演出极为频繁,经常演出《江汉渔歌》、《葛嫩娘》、《班超投笔从戎》等新编古代剧。后田鸿儒将爱女文玉终身托与李绅坤,结为翁婿之亲。

1946年又于长春成立了四维三分校,招收了袁维臣、袁维祥、柏维年、唐维芳、李维英、齐维萍(即齐玉珍)等学生,并从孤儿院逃选了一些儿童。由梁连柱主管,教师有陈月梅、徐鸣策等。因当时恰逢战争时局而搁浅,后乘卡车经过两天的奔波转至沈阳,“松竹社”的筱柏岩改名孙维运(后易名孙震霖)及郭维桐等亦加人三分校。于沈阳又招收了王维倩、王维玺、朱维义、李维春、范维锦和徐维奎等。因当时经济来源尚无着落,欲求助于二分校,但他们无力承担,此时总校已抵北平进驻平安里,只得给冯校长去电请示,冯命筹款来平。三分校于年底演出“搭桌戏”后,便乘铁路之货棚车到达北平,隶属青年军二O八师政治部进驻西苑(旧址今为“中医研究院”)。校舍为坐北朝南的两层灰砖楼房,楼上正面为主任赵宝亭的办公室,两侧为教师和学生宿舍。教师有被尊称为“四大金刚”的梁连柱、韩长宝、郭文龙、郭仲福和徐鸣策、陈月梅及会计兼教师的刘子元(即刘秀荣之父,李多奎之弟子)。

为加强三分校的演出实力,总校把解维蓉、李维艳、许维喜、刘维莉、王维燕(已故)、王维崧(已故)调进三分校,又由一分校把王维蕊调入以求尽快投入演出。演出剧目除传统戏外,还常演新编古代剧如:朱维义、解维蓉等的《江汉渔歌》,解维蓉、王维蕊等的《董小宛》,解维蓉、许维喜等的《葛嫩娘》,许维喜、李维艳等的《陆文龙反正》,解维蓉、刘维中等的《梁红玉》,刘维中、朱维义、王维蕊等的《六国封相》,解维蓉、王维蕊、朱维义等的《金钵记》等。
三分校又特意请来徐碧云为解维蓉、王维蕊等传授了《木兰从军》。还陆续招收了王维燕、史维生、刘维蔓、刘维华、关维尧、许维福、杨维顺、周维文、周维苑、张维娇、单维群、钮维骠、戴维兰以及原“鸣春社”的张春孝(易名张维孝)、贺春泰(易名贺维泰)、傅维宗等。一次赴长辛店演出,行至槐树岭,因道路难行,柏维年(即柏之毅)和袁维臣(袁国林胞兄)从汽车上摔下,袁维臣不幸遇难身亡。
1947年底于长辛店又成立了四分校,主任高宝林,教师为汪荣汉、陈茂春、郭庆永、何宝华、贾世珍等。后汪荣汉又调到三分校为刘维蔓开蒙《打钢刀》、《小过年》等,至此四维已扩建为五个戏校,学生总数已达二百五十余人。

誉满京城

1946年7月28日,四维总校除留下李维坤、李维华、王维蕊等部分人员外,冯玉昆校长率领全校师生由沈阳转至北平。聘请了钱宝森、王福山、何佩华、宋富亭、杜富隆、时世宝、谭世英、阎庆林、满福山等名家来校授艺。

8月5日下午,冯玉昆校长于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与北平的戏剧界和新闻界举行了座谈会,马彦祥、白云生、陈大漫等到会赞扬了他们的进步思想。当晚四维戏校于灯市口的建国东堂剧场由李维艳、解维蓉等演出了《江汉渔歌》,7日晚又由陈维仁、易维芝等演出了《武松与潘金莲》,成功地演出轰动了京城。

第二年即邀请在上海的李紫贵来校任专职导演,李临离上海北上之时,田汉又特嘱托一定要把这个戏校带好。田汉虽然离开了他所创办的四维戏校,但他始终在关怀着戏校的成长。李紫贵到校后,即投入了《金钵记》、《武则天》和《琵琶行》的导演工作。该年11月24日至12月10日,赴天津国民戏院演出《江汉渔歌》、《武则天》、《金钵记》、《梁红玉》、《陆文龙反正》等,又轰动津门。

1948年3月,在马彦祥的主持下,三分校师生联合演出了田汉的新编古代剧《琵琶行》。该剧描写唐玄宗时,梨园供奉老乐工郭霁青高节自守、不事敌寇、嫉恶如仇、颠沛流离的故事。它影射抨击了黑暗的现实,发出了人民反对内战、反对苛捐杂税的呼声。特邀白家麟、李宗义、梁小鸾担任主演,教师梁连柱、郭文龙、韩长宝、徐鸣策、汪荣汉、何宝华等及学生解维蓉、王维蕊、王维松、朱维义、柏维年、葛维菁等,均扮演了重要角色。马彦祥亲任舞台监督并粉墨登场扮演黄大人,导演李紫贵兼演郭英发。特邀叶浅予任舞美设计,杨大钧任音乐设计。王瑶卿还亲临江西会馆排演现场指导,并为梁小鸾扮演的谢云屏设计唱腔。于11月起在长安大戏院连续数日演出晚场,场场爆满。日场由解维蓉、王维蕊、朱维义、李维艳、陈维秋等演出了由李紫贵导演的《金钵记》和《武则天》。田汉特从上海拍来贺电,6月又应天津中国大戏院之邀赴津门演出数场,反应极为强烈。因《琵琶行》剧情含义有所指向,被当局察觉禁演,并曾派人恐吓梁小鸾,经长安戏院负责外交的副经理荣慰之和万子和的担保,才免吃官司,后由梁小鸾出资请客此事方平。

1948年夏,总校于庆乐戏院演出了曹慕髡新编的《牛郎织女》,李紫贵任导演,易维芝、陆维菱、景维发、张维仲、刘维蕴、钮维骠主演。三分校演出了欧阳予倩改编的《桃花扇》,由王维淞任导演,解维蓉、李维艳、朱维义、王维蕊等主演。《武松与潘金莲》由解维蓉、孙维运、刘维林、王维蕊等主演。精彩的演出得到内外界的一致好评。四维戏校当时演出的盛况可谓誉满京城。

四维解体
四维总校后又隶属河北省保安司令部孙连仲编下,校址在保定市东关大街路北一剧场,后院原为一关帝庙,宽大的庙院是学生练功活动的场所。总校又由三分校新招的学生中抽调了张维奸(即张秀绗现在河南)、单维群(即单宝成现在大连)等10多名学生随同迁往保定。负责管理学校的是冯玉昆的女婿夏贤允。他们除在保定演出外,还曾到唐山、长辛店、门头沟等地演出。后又迁回北平东城禄米仓,校所迎门上方挂有孙连仲题写“四维戏剧学校”之横匾。不久迁至东交民巷柴花栏,后又迁至东四十条一军政机关院内。
总校后来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田汉介绍到当时已解放的门头沟地区,归属十三兵团的程子华所部,学生有易维芝、范维锦等。另一部分与傅作义军内所属的张家口戏校合并,当时由李紫贵负责接管,改名为“北平保安戏校,”校长李英夫,教师有薛盛忠等。后曾于庆乐戏院招生,曾有原荣春社的学生转入此校,校址迁到北新桥的秦老胡同。

东北解放后,抚顺一分校全体师生,于1948年10月,在沈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名为四十九军文工团平剧队。长辛店的四分校与在门头沟的总校合并,成为十三兵团政治部火线平剧队。后来这两个平剧队都随军南下到达广西,1951年4 月,于南宁合并为广西军区政治部京剧团,后改为广西省京剧团,今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京剧团。冯玉昆到广西文化局工作。

沈阳的二分校,于1948年11月,由解放军四野总政治部接管后,演员班一部分到哈尔滨人民剧院,另一部分分到东北文协平(京)剧工作团。其中有李维坤、崔维玉、王维鹏、王维山、程维焕、田中玉、田文玉、范成玉等,学员班并入安东“咏讽社”,后迁至沈阳改名“东北戏曲实验学校”。

北平的三分校全体师生,于1948年冬季,得马彦祥转达田汉指示:戏校师生切勿随国民党军队南撤,留守北平等候解放,党要办戏曲教育事业。于是师生携同随校家属,从西苑步行由西直门进入城内,先困于宣武区后孙公园的一所学校里,后又迁至梁家园小学静候北平和平解放。就在解放军进城的第二天,田汉亲率军管会文艺部的同志来此看望大家,并当即宜布:四维三分校划规华北文艺委员会旧剧处所属,不久师生便被接到北池子草垛胡同原美术供应社校舍(今北京证章厂),开始筹建新中国的第一所国家戏曲学校。

