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李小嘉


李小嘉
李小嘉
出生1944617日,农历甲申年闰四廿七

人物分类
湖南花鼓戏 旦行演员
李小嘉,女,湖南花鼓戏旦角。湖南长沙人。

上小学时,她家住在劳动剧院旁边,剧院里经常演出湘剧和花鼓戏,每到晚上演出的锣鼓声响起,李小嘉就急急爬到剧院的窗子上去看,然后回家表演给家里人看,引得全家人大笑不止。1960年,初中即将毕业的李小嘉和一个同学合排了一个节目,参加长沙市举办的中学生文艺汇演。演出结束后,二人皆被湖南省花鼓剧团看中,就这样,李小嘉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人生。

初入剧院,不懂的东西还是太多。生性好强的李小嘉立志一定认真学戏,一天到晚都沉浸在学习中。那时的她心无旁骛,记忆力特别好,所有戏的台词、唱词全部能背下来。若干年后,当剧团里排练一些老曲目一时找不到剧本时,人们就会说“找李小嘉,她是活剧本!”

1965年,花鼓戏剧院的三个小戏《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南五省现代戏汇演。三个戏总共需要10名演员,最后,剧团领导决定启用青年演员,机遇降临在了李小嘉和李谷一头上,那一年她们都只有21岁,分别担任《打铜锣》和《补锅》的主角。

1965年8月,中南五省规模盛大的现代戏汇演在广州举行。李小嘉在《打铜锣》中饰演一位泼辣能干又有点自私的农村妇女林十娘。她一招一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想占便宜的农村妇女的心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表演,加上轻快活泼的曲调以及笑料迭出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现场观众。剧终,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出场的《补锅》再次征服了观众们的心。首场花鼓戏现代戏演出一炮打响。汇演后,按领导指示,珠江电影制片厂抢拍电影《补锅》、《打铜锣》,由导演王唯一执导,经过导演娴熟的电影语言,《打铜锣》成为我国历演不衰的优秀戏曲艺术片,李小嘉扮演的“林十娘”开始为全国观众所熟悉。

“文革”开始后,《打铜锣》和《补锅》被打倒,李小嘉和其他演员被下放到农村。一年后,湖南省里重新组织文艺队伍,成立文工团,李小嘉被列入第一批调回的名单中,并迎来了艺术生涯的第二个机遇。当时湖南省文工团主要是配合形势演宣传戏。1970年,全国只准演出8个“革命样板戏”。地方剧种要延续下去,必须移植样板戏。而湖南省文工团以花鼓戏形式移植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一举成名,李小嘉主演的阿庆嫂随即成为家喻户晓的湖南“阿庆嫂”。

1971年8月,毛泽东来到湖南,提出要看家乡花鼓戏。在看过《沙家浜》后,他表达了对李小嘉的赞扬:“这个阿庆嫂演得利索。”很快,湖南花鼓戏就成了移植样板戏的样板,全国数十个地方剧种蜂拥而至,前来学习取经。在4年时间里,花鼓戏《沙家浜》演出700多场,非常火爆,李小嘉进入她舞台人生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直到1977年,《打铜锣》才恢复上演,连15分钟浓缩版在内,李小嘉已经演了近1000场。从艺半个多世纪,李小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林十娘和阿庆嫂成就了李小嘉,不过,回忆舞台生涯,李小嘉说,真正让她演得过瘾的是《状元与乞丐》中的柳氏和《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这两个角色。

1984年任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院长。退休后,她仍然心系花鼓戏,无论是为剧院的经营发展出谋划策,还是亲自指导年轻演员,只要是剧院需要她,她都不推辞。她对花鼓戏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她看来,花鼓戏在湖南有着深厚的土壤,业余剧团在农村地区的演出十分活跃,而正规剧院里也有一批执着于传承花鼓戏的年轻人,这些都是花鼓戏生命力的体现。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剧协理事。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王萍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4-02-25
编辑整理:朱锋、小豆子
浏览次数:4661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