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黎花英


以下是网友发表的评论。您也可以
注意:评论是用于发表您对人物看法的栏目,请勿发表人身攻击及谩骂性质的内容,请勿使用脏话、粗俗语言。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1帖
生花妙笔(116.209.48.*)在2009-03-25说道:
高安采茶戏声腔艺术之浅见
  作者:生花妙笔
  戏曲的声腔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板腔变化”型,二是“曲牌连缀”型。高安采茶戏则属于后一种类型。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地方戏小剧种;在唱腔旋律上,曲式结构简单,声调朴实无华。一般是上、下两句为一个曲调,反复吟唱;节奏变化较少,行腔也不多。大多演绎乡土气息浓郁,富有草根平民阶层生活情趣的故事或情节。如“王婆婆骂鸡”、“四九看妹”、“补背褡”、“姑嫂观灯”等,表演载歌载舞,语言诙谐活泼,像东北“二人转”,为赣西地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地方戏小剧种,调多腔少。既是其特色,也有一定局限。所以,要表现历史的、现代的重大题材,演绎较为复杂的剧情,刻划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诠释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烈的大戏;在音乐唱腔上难免力不从心。因此,就需要吸收板腔变化型剧种所具有的吐字行腔讲究韵律,唱和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高安采茶戏的基本主曲,称“老本调”。通过戏曲音乐工作者和演员们的共同努力,经过充分吸收京剧及其它剧种的板式变化等有益因素,在保留原曲调基本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唱腔的设计,非常成功。当它们一问世,就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脍炙人口的经典唱腔,久唱不衰,成为赣西老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戏剧音乐的创作,是作曲者根据戏曲故事情节的叙述要求,在音乐主题旋律的筛选,人物性格的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处理,剧种曲牌音乐特色的灵活运用上,来进行通盘构思的。除此以外,还需要通过在演唱方面有一定表现能力的演员去完成。因为,戏曲乐谱,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平铺直叙。要把它唱好,唱出有该剧种的特色、韵味,唱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与观众产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则完全依靠演员的演唱技巧和功力。人们常说,演员的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二次创作就是这个道理。
  老北京人常把看戏说成是听戏;您如果说去看戏,人家就会讲您是外行了。戏迷们对剧目的情节、演员的装扮、表演等都非常了解和熟悉。百听不厌的是演员的唱腔,往往是遇到有大段唱腔的时候,干脆闭目聆听,以掌击拍;当听到绝妙之处,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喝彩叫好。这与现如今讲的“互动”,如出一辙。
  有成就的演员唱腔非常有特色,因为同一段唱腔,不同的人来唱,风格、韵味就截然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所以在京剧界同是旦角行当,会出现梅、程、尚、荀“四大名旦”。以至不同流派,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由“老本调”衍生的诸多“花旦本调”、“服药调”、“逃调”、“锄棉花草调”、“小花调”、“本调悲腔”等,经戏曲音乐创作者及演员的共同努力,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曲牌连缀体”与“板腔变化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采茶戏唱腔的拖腔、花腔、曲牌的转换中去。着重在声腔、情感、吐字、韵味上下功夫,这种创造性的艺术再加工,极大地丰富了高安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力。正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所倡导的“移步不变形”。特色还在,韵味犹存,为演绎大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这样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新瓶老酒,使之更加醇香绵长,回味无穷。
  著名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黎花英,幼时师从京剧老艺人,受到过严格的师承传授,唱腔、念白、做工等基本功扎实。五十年代初改演高安采茶戏,一改由男性扮演旦角的陈规,以扮相俏丽多姿,嗓音圆润甜美,表演舒展大方的花旦形象闪亮登台。给高安采茶戏表演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黎花英同志饰演的高安采茶戏《杜十娘》中的杜十娘,是其演艺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段的唱腔,随着剧情的深入,时而似涓涓流水,平缓悠然,令人陶醉;时而如急风骤雨,摧枯拉朽,叫人悚然。特别是悲情哭腔,“冤家呀……”;拖腔里揉和有花腔,花腔中掺入了咽腔。声声是泪,字字是血;泣诉相叠,悲愤交加。撕肝裂肺的哀怨,动天地,泣鬼神。把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封建压迫,力图冲破樊笼的桎梏,追求美好幸福;却又被无情抛弃的青楼女子悲愤苦楚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每至此,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台上台下唏嘘一片。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此情此景,至今让大家难以忘怀。试想,如果没有作曲家的吸收与改革,没有演员的第二次创作,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高安采茶戏声腔艺术取得的丰硕成果,经历了几代人艰苦地不懈努力。在“让地方小剧种向新歌剧发展”的激烈争论中,以及十年内乱的磨难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使之成为江西采茶戏“四朵金花”里的一支奇葩。
  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戏曲音乐创作者有刘敏涛、黄国强、钟斯冰、陆有勤、伍经纬等,他们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旦角行表演中的佼佼者有彭金花、鲜于文英、黄银泉、饶华等。她们在继承老一辈艺人声腔艺术的基础上,更注重结合自身的条件,踩着时代前进的鼓点,发扬光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社会各界的首肯,都曾受到党和国家授予的荣誉和褒奖,可以预见高安采茶戏这支山茶花在众人的浇灌下,将开得更加艳丽多彩,芬芳四溢。
  谨以此文,献给为高安采茶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工作者们。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