中国戏校
1949年解放初期,暂名军管会北平平剧实验学校已初具规模,四维三分校的师生,成为这所戏校的第一批教师和学生。因是国家戏曲学校,不属科班性质。故学生的名字也从此更换新名,他们是:
义维茹(未改新名) 王长斌(维玺) 王诗英(维蕊) 王晓琴(维倩) 孙祥昌(维昌) 史燕生(维生) 田惠东(维东) 关雅侬(维尧) 关瑜顺(维瑜) 朱秉谦(维义) 刘秀荣(维蔓) 刘秀华(维华) 刘长生(维颐) 许湘生(维喜) 许德福(维福) 安 莉(刘维莉) 李鸣岩(维艳) 李定坤(维定) 李连春(维春) 李秀芳(维玉) 张春孝(维孝) 张启洪(维洪) 张华森(维森) 张桂良(维良) 杨启顺(维顺) 和 玲(维玲) 和 骥(维骥) 周瑞文 (维文) 周瑞英(维苑) 赵秀霞(维芸) 柏之毅(维年) 贺春泰(维泰) 钮 骠(维骠) 徐义新(刘维祥) 郭锦华(维锦) 郭世华(维桐) 侯正仁(维公) 梁九荣(维茗) 唐铁林(维铁) 袁国林(维祥) 曹成侠(维德) 傅殿华(维宗) 谢锐青(解维蓉) 戴新兰(维兰)等及冯玉昆之子冯柳生(维柳)。
1949年10月2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10月下旬更名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田汉任局长,并提出将四维三分校归属戏曲改进局的建议,马彦祥、马少波、杨绍萱等负责人都极赞同,后报请周恩来总理和周扬部长批准。1950年1月28日,戏校被命名为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田汉兼任校长,并委派史若虚为教务长,李紫贵为教务主任,曹慕髡、徐特等人均参加了戏校的建设工作,校址暂设草垛胡同。为提高学生技艺,田汉亲自登门延聘梨园耆宿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马德成、张德俊、谭小培、金仲仁、鲍吉祥等来校执教,这“九大教授”曾合影留念。
时逢春节期间,在戏校联欢会上,经田汉介绍,王瑶卿喜收17岁的谢锐青为王氏关门弟子。联欢会上演出了一台别开生面的大反串戏:《打面缸》由朱秉谦饰周腊梅、王诗英饰大老爷,李鸣岩饰四老爷,袁国林饰张才。《(虫八)蜡庙》由杨启顺饰褚彪、谢锐青饰费德功、袁国林饰黄天霸、李鸣岩饰金大力,许湘生饰朱光祖、柏之毅饰张桂兰、王诗英饰米龙、安莉饰窦虎、张启洪饰施士伦、钮骠饰张妈、许德福饰小姐。

1950年5月,戏校由草垛胡同迁到了赵登禹路新校址(今中国评剧院),学生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8月,由王瑶卿、萧长华、梅兰芳等在北京、周信芳等在上海、李纶等在沈阳、赵雅枫在武汉分别成立了招生委员会。于北京、上海、沈阳、武汉的两千多名考生中择优录取了80余名新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戏校学生,学制为八年。

北京计50名:李佩军、李文华、萧润增、曲素英、刘士庠(翔)、田文善、赵德芝、朱澄泽、孙洪勋、王瑞安、司骅、宋德扬、俞大陆、王望蜀、王道津、周长芸、李玉坤、何冠奇、傅秀芳、孙敬民、吴钰璋、张玉琴、杨锡嘏、陈双义、郭自勤、刘沪生、汪芝琳(后易名汪悦春)、李树芳、逮兴才、李紫(子)庆、张宏逵、蒋厚理、金立水、曹佛生、刘芳、白树铭、王幼蓉(后易名顾凯莉)、张正苏、贯金城(为插班生)、高骊、顾久仁、王梦云、张淑琴、殷妙文、曹毅琳、李文敏、王代成、王福民、郝德耀、韩培荫。其中张正苏、张淑琴、李文敏(后到北京戏校)等未入校,补人备取生杨秋玲、李铸、佟熙英、唐宝善。同时另招收研究生5名,李开屏、徐永章、马牧野、王世荣、吴润清(未报到)。

上海9名:沈蕙萱、陈国卿、陈国为、陈宜玲、梁幼莲、施雪怀、张玫丽、詹文辉、魏克虞(为插班生)。另招研究生2名:钱浩梁(原上海戏剧学校钱正伦,后曾名浩亮)、姜中扬。

沈阳5名:王丽艳、王驹良、单体明、毕英琦、杨燕东,另招收研究生2名:田中玉、栗秀梅。
武汉10名:马名骏、马名群、孙定薇、许澍丰、陈汉生、武春生、涂沛、赵寿延、夏全蒂、谢宗俊。

在戏校正式招生前,即有先行人校的,其中有王荣增(原在“荣春社”)、李可、苏移、苏稚、金桐、赵仲茹、赵慧笙、杨淑琴、徐若英等。
戏校于9月1日正式开学,研究生班副班主任(无正主任)江新蓉,学生共计15名,他们是班长徐永章、马牧野、王世荣(王楞仙之孙)、王荣增(王瑶卿之孙)、王诗英、田中玉、关雅侬、李开屏、张桂良、姜中扬、栗秀梅、钱浩梁、童祥苓、谢锐青等,吴润卿未入学。仅一年多时间,因诸多因素而报散。童祥苓人校不久即离去,田中玉后参加剧团,王世荣调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工作团,谢锐青等并入选修班。

1950年,在全国戏曲工作者会议期间,11月29日戏校于大众剧场演出了《金钵记》,谢锐青饰白蛇,王诗英饰青蛇,朱秉谦饰许仙。朝鲜舞蹈艺术家崔承喜曾到戏校,欲调谢、王二“蛇”到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研究班,田汉校长风趣地说:“您要的这‘两条蛇’不能都给您,只能放‘一条蛇”。这样王诗英由研究生班临时到中央戏剧学院一年多,1952年返回戏校,研究生班已报散。
田汉为了培养下一代礼贤下士,又陆续延聘了刘喜奎、郝寿臣、李桂春、杨韵谱、侯喜瑞、雷喜福、姜妙香、华慧麟、贯大元、于连泉(筱翠花)、茹富兰、黄咏霓(雪艳琴)、程玉菁、宋富亭、白登云、于善民等名师先后来校执教。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也来校辅导。尤其是请刘喜奎,田汉与马少波等不辞辛苦地到处奔走,在东城区公安分局的大力协助下,先后寻访了17户人家,最后终于在安定门内谢家胡同找到了这位曾享有盛誉的老艺术家,并为她在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安置了新居。
1951年4月和1956年2月,戏校师生曾两度赴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4月又参加了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1年和1953年,部分学生曾随中国艺术团出国,先后参加了在柏林和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到东欧许多国家进行了访问演出载誉而归。
难忘的是1951年抗美援朝中,戏校的老教授纷纷请缨,为捐献飞机粉墨登台于大众剧场共举行了五场义演。6月17日首场打炮,舞台上田汉写的一幅对联赫然醒目:学来粉墨春秋谈唐说宋;鼓舞风云儿女 抗美援朝!
戏码为:谢锐青、刘秀荣《樊江关》;张德俊、方连元《武松打店》;马德成、宋富亭《百凉楼》、尚和玉、田中玉《晋阳宫》;大轴为萧长华、郝寿臣、鲍吉祥、华慧麟、谭小培、刘喜奎、林秋雯、常少亭《法门寺》。(原定贯大元、李春恒《当锏卖马》未演)
7月29日第二场为:赵雅枫《金雁桥》;刘秀荣、张启洪《下山》;张德俊、方连元、宋富亭、奎富光《武松打店》;雷喜福、张永禄、罗玉苹《审头刺汤》;大轴为郝寿臣、萧长华、谭小培、贯大元、田淞、江新蓉、萧盛萱《乐毅伐齐》。

8月31日第三场为:“许湘生、许德福、贺春泰、袁国林、郭世华、王荣增《杨排风》;雷喜福、张永禄、毕鑫如、朱秉谦《失印救火》,张德俊、方连元、赵雅枫、李连甲、赵荣欣、汪荣汉《狮子楼》;贯大元、谭小培、萧长华《清风亭》;大轴为郝寿臣、鲍吉祥、李甫春、田淞《打龙棚》。
9月29日第四场为:“许湘生《红桃山》;雷喜福、华慧麟、王福山《打渔杀家》;萧长华、宋富亭《(王普)球山》;姜妙香、谭小培、马德成、张德俊、侯喜瑞、贯大元《黄鹤楼》;大轴为李桂春、郝寿臣、李甫春、赵荣欣、于玉蘅、罗玉苹、王荣增《逍遥津》。

