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吴松岩


以下是网友发表的评论。您也可以
注意:评论是用于发表您对人物看法的栏目,请勿发表人身攻击及谩骂性质的内容,请勿使用脏话、粗俗语言。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6帖
大卫(125.33.205.*)在2009-04-19说道:
吴炳璋的夫人为老旦演员马韵甫,原山东省京剧团后中国京剧院,曾参加《奇袭白虎团》演出,出演阿妈妮。

第5帖
大卫(125.33.205.*)在2009-04-19说道:
吴的长儿媳妇为老旦演员马韵甫。原山东京剧团。
第4帖
大卫(125.33.205.*)在2009-04-19说道:
著名京剧花脸演员吴钰璋,以孜孜不倦的磨砺精神,在广征博采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诸派表演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而大胆求新,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兰因硕果,这位在戏曲百花园中辛勤耕耘三十多个春秋,如今已近“知命”之年的中年净角俊彦,愈来愈受到广大戏曲观众的欢迎和推重。

  吴钰璋自幼生长在北京城里的一个回族家庭,若从由票友下海日后遐迩闻名的钰璋的父亲吴松岩来论,吴家亦可算是梨园世家了。钰璋的祖父吴子芳,是个经营“羊行”卖羊肉的戏迷;与梨园界的俞振庭、许德义、迟月亭、范宝亭、王福山以及程砚秋的开蒙老师荣蝶仙诸位名家交往甚密。受祖父和环境的影响,钰璋的父亲吴松岩很早便与京剧结缘。吴松岩原名吴广志,“松岩”是后来搭入金少山的“松竹社”,由金少山亲自给起的。他原是邮局职员,由于酷嗜戏曲,公务之暇,每每梨园遨游,随弦而歌,粉墨而舞……他曾问艺于钱宝奎、霍仲三,后又拜名丑王福山为“带道师”,悉心钻研京剧花脸表演艺术。三十年代末,在王福山的推荐下,吴松岩得以立雪金少山门下,成为“金派”的得意传人。吴松岩从金少山学艺三年,继而在金领衔的“松竹社”效力,直到1950年末才正式下海。他嗓音高亮醇厚,夙以“铜锤”袍带戏擅场,《探阴山》、《御果园》、《五台山》、《渭水河》等戏皆为拿手,曾与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侯喜瑞、言慧珠、杨荣环等名演员联袂演出;1962年后息影舞台。

  吴钰璋的孩提时代,是在檀板弦歌声中度过的。他从三、四岁起,便经常随家长到戏园看戏;深夜回转家门,躺在被窝里还静听父亲吊唱《托兆》。幼时的小钰璋十分偏爱花脸行当。一次,在华乐戏院后台,“荣春社”的一位花脸演员想用自己勾好的脸孔吓唬他,可是小钰璋非但不害怕反而用小手去抓,边抓边格格的笑……到钰璋五、六岁时,父亲吴松岩遂一字一腔地教他唱老金(秀山)的《刺王僚》、《收姜维》和少金(少山)的《探阴山》、《锁五龙》等“铜锤”戏。遇到家里来了梨园界的朋友,父亲总是命钰璋的哥哥炳璋操琴,由钰璋满宫满调地给客人们唱上几段……

  1950年,十岁的吴钰璋报考中国戏曲实验学校,一曲《坐寨》,惊动四座,很顺利地便被录取了。入校后,他次第向宋富亭、李春恒、赵荣欣、孙盛文四位花脸前辈学习铜锤、架子花脸剧目。宋富亭先生是吴钰璋戏校时代的开蒙老师,先后向他传授了《上天台》、《铡美案》、《御果园》、《断密涧》、《黄金台》以及昆曲《芦花荡》、《醉打山门》等,为他打下了“四功五法”的牢固基础。特别是,宋先生在传授《芦花荡》和《醉打山门》时,告诫他说:“一个京剧演员,若不砸瓷实昆曲的底子,演出来的人物就没‘身份’,就容易把戏演得散、飘、水。”入戏校的三个月后,吴钰璋便第一次在台上同观众见面,演出了宋先生亲授的《上天台》;紧接着,又演出了《白良关》、《御果园》……受到了包括肖长华、李桂春、马连良等在内的内外行观众的交口称赞。1955年以后,吴钰璋又得到了孙盛文先生的悉心传授。孙先生重点地给他说了《钟馗嫁妹》、《李七长亭》、《姚期》、《将相和》等戏;一出《嫁妹》,吴钰璋竟苦苦学了一年。孙先生教戏讲“外”更讲“内”,以如何更好的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不少具有理论意义的戏曲表演技法,使吴钰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时光荏苒。1958年,吴钰璋以《秦香莲》、《姚期》、《嫁妹》等戏做了毕业演出,获得了成功,从而圆满地结束了八年的戏校学习生活。1959年四月,吴钰璋参加了新成立的中国京剧院青年剧团。与杨秋玲、孙岳、毕英琦等人合作,创演了《杨门女将》、《强项令》、《满江红》、《初出茅庐》等新编历史戏;与此同时,他还主演了不少花脸传统戏。1962年,袁世海先生看中了这个虎气勃勃的年轻人——吴钰璋被调到中国京剧院一团。在与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李金泉等前辈艺术家同台演出的过程中,吴钰璋获益匪浅。特别是:袁先生台上传、帮、带,台下一招一式地向他传授《九江口》、《李逵探母》、《牛皋招亲》、《群?借?华》等“袁派”拿手戏。不久,吴钰璋积极投入了京剧现代戏的创排和演出,他曾先后在《红松店》、《杜鹃山》、《红灯记》、《海港》、《红色娘子军》、《八一风暴》、《蝶恋花》、《平原作战》等戏中扮演角色。粉碎“四人帮”,戏曲事业重焕青春,人到中年的吴钰璋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恢复上演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克服重重困难编演了新编历史戏《狄龙案》、《尉迟恭辞婚》……

