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杜三宝(杜荣萱)


杜三宝
杜三宝
出生1928223日,农历戊辰年初三
逝世20001110日,农历庚辰年十五日,22时5分

人物分类
相声 演员
杜三宝,男,曲艺演员。原名杜荣萱,汉族,北京人,祖籍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生于北京南城天桥大森里。昆仲三人,其长兄杜玉春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玉”字辈。姑母杜立顺是北京第一代女京韵大鼓名家,堂号“立顺堂”。父杜茂田是弦师、庶母张氏(艺名:筱月楼)亦是北京早期女京韵大鼓名家。曾祖系八角鼓、莲花落票友出身,祖父拴拢子后成为职业艺人,曾被宫中传差演唱,成为内廷供奉。

杜三宝先生7岁时在珠市口西大街迤南香厂路小学上学,童年时曾向其父学弹三弦,后改向庶母学唱京韵大鼓,最终因习艺而失学。8岁拜梅花大鼓老前辈王文瑞为师,学习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双簧、八角鼓拆唱等曲种。12岁在天桥永顺茶馆效力演出,以后曾在南城各杂耍茶园演出。20世纪40年代曾搭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在西单商场组织的“茗园”和常连安组织的“启明”等曲艺班社演出。

1944年,在“启明”演出期间拜相声名家郭荣启为师改学相声,同时仍兼演大鼓以及双簧、八角鼓拆唱等。曾与郑福顺陈仕武彭子富等合作演出。20世纪40年代末至解放初期,杜三宝先生长期与相声名家佟大方合作,每天在各私人广播电台以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二、第三台直播演出。在此期间曾频频到天津演出,剧场上座率极高,观众反响强烈,名冠京津两地。

1952年参加中国赴朝慰问团曲艺大队,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回国后不久参加了北京实验曲剧团。由于对电器修理有特殊爱好,曾专门参加北京市实用电工学校无线电科初、高级班学习,并获毕业文凭。在曲剧团期间除了饰演小生行当,还担任舞台灯光设计、舞台电工等职务。曾主演过《玉簪记》中潘必正、《白蛇传》中许仙等角色,是北京曲剧创始人之一。

1955年,参加中国铁路文工团,与相声演员杨子扬合作,赴东北、内蒙古牙克石原始林区等地慰问铁路工人演出。1962年,调入中国建筑工程部文工团。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长期与相声演员常宝华合作演出。“文革”期间转入该部话剧团舞台美术工作队,担任舞台灯光和音响工作。

1969年底,由该话剧团转业到地方,分配到北京市塑料研究所担任车间班组干部,1979年因病退休。

1980年后,曾被社会上各类表演团体邀请演出,参加业余曲艺活动,几乎到过北京所有的曲艺票房。杜三宝先生虽然是一位专业曲艺名家却和八角鼓票友们有缘,始终把到票房来演唱作为最大乐趣,不但不挣一分钱还经常参加各项援助工作,是专业人士与业余票友团结的好榜样。

杜三宝先生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积累了很多的艺术经验。不仅掌握北京的各种曲种而且行行精通,可谓是北京曲艺的活字典。对年轻人总是和蔼可亲的教授艺术,从来不提一个“钱”字,更没所谓的“老合”习气。晚年在票房经常演唱的曲目有:梅花大鼓《百鸟朝凤》、《韩湘子上寿》、《目莲僧救母》等;京韵大鼓《层层见喜》、《包公夸桑》、《百山图》、《活捉三郎》、《闹江州》、《乌龙院》、《大西厢》、《游武庙》、《马鞍山》、《刺汤勤》和《南阳关》等;牌子曲《白猿偷桃》以及岔曲《春景》、《赞风》、《赞花》和“弦子书”双簧等。1986年,杜三宝先生曾为《中国曲艺集成·北京卷》录制过失传的八角鼓拆唱和一些莲花落小戏等,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1980年后,杜三宝先生又与青年时的老搭档郑福顺合演双簧,长期在天桥乐茶园为国内外观众演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曾做专题节目播放。杜三宝先生一生为人善良平和,性格爽朗,待人接物朴实无华。对艺术要求认真准确,对学生诲人不倦,艺术上从不保守。

2000年因煤气中毒导致脑出血,经抢救医治无效,在北京友谊医院急诊室去世,享年73岁。[1]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 http://happy.enorth.com.cn/system/2009/06/15/004092433.shtml 杜三宝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杜玉春彭子富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20-05-07
编辑整理:匿名
浏览次数:4258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