10月26日第五场为:宋富亭、李甫春《青风寨》;贯大元、雷喜福、梁连柱、于玉蘅《搜孤救孤》;姜妙香、苏明宝《罗成叫关》;谭小培(因感冒由谭富英替父上场)、萧长华《当锏卖马》,白云鹏《木兰从军》(京韵大鼓);大轴为李桂春、郝寿臣、张德俊、华慧麟、方连元、梁连柱、宋富亭、奎富光、范富喜、赵荣欣《巴骆和》。

此五场不同凡响的捐献义演,是难得的名家联袂演出,70岁高龄的“通天教主”王瑶卿亲自担任舞台监督。演出广告见报后,戏迷奔走相告,五场义演的全部收入,上交到抗美援朝总会。

中国戏校教学严谨,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实践,有的学生不宜继续学习,或劝其退学或自动离校。戏校又陆续招收了51、52、54、56、58等届新生。

首届学生中,除以原四维戏校为基础的学生外,还有原“泳风社”和东北戏校并入的学生及后增加的插班生,他们是王晶华、王仲伟、王威良、王竹铭、王荃、孔昭、孔雁、刘亮、刘刚、刘习中、刘匡捷、孙绍恩、曲颖叙(后易名曲泳春》、宋丽芬、毕秀荣、杨韵青、李嘉林、李明德、张志翔、金煜辉、林萍、奎福生(后易名奎生)、奎福才、赵德贵、梅伯寒、叶庆荣、刘淑文、孙岳、李静媛、吴春奎(原在“鸣春社”后易名刘洵)、谢超文(原在“鸣春社”)、徐再蓉、郭佩君、蔡淑卿、魏克虞、郑兰茹、张曼玲、贯金城(原在“荣春社”名贯喜琴,后易名贯涌)等,均于1956年与原四维学生同期毕业。原四维的小同学李玉英(维霞)于1958年毕业、高明华于1959年毕业。

1951年4月,戏曲实验学校划规中国戏曲研究院领导,王瑶卿接任田汉校长之职,为第二任校长,副校长史若虚。1952年11月更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1954年5月中旬归属文化部,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同年东北戏曲学校并人中国戏校沈阳分校,1955年迁至北京合并。校址迁至宣武区里仁街新建校园,因王瑶卿校长已病故,晏甬为第三任校长,副校长萧长华、史若虚、刘仲秋。同年5月成立“中国戏曲学校实习京剧团”。1956年,原四维学生经过各自不同的艺术生涯,终于踏上了各自的艺术岗位。如今他们均早过花甲之年而离休。有的为培育戏曲新苗,仍在辛勤地耕耘着.1958年,萧长华为第四任校长,副校长史若虚、刘仲秋。1966年6月停止讲学,1977年12月恢复上课。1978年10月,改为大专学制,更名为“中国戏曲学院”,史若虚任院长。

(本文曾得到李紫贵、梁小鸾、汪荣汉、袁国林、谢锐青、王诗英、李开屏、田中玉、王荣增、单宝成、萧润增、梁幼莲、陈国为、武春生、钮骠等先生提供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夏志雄 提供


1983年2月17日,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点帅破阵.穆桂英由杨秋玲\沙淑英分饰,杨延昭由李岩扮演,李嘉林饰孟良,田文善饰焦赞,鼓师:王凤朝\苏焕学,琴师:万瑞兴,音乐设计:王镜海

匿名 提供


请问演出地点?

匿名 提供


是在北京 但不确定是不是在人民剧场

匿名 提供


1983年中国京剧院四团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满江红》
编剧:范钧宏、吕瑞明 导演:郑亦秋
孙岳饰岳飞、杨秋玲饰岳夫人、李嘉林饰牛皋
司鼓:王凤朝、苏焕学 操琴:王世荣、张舜华


京剧表演 提供


1956年,中国京剧院录制京剧《五台会兄》,当时演职人员有:王泉奎饰杨延德、张元智饰杨延昭,王凤朝司板鼓、迟天标操京胡。

该剧录音后于1998年8月制作音配像。


梨园知音 提供


滑稽京戏与大世界小京班

陶 贵 福
说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大世界,凡是对京剧有爱好的老上海人都还记得那时的大世界里不但有大京班,而且还有一个由平均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孩子们组成的小京班。
这个小京班的创办人也就是班主,却是当时闻名上海滩的一对滑稽独脚戏夫妻档,有“女子滑稽大王”之称的筱叫天(本名沈宝珍)和拉得一手好京胡的其夫筱无能(本名陶崇林)于1941年组建了小京班,又称“陶家班”。为什么两位唱滑稽的艺人会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倾其大半生心血不但组建了小京班,还让自己六个子女从小拜师学唱京剧,甚至于为了子女的前途,夫妇俩早早就脱离舞台退居幕后全身心地操持小京班和子女的演艺事务,这在沪上老一辈京剧界人士中都是众所周知的。之所以会这样说来也简单,因为这对夫妇也就是笔者的父母大人,他们从儿时起就是个京剧“超级”戏迷。
我母亲出身在浙江南浔一个开鞋店的小商人家,我外公却是一个生性活跃也是自小爱看京剧和杂耍的人,我们都知道当时杭嘉湖一带各种戏曲和杂耍水路班很多,其中当然首推京剧了。我母亲是我外公最宠爱的掌上明珠,我外公经常肩扛着刚牙牙学语的我的母亲,赶庙会、走乡间草台看戏过瘾,经年累月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长年熏陶,我母亲很小年纪就会象模象样地会唱好多出戏,而且还会身段。说也奇怪我母亲爱唱爱看的却是老生戏,尤其是喜欢“麒老牌”(周信芳)的戏。没多久我外公也是“不可救药”地盘掉了鞋店成了一名跑江湖杂技班的变古彩戏法的艺人,我母亲也随之“下海”。一开始,因我母亲生得小巧玲珑就学走钢丝,但我母亲还是喜欢京剧,她还会唱越剧、江淮戏等地方戏,后来就拜师成为一名唱南腔北调的独脚戏艺人,这样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台上唱她喜欢的京戏了。后来,她和我的父亲一个从小学修钟表和镶牙的小学徒,同样也是自幼爱好京剧的“超级”戏迷从相认相知到成为伉俪,这一切都离不开京剧。我父亲从小生活在上海,他学徒的店是我伯父、旧社会南京路“亨得利”钟表店位居首席的技师所开,小店周围戏院、游乐场林立,成了我父亲业余时最爱去消遣的地方。我父亲生性老实敦厚,更爱结交梨园界的朋友,常常为戏班里的人义务修钟表、镶牙分文不取,所以他能自由出入戏院的后台,站在上场门暗处“蹭戏”,直到后来学会拉京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成为夫妻档后,我母亲因天赋有一条好嗓子,取艺名为筱叫天;我父亲很崇拜滑稽前辈王无能,就取名为筱无能。搭档后夫妻俩是“妻唱夫拉”,他们先是流动演出于杭嘉湖一带,不久经同行好友滑稽名家查天影(易方朔)引荐,进入杭州大世界,从而一举成名。后我父母接上海小世界(现上海豫园小世界)之邀举家迁沪并定居。先后在新世界、大世界和福安公司演出多年。其间我母亲还参加了海上滑稽名家《一碗饭》的大会串,还与朝流滑稽大王刘春山在OK等电台前后档播音,并和滑稽名家程笑飞、朱翔飞等相交甚厚,一些滑稽界后辈都尊称我母亲为“老阿姨”。 我父母演出的主要剧目是戏曲杂唱其中尤以京剧为主,较拿手的有《各派京剧老生戏》、《刀劈三关》、《斩王袍》、《斩经堂》、《追韩信》和《路遥知马力》等。另外还有《活捉张三郎》、《大補缸》、《开火车》等独脚戏和双簧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欢,我母亲当时也被报界捧为“女子滑稽大王”。
我还记得解放后不久时任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会长的周柏春还托人给我父母送来了会员证,并希望他俩能重操旧业。但为了培育子女成材,终究未能再登舞台。受我父母影响,我的兄姐也不知不觉地迷上了京剧。我的姐姐陶文涓和陶素娟在一个九岁、一个八岁那年就被我父母抱上椅子在堂会上唱了一出《坐宫》,因为戏台上的椅子比一般的高,八九岁的孩子一下坐不上去。结果演出的效果出奇的好,很受戏迷们的欢迎。从此,在我父母演出的台上和堂会上,就常能看到这对姊妹花的精彩表演了。不久在一些热心戏迷朋友的提议下,我父母萌生了自建科班的想法,正好当时大世界方面也有意引进能和大京班有不同特色的京班,而小京班则是最佳选择了,大小京班同处一处相映成趣本来就是大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于是乎双方一拍即合,以我父母为班主,我六位兄姐为骨干的陶家小京班终于在大世界粉墨登场了。
当时上海滩有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生计自小拜师学戏,大世界小京班的成立单凭能免费学戏这一条,就吸引了一批穷孩子。虽然大世界给小京班的包银仅能维持最低生计,但我父母的宗旨是能让孩子借台演戏有舞台实践的机会。凡是到小京班学戏演出的人是没报酬的,但保证管饭,每顿都有一客“盖浇饭”或“浇头面”吃,遇到出堂会还可拿到一份“小红包”零花。而对于那些来小京班半义务教戏的先生,则是请到家里“小灶”、“小酒”相待。这些先生可不是一般人,其中就有北京富连盛名老生胡盛岩,他可和裘盛戎多年合作挂过双头牌;还有名丑艾世菊、小百岁、张金梁及名师郑吉祥、林鹏程等。而我父母自己时常是一块羌饼就着一杯白开水应付一餐,我父亲也因此落下严重胃病的病根,尽管如此还是常常捉襟见肘跑当铺、赶堂会。正因为如此,小京班人气很足很快就发展到有四十多人、行当齐全的团体。小京班还吸引了上海戏剧学校和中华国剧学校“正”字辈和“松”字辈的众多优秀学员加盟演出,关正明、陈正岩、周正礼、关松安、李松泉、张鸣义等后成为京剧名家、名教、名导,都先后在小京班客串过。
小京班主要以我姐陶素娟(旦角)、陶文涓(老生)为主,大哥陶文奎(老生)和我那位缺啥配啥有“戏百搭”之称的老大姐陶月红为辅助,还有玲娣、美娟两个小姐姐的娃娃生。上演的剧目基本上是传统骨子戏。逢年过节也演火爆的三本《铁公鸡》和《牛郎织女》、《白蛇传》等戏。每次开锣前,场面(乐队)还要“打闹台”,有时根据需要还要加演《接财神》、《跳加官》等。从1941年到1945年,小京班在大世界整整唱了五年,在群星争灿的上海滩用自身的努力争得了一席之地和一批京剧戏迷,也为培养京剧后起之秀,普及和发展京剧事业作出了一份贡献。
之后,小京班的成员渐长大成人,随着班子散去,他们中许多人先后成为一些国营和省市及地方院团挑大樑的角儿和骨干力量。我的兄姐也自行组团,流动演出于沪宁杭一带,并先后与李如春、黄桂秋、李仲林、周云亮等合作演出。我姐陶文涓还任常州市京剧二团副团长,并当选为市政协委员;我姐陶素娟与著名京剧教育家关松安结为伉俪,是常州京剧二团的当家旦角;我小姐姐陶美娟改行老旦后在中国戏曲学校深造,经名师李金泉指点,毕业后成为江苏省京剧院老旦主要演员。而我长兄陶文奎长时间从事京剧教学,任镇江市戏校教导主任。
我的父母先后于1984年和2000年安然去世,尤以我母长寿是在98岁那年离开我们的。兄弟姐妹至今尚存姐姐陶素娟和我及我的小弟天福三人,我姐夫关松安尽管已年近八十,至今仍致力于培育京剧后人的事业上。
回忆并写下上述这一段很少被人提起的尘封的历史,目的在于振兴京剧弘扬国粹,也希望大家不要遗忘两位滑稽戏老艺人对此作出的奉献。