  吴钰璋的天赋条件堪称上乘:嗓音宽亮醇厚,身材魁梧,扮相豪放——是块演花脸的好“材料”。他从小向父亲学习“金派”,是“金派”的再传弟子;他从戏校时候起,即葵倾“裘派”艺术,1961年又正式拜裘盛戎先生为师,是“裘派”的入室弟子;他在同袁世海先生同台的日子里,得到袁的亲授,又是“袁派”的亲授弟子。但,吴钰璋从不以某派某派自诩,而是广征博采诸家之长,为己所用。他根据自身条件,以“金派”的表演风格和高亮宏厚的嗓音特征为基础,突出叱咤风云、吞吐湖海的雄伟气势;在演唱的发声、吐字、润腔、归韵以及“换、缓、偷”的气口的运用上,则师法“裘派”;而在念白和功架上,则以“袁派”为准绳;进而集铜锤、架子于一身,努力于冶金、裘、袁三派于一炉,着力人物形象的塑造。

  金(少山)、裘(盛戎)两派,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吴钰璋在演唱“金派”和“裘派”的剧目时,结合剧情,努力将金派之气势和裘派之韵味溶合在一起。《刺王僚》是金秀山、少山父子的代表作,亦是裘盛戎的拿手戏。吴钰璋演唱该戏,主要是宗法金派,但亦糅进了裘的东西。例如,在那段脍炙人口的“原板转二六”中,[原板]头句“弑君不啻宰鸡牛”,吴在节奏和润腔上吸收了裘派,强调了语气的顿挫,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重点渲染了“鸡牛”二字。末句[散板]“御弟与孤解根由”,为突出“孤”字,吴采用了裘派的鼻腔共鸣,且一出旋收,显得格外的厚实挺拔;最后的“解根由”三字,吴借鉴了裘腔的尺寸和劲头,圆润蕴藉,余味无穷。《赤桑镇》是裘盛戎的代表作,吴钰璋在依循裘腔的同时,在某些地方显示了金派的气势。例如,包拯上场唱的[西皮慢板]的第二句“在长亭铜铡下丧命身亡”,吴在末尾的“亡”字上,使用了金派的“虎音”,增强了力度,体现出包拯刚正无私的性格特征。

  吴钰璋学习“袁派”,偏重于念白和功架。“袁派”的功架,讲究“外紧内松”,钰璋得此窍要,演来人物倍显威武雄健。念白上,他力争做到袁先生提出的四条要求:吐字清楚,节奏鲜明,感情丰富和口语化。他结合“袁派”代表作《九江口》中,张定边对华云龙“三盘”的大段念白,搞通和掌握了袁老师所讲的“念白也是唱,有慢的,有快的;有散的,有整的;有高潮,有嘎调;要分清重点段、重点句、重点字”的要领。吴钰璋在演唱“袁派”剧目中,亦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在许多地方糅进了金、裘两派的东西;反之亦然。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现代戏和新编历史戏的演出中,吴钰璋更是较好地遵循了“演戏是演人物而不是演行当”的准则,如鱼得水,大显身手。例如,他在现代戏《平原作战》中饰演的村党委书记李胜,以声情并茂的精湛演唱、傲然不屈的夺目形象,给观众留下了经久难忘的印象。1986年春,他在天津首演了新编历史戏《尉迟恭辞婚》。一位老观众看完戏后,兴奋地对他说:“这出戏里,不仅有金的东西,裘的东西以及袁的东西,更有吴(钰璋)的东西。”“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吴钰璋正是朝着“至法”这个方向前进的。他以博采众长、不断进取的顽强精神,日臻完美地形成着自己的表演风格,开拓京剧花脸表演艺术的新天地!

