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尹瑞芳(干掌珠)


尹瑞芳便装照
尹瑞芳便装照
出生1929723日,农历己巳年十七
逝世20111218日,农历辛卯年廿四日,1时30分

人物分类
越剧 生行演员
尹瑞芳,女,越剧小生。原名干掌珠,生在石浦镇金鸡山村。

父亲是盐民,也是一位民间戏剧爱好者,他演的关公在当地很有名气。尹瑞芳6岁时不幸父亲亡故,从此,她从小就和母亲一起挑起抚养两个弟弟的养家糊口重担,出脚晒盐,上山砍柴;经常天未亮就挑着几十斤重的盐,翻过高高的南向岭或司前岭到晓塘、后岭一带去卖盐,还要避开盐务检查。

1942年尹瑞芳13岁,家乡遭受灾荒,生活逼迫寄居上海姑妈家中,并开始读书。一次,姑妈带她到同乐戏院观看尹桂芳主演的戏文之后,迷上了越剧;每天下午一放学就跑到戏院去看戏,甚至到夜戏结束才回家。在家一有空就模仿表演动作和台词唱腔,一心想演戏。姑妈经不住她的请求,托人介绍,终于实现拜誉满春申的尹桂芳为师学演戏;经师父同意改名尹瑞芳。她每天和小姐妹一起认真练基本功、学唱腔、学表演;以后演小兵、家丁等小角色。看着尹瑞芳特别刻苦努力,尹桂芳先生由于忙于日夜两场演出、又要排新戏,无法亲自教她,就请一位京剧老生演员来辅导她的基本功,使演出技艺日益提高。1946年1月以尹桂芳和竺水招为首的芳华越剧团成立,尹瑞芳是剧团的第一代演员。尹桂芳被观众誉为“越剧皇帝”,尹瑞芳也开始演不同行当的配角,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成为尹派优秀嫡传弟子、上海芳华越剧团的骨干演员。

1954年9月,她演《屈原》中比较重要的宋玉,与饰婵娟的戚雅仙的一段对唱演出,动作有先生的风韵,唱腔中先生的韵味醇厚,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深受同行好评和上海广大观众的欢迎。解放前夕,尹老师曾应邀在石浦参加由陈福有带班的“象山越剧小班”的《借红灯》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1年8月22日,精华越剧团在上海西海舞台演出组团后的第一台戏《红狮岗》;1956年春,上海市文化局批下“上海市国营精华越剧团”证书。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贯彻,经济建设的高潮带来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江苏、浙江向上海提出要求剧团支援。1956年5月16日,精华越剧团一行56人在吕嘻嘻团长的带领下,与支援浙江的其他七个越剧团的演职员们,胸前挂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红花,由上海市文化局局长钟望阳率领越剧十姐妹和上千群众前来送行,气氛像当年送志愿军出征一样庄重热烈,从红旗飘扬、锣鼓喧天的上海火车北站上车到杭州。而尹瑞芳是因为精华越剧团的头肩小生董伟君临近做产留在上海,受芳华越剧团团长尹桂芳的派遣援助精华越剧团来象山的,并带着6岁的儿子“宝宝”(费继军小名)一起来。在杭州受到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局领导的热情接待,她们住在西湖边的环湖旅馆,伙食由著名的知味馆供给,还让大家在西湖各个风景区游览二天。19日从杭州乘火车到宁波,又转乘船到白墩码头。象山县副县长于华杰带领机关干部和学生代表,用鞭炮和军乐队迎接。是日骄阳如火,让一直在大上海的演员们傻了眼——到县城要走18里路。副县长又设法找来18顶“轿子”,把尹瑞芳等演员像抬新娘一样抬到丹城。20日上午县委、县人委在丹城光明剧场(现上进路33号至39-1号的快活林饭店位址,即茅草屋剧场)召开欢迎大会,县长宋其茂亲自主持大会,并宣布把剧团改名为“象山县精华越剧团”,并决定建造新的“象山人民剧院”(址在现丹城公园的东北角)。当时,象山属舟山地区,7月精华越剧团在定海演出,其中,由尹瑞芳主演的《宝玉与黛玉》轰动全地区,受到地委领导的嘉奖。“八一台灾”发生后剧团同志踊跃捐献衣物、现金救助象山同胞,尹瑞芳是捐献最多的人员之一,精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已经把象山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休戚与共。

1957年底,尹瑞芳回归芳华越剧团。1959年芳华越剧团从上海支援到福建。尹瑞芳是团里的二肩小生,在海防前线、城镇乡村都留下她优美的舞台形象,成为“八闽”大地家喻户晓的优秀演员。

1963年,毛主席“厚今薄古”指示下达后,象山越剧团再次将尹瑞芳从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请来,演出《夺印》、《迎春花》、《南海长城》、《不准出生的人》、《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现代戏,担任一年多的主要小生。《夺印》中的党支部书记何文进,《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路指导员等角色,演得恰到好处,受到各地观众的高度赞赏;为扭转象山越剧团的上座率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在象山人民剧院尹老师主演了扬善惩恶的最后一台古装戏《怒铡金龙》。以后,返回福建。

