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刘厚生


刘厚生便装照
刘厚生便装照
出生1921年,农历辛酉年
逝世2019514日,农历己亥年初十日,晚

人物分类
越剧 史论研究者
刘厚生,男,戏剧理论家、活动家。原籍江苏省镇江市,生于北京。

1931年移居上海,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2月,在国立戏剧学校留校做助教的他,参加了由熊佛西、张骏祥主持的中央青年剧社,先后在重庆、成都、上海、台湾等地的话剧团体任演员、剧务、导演及剧团负责人等职,从事进步戏剧活动。1948年末在上海参加袁雪芬主持的雪声越剧团,担任导演和演出部主任,导演了《万里长城》、《李师师》两部戏。1949年解放后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剧艺室副主任,1950年文艺处改为上海市文化局,任戏曲改进处副处长。

浸淫戏剧八十余年,他笔墨纵横,撰写的剧本、剧评、戏剧研究及散文等发表在各大报刊,出版有《刘厚生戏曲长短文》、《话剧情缘》、《戏边散札》、《剧苑情缘》、《我的心啊在戏曲》等著作。2012年,为了表彰刘厚生在戏剧领域所做的杰出贡献,第2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将特殊贡献奖颁与了他。2014年,他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戏曲怎么办?》一文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特等奖。同年,他又荣获了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之表演艺术成就奖。

刘厚生曾经专门谈过中国戏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对于地方戏,刘厚生认为其最高理想应该是成为全国性剧种,也就是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欣赏和认同的剧种。有例在先,京剧、昆剧就是由地方戏发展而来。但是京昆先天条件好,比如语言易懂,音乐好听,剧目繁多等等,机遇更好,其他地方戏未必都能做到。那么求其次,成为流行于较广地区的大地方戏,不少地方戏做到了。应该说明,现在所说“流行”,恐怕很难像过去那样一个剧种到外地落地生根,而是说能够经常到外地巡演。这是因为今天的交通条件大不相同了。

中小地方戏发展成大地方戏,多能坚持自我,又善于吸收外来因素。再一条可走的是剧种合流之路。有不少地方戏,语言基本一致,音乐同属一种声腔,基本剧目通用,表演样式相近,流行地区相邻,比如南方某些省份的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滩黄戏等等,在他看来,是可以在一定条件成熟时进行合流的。

解放后,刘厚生在担任上海文化局戏改处领导期间,曾直接支持并参与组建了“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上海评弹团的前身),和一批评弹老艺术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一直关心着评弹艺术的发展,数次出席观看了上海评弹团的进京演出。他还曾对青年人呼吁过:“流行歌曲可能让你兴奋一阵子,而评弹则会让你迷恋一辈子。”2000年1月,他在观看了一次上海评弹团的进京演出后,还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发表了文章《在北京听评弹》,对杨振言余红仙陈希安吴君玉等评弹老艺术家给予了很高评价,那次在演出中担任报幕人的秦建国,让他感到“神态间还闪烁着令我怀念的蒋月泉的影子”。

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201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9岁。[1]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 https://news.sina.cn/gn/2019-05-15/detail-ihvhiews2023955.d.html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刘厚生在京逝世 享年99岁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郭惠兰韩金香蒋健兰蓝光临王代成燕凌曾昭弘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20-04-29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1371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