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事件:滑稽京戏与大世界小京班


以下是由网友提交、等待加入的草稿

滑稽京戏与大世界小京班

陶 贵 福
说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大世界,凡是对京剧有爱好的老上海人都还记得那时的大世界里不但有大京班,而且还有一个由平均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孩子们组成的小京班。
这个小京班的创办人也就是班主,却是当时闻名上海滩的一对滑稽独脚戏夫妻档,有“女子滑稽大王”之称的筱叫天(本名沈宝珍)和拉得一手好京胡的其夫筱无能(本名陶崇林)于1941年组建了小京班,又称“陶家班”。为什么两位唱滑稽的艺人会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倾其大半生心血不但组建了小京班,还让自己六个子女从小拜师学唱京剧,甚至于为了子女的前途,夫妇俩早早就脱离舞台退居幕后全身心地操持小京班和子女的演艺事务,这在沪上老一辈京剧界人士中都是众所周知的。之所以会这样说来也简单,因为这对夫妇也就是笔者的父母大人,他们从儿时起就是个京剧“超级”戏迷。
我母亲出身在浙江南浔一个开鞋店的小商人家,我外公却是一个生性活跃也是自小爱看京剧和杂耍的人,我们都知道当时杭嘉湖一带各种戏曲和杂耍水路班很多,其中当然首推京剧了。我母亲是我外公最宠爱的掌上明珠,我外公经常肩扛着刚牙牙学语的我的母亲,赶庙会、走乡间草台看戏过瘾,经年累月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长年熏陶,我母亲很小年纪就会象模象样地会唱好多出戏,而且还会身段。说也奇怪我母亲爱唱爱看的却是老生戏,尤其是喜欢“麒老牌”(周信芳)的戏。没多久我外公也是“不可救药”地盘掉了鞋店成了一名跑江湖杂技班的变古彩戏法的艺人,我母亲也随之“下海”。一开始,因我母亲生得小巧玲珑就学走钢丝,但我母亲还是喜欢京剧,她还会唱越剧、江淮戏等地方戏,后来就拜师成为一名唱南腔北调的独脚戏艺人,这样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台上唱她喜欢的京戏了。后来,她和我的父亲一个从小学修钟表和镶牙的小学徒,同样也是自幼爱好京剧的“超级”戏迷从相认相知到成为伉俪,这一切都离不开京剧。我父亲从小生活在上海,他学徒的店是我伯父、旧社会南京路“亨得利”钟表店位居首席的技师所开,小店周围戏院、游乐场林立,成了我父亲业余时最爱去消遣的地方。我父亲生性老实敦厚,更爱结交梨园界的朋友,常常为戏班里的人义务修钟表、镶牙分文不取,所以他能自由出入戏院的后台,站在上场门暗处“蹭戏”,直到后来学会拉京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成为夫妻档后,我母亲因天赋有一条好嗓子,取艺名为筱叫天;我父亲很崇拜滑稽前辈王无能,就取名为筱无能。搭档后夫妻俩是“妻唱夫拉”,他们先是流动演出于杭嘉湖一带,不久经同行好友滑稽名家查天影(易方朔)引荐,进入杭州大世界,从而一举成名。后我父母接上海小世界(现上海豫园小世界)之邀举家迁沪并定居。先后在新世界、大世界和福安公司演出多年。其间我母亲还参加了海上滑稽名家《一碗饭》的大会串,还与朝流滑稽大王刘春山在OK等电台前后档播音,并和滑稽名家程笑飞、朱翔飞等相交甚厚,一些滑稽界后辈都尊称我母亲为“老阿姨”。 我父母演出的主要剧目是戏曲杂唱其中尤以京剧为主,较拿手的有《各派京剧老生戏》、《刀劈三关》、《斩王袍》、《斩经堂》、《追韩信》和《路遥知马力》等。另外还有《活捉张三郎》、《大補缸》、《开火车》等独脚戏和双簧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欢,我母亲当时也被报界捧为“女子滑稽大王”。
