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马飞


马飞
马飞

人物分类
京剧 票友
马飞,男,京剧票友。

马飞同戏曲的因缘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那时候还只有五六岁的他,常常被爷爷带着去听戏,渐渐对晋剧产生了兴趣,第一次听戏时的曲目是《打金枝》。天生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色彩的敏感,让小马飞对戏曲中的众多脸谱十分好奇,尤其是其中的花脸脸谱,曾一度吸引他偷偷跑到后台去看演员们化妆。花脸脸谱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物,而偷窥时的那种既害怕又想看的心理,让他至今回忆起来都记忆犹新,“又刺激又紧张,当时很享受那份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马飞的戏曲之路越走越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剧种,他开始了解、接触晋剧以外的戏曲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中央戏曲频道播出的京剧系列节目,其中马连良的音配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由此开启了他与京剧的不解之缘。之后,马飞开始学习马派的老生,“马派的风格就是飘逸、潇洒,表现人物比较自然而富有活力,与其他派别多重视唱腔不同,马派还非常注重舞台表演,这也是我喜欢马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自学京剧的过程中,马飞第一次尝试了京剧的舞台表演实践。那是高三时的一次年级新年联欢晚会,他登台独唱了自己进入京剧世界的启蒙段子《甘露寺》。当时的演出条件十分艰苦,音响效果差,几乎听不到伴奏,而戏服也只借到一身最原始的说相声用的灰色大褂。由于是第一次唱戏,他有些紧张,自己的调门很低,而伴奏声调很高,“自己都觉得唱得很糟糕。”这虽然是整场晚会中仅有的一个戏曲类节目,但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第一次登台的经历以失败告终。虽然有过失败的舞台经历,但这并未对马飞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高考过后他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军训期间,一次教官组织大家表演节目,马飞被大家推出来,献上了大学的第一唱《淮河营》,虽然当时赢得了一片掌声,但他感到其中更多的因素是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当天晚上,他去隔壁寝室串门,听到有人议论说:“今天下午居然还有人唱京剧啊!”“呵呵,就是我”,他有些自豪地答道。在大家的要求下他又唱了一段,听毕,有位同学感叹:“啊,原来现在还有大学生喜欢京剧啊!”这句话给了马飞很大触动,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同学接触、了解京剧。“那时候还没有想过要办社团,但我去别的寝室都比较受欢迎,讲一点关于京剧的东西,大家也都喜欢听,后来这些人也就成为梨园社创办阶段的元老级人物了。”

在爱好京剧的道路上,马飞也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这首先就来自于他的家庭。“家里人都比较反感,我父母并不接受京剧,觉得我比较特殊,和一般孩子不一样。一般看戏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而我小时候却能端着凳子听一下午戏,甚至碰到有些不懂戏的人,我还会主动跟人家讲其中的情节。”“也曾因为这个而跟父母产生过争执,比如看电视时抢频道有过矛盾,他们就会常常叮嘱我,‘你不要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啊’。大学期间每个星期和家里通电话,都是三句话:‘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唱戏。’一直都是如此。但到了去年有了一点小收获,父母开始觉得这样也还不错,不再很反对我唱京剧,得到的一些荣誉也会放到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然后跟别人讲,这是我儿子得的奖。”,马飞如是说。

为了实践自己弘扬京剧文化的理想,2005年3月马飞成立了梨园文化促进社,并开始招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入社。“我肯定不会跟你说,京剧是国粹啊,接触之后怎么修身养性啊,我会问,你听过陶喆的《susan说》吗?看过《霸王别姬》吗?”他用这种近似于曲线救国的方式,吸引了不少同学纷纷报名入社。梨园社成立之初,马飞通过多方打听,与武汉市几所高校的京剧社团取得了联系。抱着向对方取经、学习的心态,他与同事一起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同济医学院。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给我感觉,他们都是很封闭的。去同济医学院时他们就跟我讲,在老师的带领下,社团成立7年了,却是第一次跟外校学生进行交流。我当时就想,这种现象应该是不正常的,既然在同龄人中很少有人喜欢京剧,很孤独,那我们就应该把更多人联系到一块儿。”这次联谊活动之后,马飞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武汉市高校的京剧社团召集在一起,举办一个大型的京剧演唱会。“我觉得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来组织一个大型活动,把刚成立的社团推出去,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武汉各高校之间的京剧文化交流。那年正好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校还没有组织过类似的纪念活动。然后我想,那我们就放手搞一次吧。”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马飞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划。一方面,社团内部要出节目,而大部分成员都没有京剧基础,又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依靠,所以整场晚会中包括串场词在内的所有文字工作全部都要他一力承担。而演出中所有的伴奏合成,包括演出那天的操控也是要他自己亲自完成。同时,他还得在四个节目中串场,扮演老生、花脸等不同角色。另一方面,外联方面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要联系武汉各高校的京剧社团,马飞还要去省里请一些懂京戏革命老同志来见证这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五六月的天气已经热起来了,这是他第一次在武汉过夏天,身体不太适应,加之过度劳累,他的身体状况变得非常差。一次旧病复发让他的日常的运动都变得困难,有时严重到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的。这是他来到武汉后最瘦的一段时期,从78公斤到63公斤,他整整瘦了30斤。几次陪他逃课去省委、京剧院做外联工作的两位梨园社同事陈晓珏、曹茜也常常在奔波了一天之后,坐在返校的车上睡着了。

即使困难重重,但马飞从未想过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筹备,梨园社于2005年6月11日晚在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成功举办了华中地区最大的京剧演唱会。活动吸引了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前来参加,这些兄弟院校还带来了自己的精彩剧目。尤其令马飞感动的是,原湖北省人大副主任石川虽然身体状况并不太好,但活动当天仍坚持由其夫人搀扶前来。“石老觉得年轻人喜欢京剧这个东西,不简单、不容易。他个人很喜欢京剧,也乐于支持活动。”受邀嘉宾们感动于马飞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热情,几乎全是雇车自带乐队前来,没有让梨园社花一分钱。演出结束之后,有位老师感叹,“想不到一帮学生,能把活动做得这么大,真是不简单。”武汉大学京昆研习社的同学在看完演出后,也真诚地对马飞说:“你们真不容易,要是这样搞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梨园社就可以做到武汉高校京剧社团的的领头羊了”。

梨园社成立之后,马飞开始更加深入地接触京剧,同时也感染着周围的同学。6·11晚会的开场节目《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由18个梨园社同学一起表演,虽然只有两分钟,但却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怎么上台,怎么让人耳目一新,每一个细节都是马飞细细琢磨过的。当时排练了半个月,大家都很辛苦,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接触京剧,除了唱腔,还要学动作,每天晚上都要练两个小时。那天演出结束时,大家一起合唱了《今日同饮庆功酒》,成功之后的宣泄,感觉很痛快。为了让更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接受京剧这门古老传统的文化艺术,马飞花了很多心思。“在观众群体多是年轻人,没有多少人懂和接受京剧的时候,我不愿意去唱那些传统的段子,我更倾向于去唱那些自创的,或者是跟现代比较接近的东西,能让大家喜欢,觉得可以接受。比如用现代乐器伴奏,有时甚至用交响乐伴奏,这样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又不失京剧的精髓的方式,观众易于接受,普遍反映也很不错。”

2014年10月第十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举办。马飞当选全国高校京剧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在大会展演京剧折子《珠帘寨》、《平贵别窑》、《草船借箭》。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5-01-05
编辑整理:匿名
浏览次数:7309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