2011-11-6于东安书斋
联系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东安三村61号202室
电话:021—64042949
作者系上海人民出版社退休资深编辑、自由撰稿人


陶贵福 提供


滑稽京戏与大世界小京班

陶 贵 福
说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大世界,凡是对京剧有爱好的老上海人都还记得那时的大世界里不但有大京班,而且还有一个由平均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孩子们组成的小京班。
这个小京班的创办人也就是班主,却是当时闻名上海滩的一对滑稽独脚戏夫妻档,有“女子滑稽大王”之称的筱叫天(本名沈宝珍)和拉得一手好京胡的其夫筱无能(本名陶崇林)于1941年组建了小京班,又称“陶家班”。为什么两位唱滑稽的艺人会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倾其大半生心血不但组建了小京班,还让自己六个子女从小拜师学唱京剧,甚至于为了子女的前途,夫妇俩早早就脱离舞台退居幕后全身心地操持小京班和子女的演艺事务,这在沪上老一辈京剧界人士中都是众所周知的。之所以会这样说来也简单,因为这对夫妇也就是笔者的父母大人,他们从儿时起就是个京剧“超级”戏迷。
我母亲出身在浙江南浔一个开鞋店的小商人家,我外公却是一个生性活跃也是自小爱看京剧和杂耍的人,我们都知道当时杭嘉湖一带各种戏曲和杂耍水路班很多,其中当然首推京剧了。我母亲是我外公最宠爱的掌上明珠,我外公经常肩扛着刚牙牙学语的我的母亲,赶庙会、走乡间草台看戏过瘾,经年累月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长年熏陶,我母亲很小年纪就会象模象样地会唱好多出戏,而且还会身段。说也奇怪我母亲爱唱爱看的却是老生戏,尤其是喜欢“麒老牌”(周信芳)的戏。没多久我外公也是“不可救药”地盘掉了鞋店成了一名跑江湖杂技班的变古彩戏法的艺人,我母亲也随之“下海”。一开始,因我母亲生得小巧玲珑就学走钢丝,但我母亲还是喜欢京剧,她还会唱越剧、江淮戏等地方戏,后来就拜师成为一名唱南腔北调的独脚戏艺人,这样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台上唱她喜欢的京戏了。后来,她和我的父亲一个从小学修钟表和镶牙的小学徒,同样也是自幼爱好京剧的“超级”戏迷从相认相知到成为伉俪,这一切都离不开京剧。我父亲从小生活在上海,他学徒的店是我伯父、旧社会南京路“亨得利”钟表店位居首席的技师所开,小店周围戏院、游乐场林立,成了我父亲业余时最爱去消遣的地方。我父亲生性老实敦厚,更爱结交梨园界的朋友,常常为戏班里的人义务修钟表、镶牙分文不取,所以他能自由出入戏院的后台,站在上场门暗处“蹭戏”,直到后来学会拉京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成为夫妻档后,我母亲因天赋有一条好嗓子,取艺名为筱叫天;我父亲很崇拜滑稽前辈王无能,就取名为筱无能。搭档后夫妻俩是“妻唱夫拉”,他们先是流动演出于杭嘉湖一带,不久经同行好友滑稽名家查天影(易方朔)引荐,进入杭州大世界,从而一举成名。后我父母接上海小世界(现上海豫园小世界)之邀举家迁沪并定居。先后在新世界、大世界和福安公司演出多年。其间我母亲还参加了海上滑稽名家《一碗饭》的大会串,还与朝流滑稽大王刘春山在OK等电台前后档播音,并和滑稽名家程笑飞、朱翔飞等相交甚厚,一些滑稽界后辈都尊称我母亲为“老阿姨”。 我父母演出的主要剧目是戏曲杂唱其中尤以京剧为主,较拿手的有《各派京剧老生戏》、《刀劈三关》、《斩王袍》、《斩经堂》、《追韩信》和《路遥知马力》等。另外还有《活捉张三郎》、《大補缸》、《开火车》等独脚戏和双簧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欢,我母亲当时也被报界捧为“女子滑稽大王”。
我还记得解放后不久时任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会长的周柏春还托人给我父母送来了会员证,并希望他俩能重操旧业。但为了培育子女成材,终究未能再登舞台。受我父母影响,我的兄姐也不知不觉地迷上了京剧。我的姐姐陶文涓和陶素娟在一个九岁、一个八岁那年就被我父母抱上椅子在堂会上唱了一出《坐宫》,因为戏台上的椅子比一般的高,八九岁的孩子一下坐不上去。结果演出的效果出奇的好,很受戏迷们的欢迎。从此,在我父母演出的台上和堂会上,就常能看到这对姊妹花的精彩表演了。不久在一些热心戏迷朋友的提议下,我父母萌生了自建科班的想法,正好当时大世界方面也有意引进能和大京班有不同特色的京班,而小京班则是最佳选择了,大小京班同处一处相映成趣本来就是大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于是乎双方一拍即合,以我父母为班主,我六位兄姐为骨干的陶家小京班终于在大世界粉墨登场了。
当时上海滩有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生计自小拜师学戏,大世界小京班的成立单凭能免费学戏这一条,就吸引了一批穷孩子。虽然大世界给小京班的包银仅能维持最低生计,但我父母的宗旨是能让孩子借台演戏有舞台实践的机会。凡是到小京班学戏演出的人是没报酬的,但保证管饭,每顿都有一客“盖浇饭”或“浇头面”吃,遇到出堂会还可拿到一份“小红包”零花。而对于那些来小京班半义务教戏的先生,则是请到家里“小灶”、“小酒”相待。这些先生可不是一般人,其中就有北京富连盛名老生胡盛岩,他可和裘盛戎多年合作挂过双头牌;还有名丑艾世菊、小百岁、张金梁及名师郑吉祥、林鹏程等。而我父母自己时常是一块羌饼就着一杯白开水应付一餐,我父亲也因此落下严重胃病的病根,尽管如此还是常常捉襟见肘跑当铺、赶堂会。正因为如此,小京班人气很足很快就发展到有四十多人、行当齐全的团体。小京班还吸引了上海戏剧学校和中华国剧学校“正”字辈和“松”字辈的众多优秀学员加盟演出,关正明、陈正岩、周正礼、关松安、李松泉、张鸣义等后成为京剧名家、名教、名导,都先后在小京班客串过。
小京班主要以我姐陶素娟(旦角)、陶文涓(老生)为主,大哥陶文奎(老生)和我那位缺啥配啥有“戏百搭”之称的老大姐陶月红为辅助,还有玲娣、美娟两个小姐姐的娃娃生。上演的剧目基本上是传统骨子戏。逢年过节也演火爆的三本《铁公鸡》和《牛郎织女》、《白蛇传》等戏。每次开锣前,场面(乐队)还要“打闹台”,有时根据需要还要加演《接财神》、《跳加官》等。从1941年到1945年,小京班在大世界整整唱了五年,在群星争灿的上海滩用自身的努力争得了一席之地和一批京剧戏迷,也为培养京剧后起之秀,普及和发展京剧事业作出了一份贡献。
之后,小京班的成员渐长大成人,随着班子散去,他们中许多人先后成为一些国营和省市及地方院团挑大樑的角儿和骨干力量。我的兄姐也自行组团,流动演出于沪宁杭一带,并先后与李如春、黄桂秋、李仲林、周云亮等合作演出。我姐陶文涓还任常州市京剧二团副团长,并当选为市政协委员;我姐陶素娟与著名京剧教育家关松安结为伉俪,是常州京剧二团的当家旦角;我小姐姐陶美娟改行老旦后在中国戏曲学校深造,经名师李金泉指点,毕业后成为江苏省京剧院老旦主要演员。而我长兄陶文奎长时间从事京剧教学,任镇江市戏校教导主任。
我的父母先后于1984年和2000年安然去世,尤以我母长寿是在98岁那年离开我们的。兄弟姐妹至今尚存姐姐陶素娟和我及我的小弟天福三人,我姐夫关松安尽管已年近八十,至今仍致力于培育京剧后人的事业上。
回忆并写下上述这一段很少被人提起的尘封的历史,目的在于振兴京剧弘扬国粹,也希望大家不要遗忘两位滑稽戏老艺人对此作出的奉献。