我还记得解放后不久时任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会长的周柏春还托人给我父母送来了会员证,并希望他俩能重操旧业。但为了培育子女成材,终究未能再登舞台。受我父母影响,我的兄姐也不知不觉地迷上了京剧。我的姐姐陶文涓和陶素娟在一个九岁、一个八岁那年就被我父母抱上椅子在堂会上唱了一出《坐宫》,因为戏台上的椅子比一般的高,八九岁的孩子一下坐不上去。结果演出的效果出奇的好,很受戏迷们的欢迎。从此,在我父母演出的台上和堂会上,就常能看到这对姊妹花的精彩表演了。不久在一些热心戏迷朋友的提议下,我父母萌生了自建科班的想法,正好当时大世界方面也有意引进能和大京班有不同特色的京班,而小京班则是最佳选择了,大小京班同处一处相映成趣本来就是大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于是乎双方一拍即合,以我父母为班主,我六位兄姐为骨干的陶家小京班终于在大世界粉墨登场了。
当时上海滩有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生计自小拜师学戏,大世界小京班的成立单凭能免费学戏这一条,就吸引了一批穷孩子。虽然大世界给小京班的包银仅能维持最低生计,但我父母的宗旨是能让孩子借台演戏有舞台实践的机会。凡是到小京班学戏演出的人是没报酬的,但保证管饭,每顿都有一客“盖浇饭”或“浇头面”吃,遇到出堂会还可拿到一份“小红包”零花。而对于那些来小京班半义务教戏的先生,则是请到家里“小灶”、“小酒”相待。这些先生可不是一般人,其中就有北京富连盛名老生胡盛岩,他可和裘盛戎多年合作挂过双头牌;还有名丑艾世菊、小百岁、张金梁及名师郑吉祥、林鹏程等。而我父母自己时常是一块羌饼就着一杯白开水应付一餐,我父亲也因此落下严重胃病的病根,尽管如此还是常常捉襟见肘跑当铺、赶堂会。正因为如此,小京班人气很足很快就发展到有四十多人、行当齐全的团体。小京班还吸引了上海戏剧学校和中华国剧学校“正”字辈和“松”字辈的众多优秀学员加盟演出,关正明、陈正岩、周正礼、关松安、李松泉、张鸣义等后成为京剧名家、名教、名导,都先后在小京班客串过。
小京班主要以我姐陶素娟(旦角)、陶文涓(老生)为主,大哥陶文奎(老生)和我那位缺啥配啥有“戏百搭”之称的老大姐陶月红为辅助,还有玲娣、美娟两个小姐姐的娃娃生。上演的剧目基本上是传统骨子戏。逢年过节也演火爆的三本《铁公鸡》和《牛郎织女》、《白蛇传》等戏。每次开锣前,场面(乐队)还要“打闹台”,有时根据需要还要加演《接财神》、《跳加官》等。从1941年到1945年,小京班在大世界整整唱了五年,在群星争灿的上海滩用自身的努力争得了一席之地和一批京剧戏迷,也为培养京剧后起之秀,普及和发展京剧事业作出了一份贡献。
之后,小京班的成员渐长大成人,随着班子散去,他们中许多人先后成为一些国营和省市及地方院团挑大樑的角儿和骨干力量。我的兄姐也自行组团,流动演出于沪宁杭一带,并先后与李如春、黄桂秋、李仲林、周云亮等合作演出。我姐陶文涓还任常州市京剧二团副团长,并当选为市政协委员;我姐陶素娟与著名京剧教育家关松安结为伉俪,是常州京剧二团的当家旦角;我小姐姐陶美娟改行老旦后在中国戏曲学校深造,经名师李金泉指点,毕业后成为江苏省京剧院老旦主要演员。而我长兄陶文奎长时间从事京剧教学,任镇江市戏校教导主任。
我的父母先后于1984年和2000年安然去世,尤以我母长寿是在98岁那年离开我们的。兄弟姐妹至今尚存姐姐陶素娟和我及我的小弟天福三人,我姐夫关松安尽管已年近八十,至今仍致力于培育京剧后人的事业上。
回忆并写下上述这一段很少被人提起的尘封的历史,目的在于振兴京剧弘扬国粹,也希望大家不要遗忘两位滑稽戏老艺人对此作出的奉献。

2011-11-6于东安书斋
联系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东安三村61号202室
电话:021—64042949
作者系上海人民出版社退休资深编辑、自由撰稿人


陶贵福 提供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