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凤莲
高凤莲,女,川剧旦角。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京剧世家,父亲高云峰是京剧武打教练,母亲高莲芬是京剧须生演员,在上海、天津、成都一带非常有名,出过不少京剧唱片。
因为自幼耳濡目染,高凤莲小小年纪就爱上京剧,6岁开始学习京剧基本功,受过严格的程式训练,具有扎实的武功基础。7岁时高凤莲就在成都春熙大舞台登台演出京剧,演唱过《四郎坐宫》、《贺后骂殿》、《凤还巢》、《武家坡》等,可谓名副其实的小童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轰炸越来越频繁,剧团开始下乡演出,老百姓大多看不懂京剧,只是对翻跟头等动作比较感兴趣。由于川剧中也有一些武功戏,而且川剧在西南地区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演出需要,剧团开始排练演出川剧。京剧演出逐渐减少,又经常接触川剧,高凤莲逐渐对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1岁,高凤莲改学川剧,13岁已经在成都华瀛大舞台登台演出川剧,15岁拜川剧名旦周慕莲门下学习川剧。周慕莲老师不仅爱才,而且在“识才”上,可谓独具慧眼。当时的高凤莲并不特别出众,甚至道白中还残留着京白的语言,但是周慕莲老师欣赏的是高凤莲勤奋苦学的劲头,更喜爱她憨厚老实的性格,坚信这是一棵好苗子,便破例收下了她。并根据她的性情、嗓音与玲珑秀丽的身材相貌,决定让她学习唱闺门旦,其中又以有才华、有教养的“水墨旦”为主。
周慕莲老师强调多学多能,戏路宽广,要求学生打得靶子,搬得翎子,扎得靠子,踩得跷子。即使达不到生旦净末丑皆能,文物昆乱不挡的功夫,至少在一个行当内,能胜任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本着这样的要求,高凤莲不仅学习了《访友》、《送行》、《范生赠银》、《风筝误》这类闺门旦戏,也排演了《穆桂英》、《戏仪》、《百花公主》、《花田写扇》、《荆钗记》等武旦、花旦、奴旦、青衣旦、泼辣旦应工的剧目。
高凤莲作为周慕莲门下唯一的女弟子,她始终谨遵恩师教诲,严格要求自己,和师兄们一起,坚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个高难度动作,往往一气练上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坚持每天鸡鸣即起,河边、林下练声喊嗓,滴水成冰的日子也绝不间断。老师教导说“要长葆艺术青春,重要的是不能丢功,惜声如金,生活检点。做到这三条,才可以延长舞台生命,到老不衰”。高凤莲恪守师训,即使“文革”期间艺术生涯曾被迫中断,她也冒着风险,暗地练功练唱,生活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习惯,对烟酒辣椒等刺激性的东西,一概不沾。
1951年,重庆实验川剧院成立,高凤莲进入实验川剧院工作,相继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同、身份各异的少女形象,或娴静淑婉、或妩媚温柔、或风流潇洒,或天真娇憨,可谓是千姿百态。高凤莲文武双全,戏路广,记的戏也多,当时剧团里旦角都有几十个,她随便哪个班子都可以搭。高凤莲的丈夫是同为川剧演员周继培,据他回忆1953年,重庆市实验川剧院上演神话故事川剧《煮海记》,高凤莲在此剧中担任A角,演了四个多月的满场,一天最多能演到3场,B角换不下来,她就得一直演。只有一回演到嗓子都哑了,才换下来休息,但她从来没有怨言。因为《煮海记》太卖座,中场休息的时间都很少,演员连饭都顾不上,而且怕吃饭会花妆,就只能吃点包子喝点牛奶,但她从来不叫苦。
因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高凤莲的演出水平日渐纯熟,并成为川剧院的台柱子,在各种大型演出中担任重要角色。1953年重庆川剧界举办规模宏大的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高凤莲和丈夫周继培一起参与慰问演出。次年,市川剧院组织慰问演出团赴康藏地区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凤莲带着四个月的身孕毅然参加慰问演出。彼时正值初春,春寒料峭,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普通人去都有不适的感觉,但高凤莲在写给丈夫的信中,谈的并不是条件如何艰苦,而是看到解放军战士要长期坚守在这个地方,自己所受的教育和感动。
20世纪50年代,市川剧院排演《焚香记》,全场戏分为六场,《打神》、《情探》是全剧的重头戏。戏中本是泼辣旦应工的焦桂英一角,偏偏选中了以演闺门旦著称的高凤莲,这的确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然而,高凤莲并没有退缩,而是和老师周慕莲一起反复讨论,从眼神到动作一步步练习,经过艰苦的训练,高凤莲终于成功地演出了这出戏,还因此闯来了戏路,从此不仅善演淑女闺秀,而且对穆桂英这样的英雄,郗氏这样的妒妇,春莺这样的慧婢,也能演得真切到位。