2011-11-6于东安书斋
联系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东安三村61号202室
电话:021—64042949
作者系上海人民出版社退休资深编辑、自由撰稿人


陶贵福 提供


京剧票友鼓师王延庆的第一位老师是邱士淦先生,邱士淦先生的父亲是邱炳炎先生。邱炳炎先生在75年前介绍刘诚珊先生及其师弟徐凤碧先生同时拜在尚小云大师的鼓师侯长清先生门下,学习京剧司鼓艺术。天津京剧院的著名鼓师郭中昌先生又是邱士淦先生的亲妹夫。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

匿名 提供


老牌滑稽
王无能
钱无量
社会滑稽
江笑笑
├→徐古董
├→金不换
├→王啸天
│ └→杨笑天
│ ├→小杨笑天
│ ├→盛庄洪
│ ├→徐天麟
│ └→杨梅
├→黄笑飞
├→陈笑影
├→吴笑云
├→仲心笑
│ └→筱快乐
└→赵宝山
鲍乐乐
├→杨华生
│ ├→筱声咪
│ ├→王鹏飞
│ ├→杨天笑
│ │ └→高仲欣
│ ├→刘福生
│ │ ├→陈永庆
│ │ ├→吴一迅
│ │ └→高孝峰
│ ├→俞荣康
│ │ └→蔡嘎亮
│ ├→杨一笑
│ ├→杨正平
│ ├→王明道
│ └→吴素秋
└→杨笑峰
├→童永江
└→毛猛达
├→章国华
├→王兆祥
├→朱建华
└→马德江
潮流滑稽
刘春山
├→笑嘻嘻
│ ├→王桂林
│ └→马艺杰
│ ├→张皆兵
│ ├→蔡剑英
│ ├→陆文言
│ ├→姜文中
│ └→王汝刚
│ ├→毛贻飞
│ ├→曾毅
│ ├→夏吉平
│ ├→钱懿
│ ├→黄震良
│ ├→潘前卫
│ ├→舒悦
│ └→陈靓
├→笑奇奇
├→顾春山
├→宋胜山
├→沈小山
├→筱快乐 沈菊隐
│ └→沈一乐←┘
├→小刘春山
│ ├→魏郭山
│ ├→李少山
│ ├→陶德兴
│ └→林锡彪
│ └→张定国
│ └→殷志强
│ └→张健令
└→刘敏
└→赵建新
盛呆呆
陆希希
└→邓笑灵
├→邓波尔
└→韩国庆
陆奇奇
戏迷滑稽
丁怪怪
├→丁凤英
├→丁玲玲
│ └→钱吟梅
└→丁小怪
赵希希
├→袁一灵
│ ├→黄永生
│ │ ├→蔡伟中
│ │ ├→盛华荣
│ │ ├→黄宪高
│ │ ├→周俊华
│ │ ├→汤小音
│ │ ├→邵印冬
│ │ ├→陆月瑛
│ │ ├→张柯珍
│ │ ├→钱荣伟
│ │ ├→龚为民
│ │ ├→孟鸿年
│ │ ├→华坚强
│ │ ├→凌晓波
│ │ ├→张忆文
│ │ └→年斌尧
│ └→龚伯康
│ └→秦刚
├→赵玲
└→赵麟童
程笑亭
沈笑亭
├→沈少亭
└→戈志亭
何双呆
├→李小呆
├→陆再双
├→妞再呆
└→姚慕双
周柏春
├→小幕双
├→沈双亮
├→吴双艺
│ ├→孙小英
│ └→吴国庆
├→邓双麟
├→王双柏
│ ├→周国泉
│ ├→骆小霖
│ ├→卞红英
│ └→邹丽丽
├→钱双恩
├→翁双杰
│ ├→小翁双杰
│ ├→钱途华
│ └→戴吉祥
├→李双俊
├→王双庆
│ ├→徐益明
│ ├→王宏英
│ ├→王蓓
│ └→沈庭芳
├→张双勤
│ ├→王一凡
│ ├→顾竹君
│ │ └→陈思清
│ ├→殷群红
│ ├→戴齐绒
│ └→李树民
├→何双龙
├→童双春
├→范双雄
├→伏双虎
├→张双云
│ └→陈云芳
├→袁双麒
├→李双全
├→司徒华
├→欧阳丽
├→诸葛英
├→上官静
├→上官芬
├→姚祺儿
│ └→姚明方
├→姚珍儿
├→姚勇儿
├→姚斌儿
├→王辉荃
├→李青
├→方艳华
│ ├→周丹玲
│ └→叶芳
├→沈双华
│ ├→陶益明
│ └→许伟忠
│ └→冯欣
├→钱吟梅
├→金小华
└→陈忠英
易方朔
├→小方朔
│ └→叶丹青
├→朱凤高
├→王凤生
├→紫娟
├→桑神通
├→魏朔英
└→吕笑峰
├→孙春呆
└→张呆儿
张利声
├→李青
└→张永明
张冶儿 俞樵翁
├→任咪咪←┘└→张樵侬
│ ├→筱咪咪
│ │ ├→筱声咪
│ │ ├→王翔咪
│ │ ├→须文咪
│ │ ├→张云咪
│ │ ├→张风咪
│ │ └→孙华咪
│ ├→殷一乐
│ └→龚一呆
│ └→蒋海涌
├→包一飞
├→筱快乐
└→俞祥明
范哈哈
├→谢讽声
├→徐双飞
├→马峰峰
└→何啸天
刘侠声
文彬彬
├→李九松
│ ├→董金山
│ ├→周海燕
│ ├→董其峰
│ └→龚仁龙
│ ├→薛文斌
│ ├→吴爱艺
│ ├→单斌
│ └→许强
├→叶彬镜
├→顾笑声
└→张家岗
嫩娘
└→骆文莲
绿杨
└→王文丽
张幻尔
├→小幻尔
├→李效尔
├→陈继尔
├→丁静尔
├→袁慕尔
├→徐影尔
├→王梦尔
├→沈似尔
├→黄幻尔
├→陈磊尔
├→朱宏尔
├→王静秋
└→杨勤尔
张利利
└→黄宪高
├→朱明
├→沈君
└→赵卿峰
裴扬华
├→朱培声
├→张少华
├→徐明华
├→筱扬华
└→裴蓓
朱翔飞 俞笑飞
└→安忠文←┘
├→王鹏飞
├→周志文
└→徐筱安
包一飞
唐笑飞
├→胡恨地
└→张醉地
程笑飞
├→徐双飞
│ └→周庆阳
├→龚一飞
│ ├→殷延平
│ ├→陈国庆
│ ├→徐笑灵
│ │ └→姚伟
│ ├→王尧年
│ └→张克勤
├→曹蝶飞
├→陈中飞
├→陆君飞
└→王一飞