1978年7月(象山县越剧团尚未恢复),在县委宣传部长陆国忠的支持下,着手《红楼梦》的排练工作,决定第三次请尹瑞芳来象山。为了减轻象山越剧团的工资开支,尹瑞芳从芳华越剧团提前退休来象山,赶排“文革”后的第一本古装戏。面对剧团(文宣队)大多数青年演员传统戏功底簿弱,尹老师不辞辛劳手把手的教动作,一句一句的教唱腔,努力推青年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尹老师主演后半场的贾宝玉。9月5日在象山人民剧院首场演出,连满34场,全县各地和宁海的观众开着拖拉机来看戏。以后到宁海、奉化、慈溪人民大会堂(1864个座位)演出。12月12日,又在慈溪推上第二本古装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尹瑞芳主演后半场梁山伯,两本戏竞连演49场,场场爆满,真的是连站票也一票难求。接着转到宁波天然舞台演出,时值三九寒天,清晨即有几百人排队买票,盛况空前。1979年元旦的晚上,在宁波考察工作的浙江省委书记铁瑛观看了由尹老师演全场的《红楼梦》后,上台亲切接见演员,和全团同志合影,并提出“到杭州去演出”的邀请。当时,象山越剧团恢复女小生是全国第一个,尹瑞芳就是这个“出头椽子”,突出的体现了尹瑞芳老师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赤胆忠心。7月,推出根据闽剧《陈若霖斩皇子》改编的《冤雪龙泉井》,尹瑞芳主演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清代清官陈若霖,宁可吞金自杀,刑部尚书斩掉调戏相国之女、假传懿旨、迫害致死又杀人灭口的皇子的历史故事,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法制教育。同年11月,在杭州新中国剧院演《红楼梦》,剧院以“电影放过无数场,难道你们比上海越剧院还好”的理由,不同意演出。剧团解释因为铁瑛书记让我们来演,提出按“三七开分成,由剧团倒包满场”的方式演3场,剧院总算同意。当晚开演前,总算亮起“客满”霓虹灯。第二天早上,剧团人员去买送给亲友的戏票,发现连第三天的票也卖完了。当时5角的戏票,竟卖到了1元多。第四天上演《冤雪龙泉井》,因为全是单位订票,实在要看的只好买“黑市票”;11月26日晚,浙江电视台实况转播演出,“黑市票”卖到了3元多一张(当时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开创了“文革”后县级剧团上电视的先例。象山县越剧团带动象山的名气远扬浙东和上海等地,尹瑞芳功不可没。杭州演出后,尹瑞芳回福建探亲。

1980年4月起,象山县越剧团为了培养下一代,招收了学员31人。县领导决定再请尹瑞芳来象山。8月5日象山县越剧训练班开学,由尹瑞芳和吴增洪担任负责人与主教。1981年元旦推上一台折子戏作汇报演出,受到县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以后到全县各地边学习边实习演出。1982年1月以《打銮驾》等一台折子戏参加宁波地区戏曲学员会演,董柯娣等多人被评为“优秀学员”。5月,以《天问》参加宁波地区迎接全省小百花调演的剧目选拔,入选为组台剧目。8月31日赴杭,会演中董柯娣演屈原获“优秀小百花奖”,纪顺利肖亚萍获“小百花奖”,尹瑞芳荣获省文化局颁发的“优秀园丁奖”。恩师尹桂芳获悉后,特地从上海来到杭州,与爱徒、徒孙相会,为尹派艺术的代代相传兴奋不已。1984年1月,越训班并入越剧团。

1985年,尹瑞芳受聘到宁波市越剧团,当演员又当老师,为宁波市越剧团的兴旺和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成立,作出了一份贡献。尹瑞芳的爱徒还有宁波市越剧团的陈丽炯与鄞州越剧团(原在象山越剧团)的任志莲等尹派小生。

1986年下半年,尹瑞芳为了心爱的越剧事业,辞去宁波市越剧团顾问一职;投入一大笔资金,在金星雉鸡山办起了“象山县小芳华越剧团”,招收学员28人。经过几个月培训,开始在象山、宁海及附近县市巡回演出,甚至远到江苏省扬中、丹阳、海门等地;又在上海大世界演出45场,尹桂芳、傅全香王文娟等艺术家亲临观看,并进行座谈,社会反响良好。尹瑞芳开创了新时期民间职业剧团的新路,在宁波、上海越剧界传为佳话,为象山戏剧事业的繁荣作了又一种贡献。

1998年尹瑞芳已经70高龄,应邀到象山艺校当老师,尹瑞芳老当益壮的辛勤培训学员三年,是尹老师对象山戏剧事业的又一大奉献。

是象山县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会议的特邀人士。

2011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3岁。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尹桂芳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8-08-10
编辑整理:匿名
浏览次数:3665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