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王桂兰(宗桂兰)


王桂兰
王桂兰
出生1928925日,农历戊辰年十二

人物分类
晋剧 生行演员
王桂兰,女,晋剧须生。原名宗桂兰,生在山西省汾阳县唐兴庄一户贫苦人家。父亲宗丕庆,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同时又是一位乡间“灯影”(即皮影)木偶戏艺人,艺名三娃子。因当地灯影木偶戏班伴唱是以晋剧唱腔为主,因此他娴熟中路梆子的腔调,会戏颇多。

受父亲影响,桂兰自幼即喜欢山西梆子,爱看家乡的灯影、木偶戏。她回忆说:“父亲农闲时常去灯影班。那种用皮扣刻的戏曲人物,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只有八寸多高,二寸多宽。上窗的人(操纵者)手一拉线,影人也就活动起来了,神态十分有趣。”迫于家计,她十一岁便随父亲加入了灯影、木偶戏班。天资聪慧的小兰子(桂兰乳名),很快就会父亲口授的《打金枝》、《桑园会》、《赐环》、《八郎捎书》、《渭水河》、《斩黄袍》等须生戏。从1940年开始,为求衣食温饱,父亲便“下海”成为专职艺人,桂兰便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漂泊在汾阳、汶水一带。父亲上影窗表演,桂兰凭着天赋好嗓子,在一旁伴唱。可一天下来父女俩挣来的“小份子”(旧社会艺人一种不固定的工资),却难以养家糊口。

1941年7月,桂兰的父亲染病,不久这位尝尽人间苦难的民间艺人,便在贫病交加中惨死在山西榆次上营村,死后仅得一领破席卷裹草草安葬。晋剧名伶毛毛旦眼见桂兰一家四口已绝生路,适逢张家口同德戏院白玉堂赴晋邀其来张垣献艺,这位名伶便推荐桂兰来张家口演出,给了桂兰以崭露头角的机会。母亲冯正梅和桂兰带着弟弟宗生林、妹妹宗桂枝出东口赴张垣谋生。谁料半路上几个伪汉奸查对良民证,桂兰一家户籍远在汾阳老家,一时难以应对周全,多亏一位王姓的老农民挺身相助,从容应付,终于躲过了这场灾祸。为了永记老人的救命之恩,从此桂兰改姓王。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的这一段经历,在桂兰的心灵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1943年,年刚15岁的王桂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张家口南营坊的同德戏园。在这里她有幸与彦章黑金三黑筱桂芳牛桂英筱金钟懿莲春金景奎白翠香等名伶同台配戏,这使她眼界大开,很快便从这些名师的身上吸收了不少晋剧表演艺术的精华,无论是身段表演,还是发声唱腔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次,她给晋剧名演员牛桂英、懿莲春、筱桂芳配戏,扮演《回荆州》中的诸葛孔明,由于她平时肯用心思,对这一角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故刻画人物时表演既稳重又大方,一板一眼,中规中矩,恰到好处,因此备受名家赞赏和器重。在我国戏曲界梨园行中流行一句俗语:(表演要)假戏真做,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王桂兰为达到此一境界,可谓下足了功夫,她在同有名望的艺人合作演戏时,总是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安排她演什么就演什么,且一定要演出个样儿来。她以学唱须生为主,兼学小生,但如戏班分配她当一个小丫环,她照样认真对待,一举一动,力求符合人物之性格特征,能真实反映人物的所思所想。有一次,戏班演《对菱花》,演彩旦的女演员临时有事误了场,王桂兰知道戏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救场如救火,于是她马上扮戏出场,补了演出中的漏洞,还赢得了观众喝彩。太平红见她演戏之真,平时又肯勤奋学习,就备加注意关心培育这株艺苑新苗。在吴群友的精心指点下,她很快地学会了《蝴蝶杯》、《金沙滩》、《大报仇》、《南天门》等晋剧传统戏,到年满15岁时,她已成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梨园新秀了。此后她演出《斩子》、《芦花》、《游龟山》、《九件衣》、《三疑计》等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不断博得了张垣各地观众的称赞和喝彩,戏班无论到那个台上演出,观众都要点她的戏,各地父老乡亲都希望一赌这位扮相美、嗓音冲、吐字真、做派好的“小女红”的华美英姿。

但是在那个时代,一个女演员一旦唱红,她的厄运就接踵而至了。1944年的张垣,还处在日军和伪蒙疆政府的统冶之下,凶恶的敌人貌似强大,在对中国人民实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还在各地大办赌博场所,美其名曰俱乐部,以图从精神上麻痹广大群众的意志,毒化人们的心灵,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而承包俱乐部的那些人,为招徕赌客,就四处邀戏班演戏。十六岁的王桂兰,正处二八妙龄,格外引人注目,这年夏天,王桂兰终于不堪忍受苏大有戏班里的窝囊气,便连夜出逃,奔塞外张北县,住进了罗长青罗倌的戏班。刘凤霞和王桂兰这一对晋剧姊妹花,终于走到了一起,很快成了好姐妹。

就在刘凤霞和王桂兰这一对患难姊妹同住张北罗绾戏班,艺术逐渐走向高峰时,厄运却在悄悄地向她们迫近。1944年的一天,王桂兰和女演员王巧玉正在演出《九件衣》时,驻扎在张北城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戏院,不等戏散场,一个日军头目就硬是强拖桂兰和巧玉到日本军营中清唱,王桂兰执意不从,奋力反抗。虽在众人的曲意周旋下,躲过此一劫,事后得知是这个日军头目,惊羡桂兰的美色,蓄意强暴她,但经过这一次惊吓,桂兰洪亮的嗓子却从此声哑失色了。王桂兰下定决心,用苦练来恢复嗓音,坝上的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艰苦自不待言,王桂兰在姐姐刘凤霞的相陪下,常常等不得雄鸡报晓天色亮,就已经站在塞北大草滩大声呼唤了。经过她们长期锲而不舍的苦练,桂兰终于得以使其龙、凤、虎三音完全恢复,且别具声韵,较前更洪亮动听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坝上草原也相继获得了解放。八路军来到了张北县,刘凤霞、王桂兰和许多艺人也沉浸在这胜利的喜悦之中。人们看到八路军待人和气,不但不轻视艺人,还教大伙唱歌,并帮助他们排戏,他们开始感到,穷人出头的日子到来了。过去对恶棍、无赖敢怒不敢言的刘凤霞和王桂兰这一对晋剧姊妹也敢在人前讲话了。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这一年9月张北县成立了艺人们自己的组织——民众剧社。在剧社成立大会上,艺人们一致同意让苦大仇深的王海亭任胜俊担任正副主任。在艺人们欢庆翻身的日子里,刘凤霞和王桂兰眼睛里充溢着激动和幸福的泪水,她们干得更起劲了。她们一起去街头宣传,演出《夫妻识字》,一起去农村、厂矿、部队进行慰问,演出《血泪仇》,在党派来的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剧社先后赶排出《贫女泪》、《锯碗钉》、《蒸骨三验》等时装剧目,同时又加上演出了《红蝴蝶》、《打金枝》、《忠保国》等传统剧目。刘凤霞和王桂兰姐妹在每场演出中,无论观众多少,都是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仅受到了部队首长称赞,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1]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 http://www.wwdoa.com/2013/1217/13424.html 张家口张北晋剧名伶王桂兰、刘凤霞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吉凤贞刘凤霞吴本贞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20-04-29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2368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