滑稽爱好者 提供


全国戏迷第一次大聚会
地点:北京朝阳区上下线酒吧
具体内容:
清晴《凤还巢》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
起霸《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秋思《春闺梦》可怜负弩冲前阵
生不逢时小言迷《让徐州》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
忆秋 LAILAI《贺后骂殿》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
朴泰熙《状元媒》自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
兰因居士《徐策跑城》湛湛青天不可欺
快乐神仙《大登殿》讲什么节孝两双全
刚峰《失街亭》两国交锋龙虎斗
小成《鱼肠剑》一事无成两鬓斑
横刀 小宇希《追韩信》三生有幸
锦瑟无端 德生短波王《捉放曹》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
小贝 孙悦《锁麟囊》春秋亭外风雨暴
明月楼《辕门射戟》将军休要逞刚强
香兰客《四郎探母》杨宗保在马上忙传将令
江河水《监酒令》微风起露沾衣铜壶漏响
铁杆戏迷《海瑞上疏》海刚峰不怕死直言谏奏
想起了老娘亲火焚五内
《枪毙阎瑞生》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
股神《打龙袍》休要吵来休要闹
小草《将相和》辅赵邦用心机深思苦想
太阳花《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老东西《杜鹃山》大火熊熊
qing 清晴《野猪林》见儿夫不由人珠泪垂掉
蓝旗《生死恨》夫妻们分别十载
竹翁《洪羊洞》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
慕英闲客《卖马》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
静芳《春秋配》出门来羞答答将头低下
0318《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
彤云《太真外传》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
凤点头《定军山》在黄罗宝帐领将令
蓝仁东《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适才间众兵丁闲谈议论
反汉调《红娘》头段
二段
大外 清清《红灯记》提篮小卖拾煤渣
起霸 蓝旗 凤点头《二进宫》李艳妃坐昭阳自思自想
快乐神仙程派戏迷《锁麟囊》春秋亭外风雨暴
大器儿《荒山泪》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
qyzz《游园惊梦》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闻曲星《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直嗓子《李陵碑》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


小宇希 提供


1923年秋,冯家帽儿胡同本宅堂会戏
富连成班底《百寿图带算卦》,《小天宫(造化山)》,《紫荆树(打灶王)》,《百凉楼》,《取荥阳》,《五湖船》,《金山寺》等
票友王华浦《打砂锅》,林钧浦的《春香闹学》
余叔岩,裘桂仙,鲍吉祥的《捉放曹》不带公堂,带宿店


大戏魔 提供


1990年6月,北京京剧院名旦关静兰和山东青年老生李军,河北石家庄京剧团老旦刘棣,青年花脸常春生,黑龙江京剧院武生李师友来上海,和上海京剧院二团联合演出,6月26日火烧裴元庆,李师友倪顺福,遇皇后,刘棣常春生,状元媒,关静兰童大强,打金砖,李军马凤良。6月27日杀四门,李师友周春光,全部大探二,关静兰李军常春生陶永根。6月28日洗浮山,李师友,四郎探母坐宫,关静兰李军,对花枪,刘棣刘长江。6月29日全部杨家将双龙会起,审潘洪止,李军李师友常春生刘长江徐建忠。6月30日钓金龟,刘棣高建礼,铡美案,常春生,击鼓骂曹,李军马凤良,三堂会审,关静兰童大强刘长江。7月1日秦琼观阵,李师友荣大钧,草桥关,常春生,岳母刺字,刘棣,望江亭,关静兰童大强,逍遥津李军。

上海发发 提供


长春班
1904年9月,著名京剧演员陆华云在京创办了长春班。陆华云原名景云,江苏吴县人。父陆玉凤,早年受业于张二奎,与杨月楼、俞菊笙是师兄弟。兄弟陆五是李多奎的琴师。儿子陆老惠工文场笛子。陆华云是鲍福山的弟子,又曾受业于陆素仙,是著名京剧小生演员,与德如齐名。

中文名
长春班
创始人
路华云
时 间
1904年
地 区
江苏
陆华云创办著名京剧科班长春班
1904年9月,著名京剧演员陆华云在京创办了长春班。陆华云原名景云,江苏吴县人。父陆玉凤,早年受业于张二奎,与杨月楼、俞菊笙是师兄弟。兄弟陆五是李多奎的琴师。儿子陆老惠工文场笛子。陆华云是鲍福山的弟子,又曾受业于陆素仙,是著名京剧小生演员,与德如齐名。

奉旨办科班
长春班教师阵容比喜连成还要略胜一筹。因长春班是奉慈禧太后之命创办,有进宫承差的机会。著名演员李春才、张春山、刘春利、张春彦、李春林、迟春明、荣春善、谭春桐等,都出自长春班。

名师任教长春班
长春班聘请的教师有:谭鑫培(老生)、鲍小山(小生,老生鲍吉祥之父)、孙怡云(青衣)、张淇林(又叫张长保,擅演猴,杨小楼的水帘洞和安天会便是他传授的)、王福寿(外号"红眼王四",文武老生)、吴连奎(余叔岩和贯大元的开蒙老师)、贾丽川(老生贾洪林之父)、姚增禄(武生)、董凤岩(武生)、陆椿元(文、武、昆、乱)、陈德霖(旦)、朱莲芬(旦)、余玉琴(刀马旦)、李春福(老旦,李洪春之父,与路三宝、李连仲是同科师兄)、朱文英(武旦)、杨朵仙(旦,杨宝森祖父)、郭际湘(艺名水仙花,花旦、刀马旦)、罗福山(老旦罗巧福之子)、李寿山(架子花脸)、钱金福(净)、何桂山(净)、徐立棠(铜锤花脸)、吴和祥(文武)、吴和吉(文武)、郭春山(丑,以昆丑见长)、方秉忠(笛子)、曹心泉(笛子)、曾三中(斛斗)等。


舍予 提供


1930年2月15日广德楼斌庆社俞永兴,三教寺
1930年2月15日广德楼斌庆社俞永兴,百草山



匿名 提供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平阳关》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骆马湖》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参演《乾隆皇帝下江南》
一九二七年六月三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殷家堡》
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陈塘关》
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洗浮山》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淮安府》(白天)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日广德楼戏园,双庆社俞永兴主演《刺巴杰》(夜戏)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宏碧缘》(全本代特

别开打)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百花山》
一九二八年四月十六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霸王庄》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恶虎村》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嘉兴府》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一枝桃》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收关胜》
一九二八年七月三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卧虎沟》


yzy 提供


山东富连成是1933年在乐陵城北关成立的京剧科班,创始人为王世农和宋文启。王世农系乐陵北关士绅,酷爱京剧和河北梆子,1933年结识京剧须生宋文启,宋是阳信县大龙店人,曾在东北、烟台等地搭班演出。在王世农的支持下,由宋聘请教师,在王的宅院内办起了乐陵富连成科班,招收学员约50人,主要学习京剧,兼习河北梆子。教师除王、宋二人外,还有宋妻范小蕊等。1934年,乐陵富连成到济南演出,在大观园第一剧场公演《华容道》、《反西凉》、《四杰村》等剧目,戏剧界赠以“山东富连成”的美名,意为堪与北京富连成媲美。年底又招收学员50人。1935年后,富连成发展为3科:一科在乐陵,二科在天津,三科在东北。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京剧团的郝俊卿(小生)、惠民地区京剧团团长的王富岩、长春京剧团团长的宋富林、德州市京剧团团长的田富振,还有原青岛市吕剧团导演李世兰等,均出身于山东富连成科班。


胜刚 提供


俞永兴斌庆社时期活动年表: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平阳关》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骆马湖》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参演《乾隆皇帝下江南》
一九二七年六月三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殷家堡》
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陈塘关》
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洗浮山》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淮安府》(白天)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日广德楼戏园,双庆社俞永兴主演《刺巴杰》(夜戏)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宏碧缘》(全本代特别开打)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百花山》
一九二八年四月十六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霸王庄》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恶虎村》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嘉兴府》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一枝桃》
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收关胜》
一九二八年七月三十日广德楼戏园,斌庆社俞永兴主演《卧虎沟》


群强报

yzy 提供


2020年1月3日,高鹤彩收徒张聿(张筱鑫)、霍星辰(霍筱森)、方佳炜(方筱淼)、肖兵(肖筱焱)