第3帖
大卫(125.33.205.*)在2009-04-19说道:
吴钰璋



1940年生,回族,北京人。自幼随父吴松岩学习花脸,宗金(少山)派,50年代入戏曲实验学校(后名中国戏曲学校),受教于宋富亭、赵荣欣、孙盛文、侯喜瑞、李春恒等名师。1958年毕业后,先后拜裘盛戎、袁世海为师。他钻研"金派"唱法,研究"裘派"声腔,学习"袁派"表演,博采众长,丰富自己。裘盛戎向他亲授了《铡包勉》、《赤桑镇》、《姚期》等剧。在学习中注意裘师的吐字归韵和润腔技巧,学习如何运用声腔塑造人物的创作方法。入中国京剧院后,演出了《姚期》、《铡包勉》、《铡美案》、《赤桑镇》等裘派戏,还演出了《探阴山》、《锁五龙》、《刺王僚》、《探皇陵》等金派戏。同时向袁世海问艺,学了《牛皋招亲》、《淮河营》、《野猪林》、《九江口》、《李逵探母》、《将相和》等。在中国京剧院还创作演出了新编古代故事剧《强项令》、《尉迟恭辞婚》、《狄龙案》、《初出茅庐》等,现代戏《平原作战》、《红松店》等,塑造了性格各异的舞台形象,创造了诸多的优秀唱段,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的唱段在观众中传唱,历久不衰。吴钰璋嗓音洪亮高亢、浑厚雄劲。功架凝重优美,表演细腻舒放,善于刻画人物,是一位铜锤兼架子的优秀花脸演员。


吴钰璋曾多次随团出访日本、美国、缅甸等国,为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90年代初参加了音配像的工作,给观众留下可贵的形象资料。

第2帖
大卫(125.33.205.*)在2009-04-19说道:
吴炳璋教授,他真可谓桃李满园。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青年琴师,大部分是吴先生的弟子,如曾为杨秋玲、李维康伴奏的万瑞兴,曾为方荣翔、李维康伴奏的杨柳青,曾为李光、耿其昌伴奏的林宗提,现为李维康操琴的张素英,为于魁志操琴的赵建华等,真是硕果累累。如此众多的著名京胡演奏家出自吴门,既是吴炳璋的骄傲,其中也定有其奥秘。

吴炳璋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吴松岩为名伶金少山的弟子,其弟吴玉璋为当今著名花脸演员。解放前,吴炳璋上大学本是学经济的,可后来还是转到了戏曲界,当了一名琴师。其实,他上中学时就开始学习京胡。1941年,他成为著名琴师耿永清的弟子,并向师兄王瑞芝、赵冬生、何顺信学习了许多流派的演奏方法。在王瑶卿先生家为其弟子吊嗓子时,“通天教主”王瑶卿向他传授了伴奏技巧,使他受益非浅。后来他又向著名琴师杨宝忠、徐兰沅学艺,技艺大长,并为他后来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艺术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解放前后,吴炳璋曾为著名京剧演员丁至云、杨荣环、贯盛习、王玉敏等操琴,频繁演出于北京及外地舞台,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琴艺。到了1953年,吴炳璋先生来到中国戏曲学院前身——中国戏曲学校任教。这也成为他发展的最大舞台。

积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吴炳璋形成了从选才、定才,到育才,最后成才一整套京胡教学法。此法行之有效,成才率高。

吴先生认为,唱、拉、打、讲、准、稳、展、活,是京胡教师的基本条件。京剧唱腔是演员表演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伴奏谱和过门是根据剧情、唱腔的需要设计的,二者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只有学会唱腔,伴奏时才能避免发生混乱,才会傍得严。为此,他虚心向表演系老师学习剧目唱腔。
在示范教学中,吴先生一丝不苟,学生从中掌握了科学的操琴方法、自如的运弓技巧、灵活的伴奏方式。一般的琴师只会胡琴,吴先生为了提高学生的伴奏质量,他向方富元老先生学习板鼓技法,用鼓点领奏教学。除此之外,他学习了弦子、月琴的演奏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琴师不等于教师,一名好的琴师,未必是一名好的教师。吴炳璋又自学了《教育学》,将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自觉地应用于教学中。

吴炳璋先生除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成功地设计了不少戏曲唱腔。1983年,他为电影《岳云》中老生、老旦演员设计了精美唱腔,后获“童牛奖”。在新编历史剧《石豪村》中,他根据剧情创编了新的板式——“二黄两眼慢板”,运用此板式,剧中老人唱道:“安禄山反中原百姓遭难……”,真切地反映了此时人物愤慨、悲壮的激情,由此丰富了老旦的板式。为了经弘扬戏曲艺术,他除在北京有线电视台讲授过戏曲音乐外,还在中央电视台为观众讲授过旦角唱腔的种类和特点。

吴炳璋现为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专业人员应聘资格考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京胡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第1帖
大卫(125.33.205.*)在2009-04-19说道:
吴松岩,男,京剧净角。回族。

曾是北京票友,1937年拜金少山为师。下海后正式搭班演出。
其妻马氏,有2子3女。
长子吴炳璋,长儿媳吴运甫。 次子吴钰璋,次儿媳沙淑英。

出生: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牛街。
逝世:1988年,农历戊辰年,砖塔胡同。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