高凤莲自小练习京剧功底,京剧重台步,所以表演时手眼身法步非常到位,但她从来不在舞台上炫技,她的技巧都融入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中。她表演的核心就是“人物”,对于高凤莲来说,表演不是程式和唱腔的简单组合,而是来源于对剧情的深刻理解,对所饰演人物的细致揣摩。她的一颦一笑、一静一动、一转身一顿足都是与剧中人物的情绪息息相关。
即使师承川剧名旦周慕莲,难能可贵的是,高凤莲并没有把她的演唱和表演归为某一派,她认为戏曲演员的学习不应该拘泥于某一派别,某一个名家,而应该博采众长,去他人之优势补自身之不足。
川剧舞台上,高凤莲擅长闺门旦、青衣旦,不仅扮相漂亮,而且声色艺俱佳,对于观看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享受。她擅演闺门旦,和她自身温柔娴静的个性不无关系。生活中的高凤莲就是一个非常秀雅的女性,为人温和善良,连骂人都不会,对婆婆恭敬孝顺,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舞台上闺门旦这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生活。
高凤莲的戏路较宽,擅演的剧目也很多。但她给自己立下了规矩,首先是坚持不演坏戏,绝不因“取宠”而去迎合某种趣味,再就是不争戏,不抢戏。别的同志平常演着的,她尽可能不演。人家不演的,她愉快承担;而且不分主角配角,缺什么角色就演什么角色。《红梅记》她演李慧娘,也扮卢昭容。《别宫出征》可演郗皇后,也可演金妃或苗妃。甚至《访友》中的人心,《闹钗》中的妹妹,都照演不误,从不挑肥拣瘦,争长论短。
因为经常担当重要角色,高凤莲的演出任务一直很重,她参与演出的剧目不计其数,既有《焚香记》、《柳荫记》、《煮海记》等传统大幕戏,《别宫出征》、《盗红绡》、《双拜月》等传统折子戏,还有《红嫂》、《刘胡兰》、《李双双》等现代戏,各种角色塑造起来都是游刃有余。在丈夫周继培心目中,高凤莲塑造角色特点不仅漂亮而且高雅,尤其是塑造的闺门旦个个都特别有风度;戏路广,既能演出杨贵妃的高雅气质,又能演出貂蝉的机智多谋。
2009年,高凤莲荣获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戏剧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
高凤莲一直是川剧舞台上出色的旦角演员,并没有具体的教学工作,但出于对艺术事业的责任感,她热情主动,长期不懈地做了大量教学工作,多年来不计时间,不讲条件,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地为年轻人传授知识。1987年高凤莲从市川剧院退休,本以为能好好休息一下了。当时,恰逢丈夫周继培从文化局调到新成立的四川川剧学校重庆班,负责业务管理工作,因为临危受命,一时半会儿教师不能立刻到位,高凤莲便身体力行地支持丈夫的工作,将自己的退休计划搁置,到学校做义务老师,且风雨无阻。
为了照顾学习进度慢的学生,高凤莲还主动把学生带到家中,管吃管住,两个人轮流教学。夫妻俩收徒从来不需要拜师仪式,他们觉得那是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不良习俗,只要有人愿意学,他们就愿意教。在教戏的同时,高凤莲也要教人,经常告诉他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嫉妒他人,要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戏演好,对得起观众,对得起社会。
在众多桃李之中,张宁佳是高凤莲最为赞赏的学生之一。1984年,张宁佳跟随高凤莲学习川剧,放假的时候就吃住在高凤莲家里,当时高凤莲家物质条件比较差,却照样分文不收,夫妻俩把张宁佳当作女儿一样,不仅在艺术上给予悉心指导,还在生活上给予细致入微的照顾。甚至离开的时候,高凤莲还担心学生经济条件不宽裕,托人给张宁佳买了一张卧铺火车票。张宁佳心里一直怀揣着这种感激之情,一直到现在,张宁佳都亲切地管高凤莲老师叫“高妈妈”。在从艺十年后,张宁佳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声乐,现从事声乐教学工作,虽然离开川剧舞台是个遗憾,但她以极高的领悟力将高凤莲老师的表演精髓和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应用于声乐教学,不失为另一种延续和传承。[1]
参考文献及注释
- ^ https://kknews.cc/culture/2j58n9.html 非遺傳承藝德雙馨的川劇旦角演員高鳳蓮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周慕莲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20-05-20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