胡广月 提供


1988年5月3日,中国京剧院四团在人民剧场演出《群借华》,主演:孙岳、吴钰璋、俞大陆,鼓师:王凤朝、张璟霖、吴继鹏,琴师:王世荣、万瑞兴、李权。

匿名 提供


本日晚19:30中国京剧院二团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十五贯》(李盛藻,曹世才,王泉奎,鼓师:王凤朝)

梨园知音 提供


周福珊先生于1976年7月21日病逝,享年70岁。
活动年表:
1934年8月12日,于南京明星大戏院,与金少山合演《开山府》
1934年12月10日,于汉口维多利亚大戏院,演出全部《莫愁女》,同台有刘筱衡、赵小楼、刘荣升、金慧麟等
1935年4月3日,于上海三星舞台,演出三本《乾隆下江南》,同台者有刘筱衡、黄玉麟、郭玉昆、常立恒等
1935年5月23日,于上海三星舞台,演出头本《走麦城》(饰廖化),同台有王其昌、吕君樵等
1935年5月24日,于上海三星舞台,演出头本《弥陀佛》(饰弥陀佛),同台有刘筱衡、黄玉麟、郭玉昆、常立恒等
1936年8月12日,于南京首都和记更新舞台,演出《鹿台恨•比干挖心》、廿三、四本《狸猫换太子》,同台有:小达子、李少春、滕雪艳、于占元等
1936年12月16日,于杭州明光戏院演出头本《唐僧取经》,同台者有高雪樵、厉慧良、厉慧敏、厉慧斌等
1937年7月4日,于南京中华大戏院,演出头本《走麦城》、头本《彭公案》,同台者赵如泉、赵君玉、尚凌云等
1937年7月30日,于南京中华大戏院,演出《投军别窑》、四本《彭公案》,同台者赵如泉、杜文林等
1949年1月12日,于云南昆明贵州同乡会馆,参加昆明市贵州同乡会为黔灵中学校筹募基金平剧义演,演出全部《楚汉相争》(周福珊、徐敏初、李鑫培、张韵笙、李俊麟、曹佩卿饰萧何,马凯环饰韩信,朱英麟饰虞子期,刘奎官饰项羽,筱毛剑佩饰虞姬)
1949年1月20日,于云南昆明贵州同乡会馆,参加昆明市贵州同乡会为黔灵中学校筹募基金平剧义演,演出《新戏迷传》,同台者有其子筱福珊等
1949年8月17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演出全部《八宝公主》(关肃霜饰双阳公主,周福珊饰国王,王韵武饰狄青)
1949年8月19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演出全部《龙凤呈祥》(关肃霜前孙尚香、后周瑜,周福珊饰乔玄,贾连城前孙权、后张飞,杨剑侬饰赵云,马艳秋饰吴国太,王慧群饰刘备,黄幼英饰后孙尚香,筱福珊饰贾化,许金福饰魏延)
1949年8月21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演出《百鸟朝凤》(关肃霜、周福珊、王韵武等)
1949年9月1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演出《新玉堂春》(关肃霜、周福珊、叶茹芸)
1949年9月4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演出《打銮驾》(周福珊、黄月英、陈瑞林、王月胜)、《新八蜡庙》(关肃霜、周福珊、王韵武、贾连城、杨剑侬、焦鹏云、黄幼英、王仲英、王慧群)
1949年9月5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演出《黄鹤楼》(周福珊、叶芸茹、贾连城、杨剑侬)
1949年12月8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参加杰华国剧社同仁筹募救济清寒从业艺员生活义演,八演《萧何追韩信》(周福珊、徐敏初、鲍毓春、焦鹏云、殷汇洲、王韵武、杨剑侬、李俊麟饰萧何,韩云峰、朱英麟、李少楼、马凯环饰韩信,梁次珊饰夏侯婴,王慧群饰刘邦)
1949年12月8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参加杰华国剧社同仁筹募救济清寒从业艺员生活义演,演出《真假潘金莲》(关肃霜、关肃娟、于素秋、金兰香、黄月英、黄幼英、周慧茹、周惠君饰演真假潘金莲,裘世戎、王丙辰饰包公,周福珊饰张天师,毛钧铸、筱福珊、王仲英、马福宝饰真武大,张福才、马志敏、苏继麟、袁才喜饰假武大,梁次珊饰吴大炮)
1949年12月9日,于云南昆明西南大戏院,参加杰华国剧社同仁筹募救济清寒从业艺员生活义演,演出《八义图》(徐敏初、周福珊、贾连城)、四十演《铁公鸡》(周福珊饰大帐老帅,周慧茹、杨少华、余少奎、袁才喜、万正铭、张桂芳、叶芸茹、周荣来、丁春楼、王韵武、杨剑侬、董云亭、孙玉亭、李俊麟、储金鹏、董月亭、李运来、马凯环、焦鹏云饰向老帅,关肃霜、周慧茹、朱英麟、董雁衡、张鸣义、张鸿奎、刘长喜、董云鹤、张宝芳、侯文斌、任德明、杨文龙、李少宝、陈少棠、张少立、许金福、李毓麟、李少楼、鲍毓春、韩云峰饰张嘉祥,贾连城饰铁金翅,梁次珊饰小能干,徐敏初饰陈国瑞,马志敏、马福宝、王仲英、筱福珊饰四师爷)
1952年5月16日,于昆明春明大戏院,与唐韵笙剧团联合演出,剧目为《战长沙》(周福珊、刘奎官、李荣威)、三演《挑滑车》(翟宏鑫、李毓麟、佟振华)、《拾玉镯》(唐韵笙)、《得胜回朝》(唐韵笙)



霄寒楼主 提供


12月8日:
八演《萧何追韩信》(周福珊、徐敏初、鲍毓春、焦鹏云、殷汇洲、王韵武、杨剑侬、李俊麟饰萧何,韩云峰、朱英麟、李少楼、马凯环饰韩信,梁次珊饰夏侯婴,王慧群饰刘邦)
四演《红娘》(关肃霜、于素秋、金兰香、马艳秋、储金鹏、叶芸茹、筱福珊、马福宝)
川剧《花仙剑》(周慧茹、周蕙君)
《真假潘金莲•双包案》(关肃霜、关肃娟、于素秋、金兰香、黄月英、黄幼英、周慧茹、周惠君饰演真假潘金莲,裘世戎、王丙辰饰包公,周福珊饰张天师,毛钧铸、筱福珊、王仲英、马福宝饰真武大,张福才、马志敏、苏继麟、袁才喜饰假武大,梁次珊饰吴大炮,鲍毓春、韩云峰、焦鹏云、杨剑侬、朱英麟、马凯环、李毓昆、王韵武、许金福、李少楼、董雁衡、杨少华饰众法官,贾连城、张少立、孙玉亭、陈少棠、李才宝、王月胜、张桂芳、张宝芳、董月亭、任炳成、潘奎祥、刘永庆饰众大妖)
12月9日:
《八义图》(徐敏初、周福珊、贾连城)
《白良关》(裘世戎、王丙辰、黄月英)
双演《大劈棺》(关肃霜饰田氏,王慧群饰庄周,王仲英饰童儿,梁次珊、马福宝饰二百五)
《临江会》(储金鹏、贾连城、黄鑫樵)
四十演《铁公鸡》(周福珊饰大帐老帅,周慧茹、杨少华、余少奎、袁才喜、万正铭、张桂芳、叶芸茹、周荣来、丁春楼、王韵武、杨剑侬、董云亭、孙玉亭、李俊麟、储金鹏、董月亭、李运来、马凯环、焦鹏云饰向老帅,关肃霜、周慧茹、朱英麟、董雁衡、张鸣义、张鸿奎、刘长喜、董云鹤、张宝芳、侯文斌、任德明、杨文龙、李少宝、陈少棠、张少立、许金福、李毓麟、李少楼、鲍毓春、韩云峰饰张嘉祥,贾连城饰铁金翅,梁次珊饰小能干,徐敏初饰陈国瑞,马志敏、马福宝、王仲英、筱福珊饰四师爷)


霄寒楼主 提供


山东富连成是1933年在乐陵城北关成立的京剧科班,创始人为王世农和宋文启。王世农系乐陵北关士绅,酷爱京剧和河北梆子,1933年结识京剧须生宋文启,宋是阳信县大龙店人,曾在东北、烟台等地搭班演出。在王世农的支持下,由宋聘请教师,在王的宅院内办起了乐陵富连成科班,招收学员约50人,主要学习京剧,兼习河北梆子。教师除王、宋二人外,还有宋妻范小蕊等。1934年,乐陵富连成到济南演出,在大观园第一剧场公演《华容道》、《反西凉》、《四杰村》等剧目,戏剧界赠以“山东富连成”的美名,意为堪与北京富连成媲美。年底又招收学员50人。1935年后,富连成发展为3科:一科在乐陵,二科在天津,三科在东北。新中国成立后,原山东省京剧团小生演员郝俊卿、曾任惠民地区京剧团团长的王富岩、长春京剧团团长的宋富林、德州市京剧团团长的田富振,还有原青岛市吕剧团导演李世兰等,均出身于山东富连成科班。


匿名 提供


事件:程砚秋携秋声社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时间:1951年12月17日,农历辛卯年
演出剧目
《荒山泪》

心猿意马终何用 提供


时间:8月20日19:30
地点:繁星戏剧村五剧场
韩世昌北方昆弋剧目人才培养汇报演出:昆剧《牡丹亭·游园惊梦》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资助项目
蓝恭欣饰杜丽娘 孙元璐饰春香 庞钧驰饰柳梦梅 李可饰杜母 李瑛裕饰花神莺莺 王思然饰花神燕燕 丁嘉鹏导赏、客串大花神


匿名 提供


韩世昌北方昆弋剧目艺术人才培养汇报演出:昆曲《凤凰山》、高腔《敬德钓鱼》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资助资助项目

时间:2021年4月24日14:00

地点:北京市怀柔区图书馆剧场

导赏、帮腔、剧本整理:丁嘉鹏;

昆曲《凤凰山·请宴、赠剑、斩叭》
安宁饰叭喇,庞钧驰饰海俊(江六云),李昊昱饰江花佑,索明芳(赠剑)、郑菲(斩叭)饰百花公主;

高腔《金貂记·钓鱼》
安宁饰尉迟敬德,张颖超饰薛仁贵,安喜乐饰周文,王召饰周武。

匿名 提供


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一些照片,年代久远,可能会有点纪念意义?
母亲是永字辈的,叫李永平,可是看看学员里也没有她的名字(名不名的无所谓)。只知道她和高玉倩、马永涵是同辈同学,可能前辈同学里还有李玉茹等人…,母亲49年前后就早早离开梨园行了。
我会把照片加注为“关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敬请站主查收。
1、戏曲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第三排从左往右第二个女生就是母亲,高玉倩也在上面、站在哪里记不清了;
2、五张学校日常的学习/生活照(剪报),第一张的台下彩排的小女演员即是母亲,不知为什么注脚都是日语;
3、一张母亲和高玉倩马永涵李玉茹民国二十九年在青岛的照片,正中的是母亲、右面第一个是高玉倩,其他母亲说过记不清了。成年人大概是老师吧。

yinsu 提供


时间:2017年10月31日19:30
万里春色满家园—王蓉蓉现代京剧演唱会

节 目 单

上半场

1、京胡协奏曲《梅花》 左 旭

2、《党的女儿》选段 “小小杜鹃花” 王蓉蓉

3、《党的女儿》选段 “孩子啊我的小心肝” 王蓉蓉

4、《党的女儿》选段 “娟妹子你莫要哭” 方 旭

5、《党的女儿》选段 “从前有座山 ” 李海清

6、《党的女儿》选段 “桂英我从小最能忍” 李海清

7、《沙家浜》选段“风声紧雨意浓天底云暗” 王蓉蓉

8、《沙家浜》选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杜 喆

9、《沙家浜》选段“智斗” 王蓉蓉/杜 喆/方 旭

10、《党的女儿》选段 “老汉我爬了一辈子山 ” 方 旭

11、《党的女儿》选段 “一颗星亮闪闪挂在天边” 王蓉蓉/方 旭/李海清

下半场

1、《黛诺》选段“山风吹来一阵阵” 王蓉蓉

2、《黄荆树》选段“月亮粑粑跟我走” 王蓉蓉

3、《党的女儿》选段 “你虽然不在党” 杜 喆

4、《党的女儿》选段 “游击队就像盘子里的肉” 杜 喆

5、《红灯记》选段“爹爹给我无价宝” 王蓉蓉

6、《红灯记》选段“打不尽豺狼不下战场 ” 王蓉蓉

7、《江姐》选段“红梅赞” 李海清

8、《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杜 喆/方 旭

9、《智取威虎山》选段“今日痛饮庆功酒” 杜 喆

10、《党的女儿》选段 “万里春色满家园” 王蓉蓉

我是我啊 提供


时间:2016年11月17日19:30 北京长安大戏院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学成果汇报演出

京剧《小放牛》张玲 李丹

京剧《三娘教子》李海青 朱强 杨腾

京剧《白蛇传·祭塔》刘亚新 李萌 闫鹏东

京剧《小商河》张晓波 王亮亮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A0NDc3Mg==&mid=2649723084&idx=1&sn=e561c07395ca943f705ee227adf8fa3d&chksm=82f5cb47b582425131d9fe5367345c690de53a9020fb3352454b63118dda3e25cd3e5a576800&scene=27#wechat_redirect

我是我啊 提供


时间:2015年11月4日 、11月5日 19:30 地点:北京长安大戏院

主题: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学成果汇报演出

剧目:京剧《南海子》

演员表:

顺治帝——杨少彭、唐苏阳

董鄂妃——郑潇、陈晨

孝 庄——李海青、张大环

皇 后——岳芃晖

索 尼——杨可为

冯 铨——哈福丽

胡世安——贾明举

巴哈纳——李丹

吴良辅——李浩亮

苏麻喇姑——孙明玉

我是我啊 提供


时间:2023年11月25日
上海京剧院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京剧连台本戏
演出剧目
《七侠五义(下本)》(郝帅饰演白玉堂,郝杰饰演蒋平,顾典剧,陈宇饰演襄阳王赵珏,王盾饰演乔和尚, 谢添赐饰演邓车 冯蕴饰演邓丽姑 李明洋饰演马铨 陈志鹏饰演徐庆 高明博饰演韩彰 鲁肃饰演马叟 刘韩希烨 杨扬饰演七奶奶 朱何吉 傅希如饰演颜查散 李雪计 鲁佳亮饰演智化 刘潇饰演艾虎)

安吉拉斯参谋长 提供


2023年8月26日晚,在杭州市蝴蝶剧场(小百花越剧场)演出《梅花魂》;2023年9月16日晚,在深圳市南山文体中心剧院大剧院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

匿名 提供


2024年6月12日上午11时,著名京剧打击乐演奏家卜栋根先生收徒荣益德拜师仪式在北京晋阳饭庄举行。国家京剧院、青岛戏剧家协会、青岛市京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民乐团送来花篮表示祝贺。
邀请来宾范围主要以师徒二人的单位——国家京剧院和青岛市京剧院领导、卜栋根先生的老同学老朋友老搭档为主,并邀请了荣益德学艺期间的老师与一众同学朋友。
参加仪式的领导有国家京剧院副院长田磊,国家京剧院服务保障中心副主任姜建光,青岛市京剧院党总支书记姜从超,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京剧院营销总监、尚长荣先生弟子、国家一级演员刘佳;各界嘉宾有中国女篮杰出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杨派名票杨洁,前辈名鼓师王德元先生的公子、北京京剧院著名打击乐演奏家王绍明及夫人,国家京剧院著名鼓师苏焕学、马学义,原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著名鼓师冯洪起,国家京剧院著名打击乐演奏家许瑾忠、刘文庚,北京京剧院著名打击乐演奏家贾铁珊,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资深打击乐名师张宗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资深名师刘海、胡小培,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名鼓师郑光,北京京剧院优秀打击乐演奏员陈浩、侯继奎以及青年才俊殷庆增、赵佳佳、张航、吴嘉晨、陈尧、闫啸宇、刘江涛、孔维笑、王少华、张远航、高靖然、王伟鹏等。北方昆曲剧院著名鼓师李志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师王硕等名家因故未能出席,特致贺信、贺电。此外荣益德的父母和胞弟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仪式由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尚远主持。

戏痴 提供


2024年5月18日,钮骠收徒 王梓丞、夏迎宾.(如需具体内容,可以联系我)

匿名 提供


2024年10月13日 甲辰龙年九月十一日 抖音戏曲文化节《潮起东方·抖音戏曲文化艺术节》

匿名 提供


2024年10月13日 甲辰龙年九月十一日 抖音戏曲文化节《潮起东方·抖音戏曲文化艺术节》

匿名 提供


2024年11月29,农历甲辰年乙亥月丁酉日。青岛市永安大戏院(原四方剧院)《锁麟囊》。

匿名 提供


2008年5月15日,原定于15日在慈溪人民大会堂上演的《陆游与唐琬》是荣膺2003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经典剧目。地震发生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立刻决定将这场原本由新生代演员担纲的商业演出改为赈灾义演,而“梅花大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茅威涛亲自率领“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董柯娣、陈辉玲,国家一级演员洪瑛、江瑶、邵雁、吴春燕等80年代的原生代演员登台献艺。当晚共募集善款106770元,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转交灾区人民。

网络来源:https://ent.sina.com.cn/j/2008-05-16/05192028852.shtml

哇啦困 提供


1941年华北演艺协会主办丑角大会

初七 提供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